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高高山上,有位老兵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彭中伦    阅读次数:2455    发布时间:2017-12-13

山路弯弯,山路遥遥,山高坡陡。

山路上有八十以上的耄耋老人,有仅几岁的垂髫儿童,相互搀扶,向着高高的竹河山巅,牵手行进。

这是2017年10月5日,来自贵州的老幼乡亲、青年学生、兼有少数外省人士、香港同胞,琮有远涉重洋,特意从美国赶来的美籍人同胞,组成的关注抗战老兵志愿者团队一行共一百多人,在云南省龙陵县镇安镇317国道附近下车后,沿着崎岖绵延的山路进行,去那高高的竹河山巅一个叫河箐村的小村庄,看望住在那里的一位抗战老兵。

老兵叫李文德,现年92岁高龄了,是贵州省原遵义县(今播州区)三盆镇人。

70多年前,日寇侵华,中华民族危急,李文德同千千万万的贵州热血青年一样,走出乡关,从军抗日。

那是1943年7月,他在遵义新桥从军。那时,他是三步一回头,向着父老乡亲,挥手辞别;向着家乡,挥手辞别。

入伍后,被编入中国远征军103师309团卫生队,当看护兵。

1944年6月,中国军队反攻开始,攻击松山战役打响,李文德所在的309团是主攻部队之一。

在滇西大反攻中,松山战役具有关键性决定意义,拿下松山这个扼守滇缅公路——中国抗日战争生命线的战略要冲,是保障滇西大反攻胜利进行的关键,故而松山战役异常惨烈。

日军凭借坚固完整的防御工事体系,作殊死的顽抗,309团由原2400余人,战至仅存400余人了。当此最后关头,团长组织敢死队,向日军发起最后攻击,李文德毅然举手报名参加敢死队。他不断地向日军阵地扔着手榴弹,与敢死队员们一起,奋勇冲击日军阵地。经过残酷惨烈的血拼,中国军队全歼松山日军守敌1300余名,获得了滇西反攻中决定性战略意义的胜利。

战役胜利了,长官和大多数袍泽兄弟们都牺牲了。李文德也因脚踝扭伤,疗伤而掉队了。他就选择在离松山不远的山上,安住下来。因为他离不开昔日的袍泽战友了,他要守望“南天门”,守望着牺牲的袍泽、守望着战斗流血的地方。

这是一个极普通的中国军人,一个千千万万为国征战的军人中之一员老兵。贵州故乡只留下他远去战斗时的背影。战争结束了,可是家乡亲人只能倚门而盼!故乡麦田里的微风、明月、夏日的繁星,就成了他遥远的梦。

和其他许许多多未能回到故乡的老兵一样,在异乡就象一株小草,只需一缕阳光,一滴露水就存活着,无怨无悔。我们的老兵呀,您就是这样生存着的。

七十多年了,日渐衰老的您,仍然拒绝晚辈接您下山到条件好些的龙陵县城居住。您不肯下山,就是要留在高高的山上,在风风雨雨中,遥望着松山,守候袍泽。我知道了,您是不会离去的,您要在这里归队,要和您当年的官长、袍泽兄弟们相聚。

我感受到您那饱经沧桑磨难的人生辙痕,脸上那一道道深深的皱纹,说起话来有时会一跳一跳的,直刺入我的心底,划痛着我的心,好痛,好痛!

我在您脸上那一道道深深的皱纹里,读到了人世间的风霜和辛酸,读到了乡愁别绪。这是怎样的乡愁啊!莫非这个乡愁比海峡对岸余光中所表述的那个乡愁的距离还远吗?

我脑海里想着,也许您73年前离开家乡去战斗时,家乡山里或许还有山妹子的歌声,有悦耳的鸟鸣。

我静静的望着老兵,在他身旁陪着小坐一会(因为人多,不得久坐)。心里默然祈祷着,愿老兵吉祥、健康长寿。

我们从贵州家乡千里而来,香港同胞千里而来,美籍华人同胞万里而来,不惧山高路遥,扶老携幼,只为看您,这是别有一番滋味的乡愁!

您对大家说:“12年了,大家每年这个时候都来看我,路远呀,大家太累,太辛苦了。大家以后就不要来了吧”。

可是您知道吗?贵州故乡的人们,要讨一份良心的安慰呀!这不是辛苦,这是家乡人们要了愿的心行。每年中秋、国庆之际,一定要来,年年来,一定要来的。因为这是迟来的关怀,是良心的债务。

贵州的乡愁、乡情,好久好久,几十年了,您故乡的长辈亲人早已在仁厚地母的怀抱里安息了。故乡已然找到了您,故乡就再也不会失去您,故乡要拾起那个时代的故事,因为那是为了保卫中华万姓先祖留下的这遍大好河山,贵州母亲仍奉献儿子的故事,是贵州几十万儿郎保卫中华的故事,是贵州母亲们的眼泪和贵州儿郎用生命和鲜血写下的故事!是贵州人民不能忘却的故事!


【编辑:吴茹烈】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7348038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