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评论 >> 正文

知性模式下的风景——评苍白诗集《明天还有乡愁么》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杨琀    阅读次数:3554    发布时间:2017-09-16

评论家黄乐琴对知性诗人的内涵体质做过底线上的解剖,她说:“具有‘思想知觉化’与‘静观、沉思和哲学化倾向’”。从圈层结识的诗人中,苍白是能涌现出知性诗人所具有的几分体质的。物欲横流、追名逐利的社会畸形生活里,苍白是能够带着一颗静观、沉思的心,对他所熟知的现实世界进行主体选美意识上的穷追猛打的。源于他那对诗歌高度膨胀的写作激情,他的诗集便在他自己的世界中,得以横空出世。没有功利主义的驱使,又因自身诗歌创作残缺的局限,他的作品在他诗歌前进的道路上,推动他进入相关体制收效甚微。开卷过后,甚少有论者对于的作品施以垂爱。从他赠笔者诗集起,已有数月光阴。其中多带有几分恻隐之心,断断续续开本品读几次。由于知性感觉上的二次摄取、加工与生产,使得他在诗歌所构建的第二建筑世界中,装饰、承重的诗歌原料,或明或暗的打烙上了他的主观痕迹。静观、沉思和哲学化倾向的色彩,在稍为稚嫩、苍白的语言框架外蠢蠢蠕动。而在这样的知性翅膀下,脑机制在作品中,又掺杂他对农耕文明、原始生态的忧患性回归,在这条回归曲线上,较为沉重的刺激了诗人人文情怀的悲剧性思维。别开所有的名族性、区域性和经验性,文化论者和哲学论者都承认思想在二次创作中,具有一定的共通性。而苍白诗歌作品,也有颇多数量在这思想意识的共通性中。家园情怀、亲情情怀、社会现实情怀和你我情怀,在他所辛勤构建的精神世界里,占据着不可割舍的分量。作品中所透露出来,苍白是一个生活上的静观与沉思者,而在诗歌写作中却是一个好动的有几分冲动的诗人。这就决定了他在生活是能具有受略倾向,而在诗歌创作中有几分暴略性倾向的诗者。

音乐性与诗歌中诗人波荡起伏的情感活动,恰乎是达成一致的。因而诗歌是诗人借助变型的语言符号,通过音乐这一必备的元素,对诗人的压制的情感进行强弱、慢快和高低的发泄。因此,音乐性在诗歌中是站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的。苏珊?朗格论二者一致性时道:“我们叫做音乐的音调结构,与人类的情感形式,在逻辑上有着惊人的一致。”同时,黑格尔曾在《美学》一书中论道:“心情的状态和整个掌握方式都要表现于诗的音律。”何其芳先生也对诗歌和音乐的关联性进行这样的论述:“诗的内容既然总是饱和着强烈或着深厚的情感,这就要求他的形式变现出一种反复回旋,一唱三叹的抒情气氛,有一定的格律是有助于造成这种气氛的。”由此可窥知,诗歌中的情感和音乐总是达成一致,相孕而生的。情感中吟唱出音乐性,音乐性中有摇曳着情感。诗歌的音乐性和诗歌的文字心声总是趋于两条互为交叉的曲线。苍白诗集的音乐性很强,是对诗歌音乐性的回归运动,于当下诗坛的反叛运动背道而驰。他作品中的音乐性,随着情感意识的宣泄而水到渠成,他在诗歌音乐性上,没有刻意调和而显得自然流畅。笔者猜想,苍白这样静观性的诗人,对音乐应该陌生,但在作品中音乐性和主体情绪相得益彰,如此凉热在当今不大追求音乐听感的创作中确实难难可贵的。朱光潜先生说:“一首诗到了手,我不求甚解,先把他朗诵一遍。看他读起来是否有一种与众不同的声音节奏。”苍白的作品,我想就应该如朱光潜先生说的这样,先读才能体现出主观情绪张扬在语言中的音乐性而能得到诗歌快感。他的诗歌不追求音乐效果,而沉迷音乐效果。音乐快感在他诗歌中,处处得到满足。例如短诗《明天还有乡愁么》:“明天/还有乡愁么/明天/还有乡愁/明天/还有浓浓的乡愁。”诗人主体情绪,随着诗歌语言的语调、声调、音韵、音顿和音尺的变化,得到较好的流露,让作品开启抒情模式。其他音乐性较强的诗歌,例如《在诗意的蓝天看你》:“在诗意的蓝天里看你/看你憔悴/看你沧桑/在诗意的蓝天里看你/看你知己/看你红颜/在诗意的蓝天里看你/看你飘飘/看你翩翩。”这样诗句,一气合成,宛如江里的浪涛,在耳边微吟。在短诗《爱》中天真淳朴的高唱道:“我爱麻雀/因为天空有一片云彩/我爱春天/因为大地有一条河流/我爱故乡/因为我们这里有快乐的时光/我爱今天/因为这里有我们喜悦的乡愁。”在短诗《静静坐在春天的屋子》中,苍白这样比较和缓的唱道:“静静坐在春天的屋子里/请你不要来打扰我/请你让出一半的红尘/……静静坐在春天的屋子里/请你不要来打扰我/让我独自享用所剩的光阴。”在《别了,大雁》中平和而略带失落的唱道:“别了/大雁/就此别了/大雁/……我要用这里/燃烧的烽火/开辟一条富饶人生。”等这样,音乐色彩很浓,抒情强度很强的作品,在书中开本皆是。这一列的作品,诗人借助不可言状的音乐模式,使得自己的一腔情绪在肆无忌惮的抒情中,再通过语言等一切外在附属载体,使得审美主体的音乐细胞,在诗人所开掘出来的三维立体图画中,得到一定的摧残和摇摆效果,使审美主体能够和抒情主人翁在情绪上得到淋漓尽致的挥洒。使得诗人在生活中的静观、沉思性模式在诗歌中不断开放。而又正因为诗人是知性上的,才能使他的作品在沈静中流露出本身所融合的音乐天性。

