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教师世家——谨以此文献给第三十三个教师节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姜晓    阅读次数:920    发布时间:2017-09-11

我要讲述教师世家的故事,是我多年来一直钦佩的一位远房叔公一家三代人就有十四个人当教师的故事。

我的这位叔公,按老家当地的称呼我叫他幺爷。据我们老家零星健在的耄耋老人们回忆:在一个遥远的年代,幺爷一家是按照中国人的习俗聚族而居的,也就是说幺爷的祖辈是和我们几十户姜姓人家一起居住在那个叫住姜家麻窝的地方,大约在民国初年,幺爷的祖父远离我们的村庄迁徙到一个叫大水井的地方,与他家的邓姓亲戚杂居在一起。

据说幺爷的祖父一代勤俭家并辅以经商,在大水井置了一些田地,成为小有名气的地主家庭,家中殷实富有,得以让像王安石描述的方仲永一家那样“世隶耕”的家庭成员从耕田扒粪割草等繁重的农事中剥离出来,走进《四书》《五经》,成为一个纯粹的读书人。

幺爷曾经告诉我:他七岁在家乡的寨子里念私塾,熟读《三字经》《百家姓》,至今七十多年过去了,这位耄耋老人对书中的经典词句和典故耳熟能详。后来,幺爷的家庭变故:父亲被穷凶恶极的土匪“牵毛子”,最后惨遭杀害。幺爷与自己的母亲相依为命,守着家中的几亩薄田瘦地度日,继续读书,先后在县城的官学里读过几年老学,在羊场坝的老毕师读过简易师范,在解放初期算得上是乡村里一个名气响当当的知识分子。

幺爷与教育事业比较有缘。他考简易师范时在全县的考生中名列前茅的,考进毕师以后,早年上私塾读老学念儒家经典,练就一手漂亮的毛笔字,能编制对仗工整的对联,让他在校期间接受知识如鱼得水驾轻就熟,成为同届学生中的翘楚。一年后,幺爷以优异的成绩从师范学校毕业,在一所乡村小学教了一年书就调到被称为“秀才之乡”的文阁小学当校长。文阁淳朴的民风、重视教育的传统,助推幺爷的事业蒸蒸日上,在全双山区每年的统考中遥遥领先,幺爷至今还不无骄傲地说:我教过的学生要数在文阁小学任教时当官的最多。成绩突出的幺爷几年后不用走后门拉关系自然被组织上提拔为学区管教学业务的“官”——区中心小学教导主任。从此,幺爷三十多年如一日心如止水,用自己的智慧和敬业精神把一个区的教育事业搞得风生水起……。

我曾经在教育的原野上耕耘过二十多个春秋,与幺爷过往甚密。知道幺爷做人的风格很低调,据他自己说,他在学区当了三十一年的教导主任,有三次他亲自手把手教过的学生都当了自己的顶头上司,他依旧原地不动,但他没有拆台,心无旁骛钻研业务辅佐领导工作,做到了“鞍前不越位,鞍后不离位”。幺爷常常教诲我人要做到三不争:不与君子争名,不与小人争利,不与天地争灵巧。幺爷几十年的教书生涯,一生桃李满天下,莘莘学子们对他敬佩有加,同事们与他融洽相处。

俗话说:虎父无犬子。幺爷满腹经纶,学识渊博,为人师表,敬业爱岗,堪称楷模。他的大儿子(我叫他大叔)初中毕业就被突如其来的“文革”强迫辍学了,但他不随波逐流,不放弃求知。他始终坚信: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文革结束后,他抛妻离子到一处远离双山二十多里的边远山区小学——毛栗小学,播洒教育的种子,每周只回家一次,每天教完五节课,撰写教案批改作业后,品读自己带在身边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以及西方的名著《基督山伯爵》《约翰克里斯朵夫》《茶花女》……“啃”《文学概论》《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等汉语言文学教材。三年的时间,大叔年年如是参加自学考试,硬是把大专文聘拿到手,接着又继续坚持寒窗苦读,两年时间把自考中文的本科文聘考到手,成为全县参加自学考试的优秀学员,转正成为小镇上的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后来还当了中学的“掌坛师”——教导主任。几年后,知识积淀厚重的他调到县委党校当教师直至退休。

在幺爷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下,儿孙们在求知的道路上相互攀比你追我赶,他的五个儿子中就有三个当了正式教师,有两个儿媳也是正式教师,唯一的一个女儿当年读初中时成绩出类拔萃,家里的经济条件也是允许她上高中的,但幺爷硬是要她报考中师,毕业后成为一名乡村小学教师。幺爷的孙子辈:有一个孙子、一个孙媳、三个孙女、两个孙女婿教书。把幺爷算上,林林总总这一家子总共十四个教师,可以“承包”一所乡村小型学校。然而。幺爷一家当教师的人所教的学段横跨小学、初中、高中,多数人都是教师中的精英。比如,有一年幺爷的大孙女在乡村中学教英语,评职称条件上只要有一个县级以上的辅导奖就可以参评,但她仅仅教了三年书就获得十二个辅导奖,条件绰绰有余,在别人认为评职条件苛刻的当年,她不需要开绿灯就轻而易举评上了职称,成为别人艳羡的教师佼佼者。

幺爷作为教师世家的开路先锋,如今已是八十七岁高龄的耄耋老人,依然在求知的道路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教育的百花园中守望一方净土。他没有什么不良嗜好:比如赌钱酗酒,而是整天坚持读书看报吟诗作赋,关注教育的改革发展,关心国际风云变换,关注党和政府的英明决策在农村城市实现的华丽转身,间或也鼓捣一下他热爱的梅花篆刻。

我曾经参加过幺爷的家宴,席间没有推杯换盏觥筹交错的陈规陋习,常常是一家当教师的人为一个模糊的知识点争论得面红耳赤,洋溢着求知探索的气氛,他还时刻不忘谆谆教诲子孙们一定要恪守儒家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敬业精神教书育人,站成教育园地里一株株修直挺拔的常青树。

有一种美妙的生物叫春蚕——春蚕到死丝方尽;有一种崇高的精神叫红烛——蜡炬成灰泪始干;有一种博大的情怀叫奉献——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用这几句诗来概括幺爷一家对教育事业的贡献是再恰当不过的。同时我也用这几句诗与成千上万的杏坛红烛共勉。


【编辑:文韵】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7458970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