音乐性上的炽热度,使得苍白能够在静观、沉思倾向性的现实生活中,站在“零上抒情”的舞台,为存在性的客观物质世界,唱诵一曲曲亢奋激昂的颂歌。抒情性完全是建立在强烈的音乐性上的,而苍白作品强烈的音乐性推他走向抒情的诗歌抗战线。在这种情绪化的吟唱写作方式上,苍白更接近中国诗歌早期的写作派,和卞之琳、余光中、贺敬之、郑敏、郭小川、穆旦、闻一多等早期诗人,在抒情上的情绪化,按某种内在的必然联系是在必然相等的。在不刻意造作追求音乐听觉快感,注重个体主观情绪化的反应这一写作模式下的苍白,使得语言更接近汪国真的风格。所以苍白的绝大部分作品是他唱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的。这就使得他的作品,与当下写而不唱,靠说为主的诗歌写作风格,在一定常规视角上大相径庭,难以取悦更多的读者。音乐性推动抒情性,抒情性又推动音乐性。诗人雪萧论高度抒情时道:“这一时期的诗歌作品,一般都变现为温度偏高的抒情特点,其情感最热点,就是所谓的沸点抒情。”比如《醒悟的村庄》:这是个醒悟的村庄/这是个醒悟的人群/这是个醒悟的光阴/这是个醒悟的路口……我们还必须解放我们的灵魂/我们还必须解放我们心灵的大地。”是抒情上的情绪化,奠基了作品中的抒情性质。在这情绪化抒情的写作背后,苍白在语言上也不大刻意追求,流露的很自然,亲切,浅显易懂,接近口语上的高唱写作。比如《早春三月》:“风来了/上路吧/播在土地里的苞谷/正在发芽/……我还有/好多的梦想。”再如《浮在时光上的月亮》:“把心揉碎吧/一蹶不振/病倒/谁来挽佛/就这样/跌跌荡荡/浪荡乡间。”再如《你看见了什么》:“你看见了什么/是无言的痛,还是沉默的伤。……你都无法回答我/或许/什么都不是。”等这一系列作品,在饱含音乐性的听觉效果中,语言颇切实,娓娓而来,这静观性的诗歌语言风格中,平白无华的视觉效果,诗人还是写的蓬勃生机的,使不同的阶层,能一看见地,比较直接的刺激审美思维。而这种语言风格,使得苍白的诗歌作品,又少了几分书卷气,有的作品过分这种风格,使得他的语言张力受到局限,停止不前。较为固定性的坚守在一定狭小的空间中。在诗歌语言盛餐上,缺乏一定量的调味原料,在审美知觉上没有达到语言美感特性的聚集。

抒情色彩和音乐性息息相关,这成为苍白诗歌作品在当下诗歌写作中,对诗歌音乐性回味的特色菜。静观、沉思和哲学化倾向的生活后天选择模式下,苍白诗歌中,相当多的流露对农耕文明的回归与坚守,对原始生态环境的认知,对工业文明的潜藏性悲剧性同见性意识,在文字符号中诞生出对世界生存环境的责任性关怀。例如《村庄》:“夜夜难眠/夜夜眠/花开花落/人生易老/袅袅炊烟/是今生的痛。”又如《遍地庄稼》:“遍地庄稼/遍地禾苗……遍地的爱深深。”等诸作品,渗透的是诗人,农耕文明的坚守,和精神世界中审美角度的回归性认同和忧虑,这和诗人静观的生活思维模式环环相扣,涌现出诗人是对原始性生活的某种向往。例如短诗《明天还有乡愁么》:“明天/还有乡愁么/明天/还有乡愁/明天/还有浓浓的乡愁。”真实的问出了一代人乡愁问题的共通性,是一种当下乡愁问题、社会问题的情绪化参照观,是农耕文明被工业文明摧残的锥心刺骨的时代见证和纠结,也是文学作品中必然性的发问,在诗性中唤醒起诗人良知上对农耕文明的悲悯性认知,代表性的流露出诗人在高速化的城市中的迷茫和对原始生态被破坏的哀婉和痛心疾首。诗人的静观知性思维,更表现在

家园情怀和亲情情怀中,在诗性的展露上,电击着审美主体的情感共通性,同时兼具一股排斥审美视觉上的互异性。例如《那口被遗忘的水井》: “在老家的地方/那口被遗忘的水井/曾经怎样和我们水乳交融相濡以沫/……那口被遗忘的水井/如今/每当涨水季节/仍在老家哗啦哗啦流响。”《向母亲下跪》:“……下跪/我向母亲……山青水秀/人杰地灵。”这样的诗歌作品,在静观的诗性思维下,恰为好处的袒露了诗人的家园情怀和亲情情怀。诗人作品所喷涌出的悲悯情怀,也在审美琴弦上,注视沧桑的气息,在他所关注的人情物象中,绽放贫困土地中的斗争性,刻画出人文生活和物质性世界挣扎的衣衫烂带,勾勒起审美先天人性上的善性觉悟,倾诉一个时代下为生存点头哈腰的窘迫尘缘。例如《农民工的影子》:“总是与记忆有关/总是与那些思念的潮水有关……”又如《摘茄子的老人》:“……一个重复动作/千年以后/还是那样新鲜。”等诸作品,是知性色彩下,对底层贫苦人士先天的同痛情愫和讴歌心性。而在这种知性思维生活下,诗人诗歌作品哲学化倾向的色彩是比较鲜明的,这一部分哲学色彩是建立在长期历史所构建出来的宗教意识上的,苍白这一部分作品,在哲学化倾向上正是借助宗教色彩所描摹出来的。这样的宗教意识,在作品中酝酿出来的是诗人佛性的认知,对佛性知觉文化所共有的文学作品的可单独复制性,使得佛文化在作品中深深扎根。例如短诗《沧海》:“没有相同的船/没有相同的目标/从不同的地方来/到不同的地方去。”其中不乏诗人的思辨能力。通过佛性文化,表现了诗人特定历史时期、生活区域的徘徊迷茫,通过这种佛家文化的历史厚重度,造成了审美体在闹性思维上的刺激和冲撞,引起整个精神世界的震撼和共鸣。

知性生活思维下的诗人,对生活的洞悉能力是较为深刻的,这使得他们的诗歌融合深邃的现实厚重度。在诗歌建筑世界中,更为表现的

悖谬性和矛盾性,苍白的作品在一定审美程度上,不乏这种性质,是知性模式下的风景。海子说:“诗歌以太阳必将胜利!”希望苍白在诗歌创作上能走到彼岸。


【编辑:文韵】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7268283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