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微信,是一种生活方式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刘木清    阅读次数:1170    发布时间:2018-05-17

当今,人们一提起阿里巴巴,几乎不用思考,就想到了马云。但凡提及腾讯,很自然想到了马化腾。然而,在微信尽人皆知的今天,却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发明者是何人。倘若不信,不妨做个社会问卷调查,当问及“微信是谁发明的”时,目怔以对者之众,一定会出乎你所料,抑或多答“是马化腾”。

微信,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正在迅速改变着这个世界,人类进入了一个微信的时代。可谁曾想,就是这位改变世界者,却是曾经拮据到“揭不开锅”的、出生于一个原生态农家子弟的张小龙。

无疑,张小龙是有才的,这源于他的好学与勤奋,还有与命运抗争的坚韧精神,再次印证了“寒门出贵子”的经典。我无意评说张小龙,只是感叹于其发明的微信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

记得2011年下半年,我开始使用微信时,很少有人知道微信为何物。我极力劝说身边的朋友下载微信APP,却多不以为然,倒恭维我“很潮”,以致于较长时间后,我才逐渐建立起自己小小的“朋友圈”。

最初使用微信,我的兴趣点是用微信发短信可以不花钱。我极力动员身边人安装微信,也是以此为噱头。

可能连张小龙都始料未及的是,一夜之间,微信便家喻户晓,人皆有之。从此,微信成了人们“剩余时间”的主人,赚足了人们的“剩余价值”。当今,因了微信,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着时移俗易的变革;因了微信,相当一部分人的“剩余劳动时间”被“主宰”;也因了微信,使得社会衍生了一个庞大的低头族群。

是什么魅力使得微信一天早上就征服了世界,个中缘由一语难以道尽。我以为,其中根本的一点,应该是微信迎合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我不由想起了宋朝皇帝赵恒的诗:“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栗;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古代,男儿只有苦读考取功名,方是人生最好的出路。时代不同了,如今有了微信,有了朋友圈,圈中就有黄金屋,圈中也有颜如玉。当你打开微信朋友圈时,常常会看到微商们似雪片一样纷飞的形形色色的商品图片与视频,不少微商利用微信朋友圈赚得盆满钵满。此外,如今泡在朋友圈中热恋的痴男怨女,通过微信朋友圈相识和已成眷属者不乏其人,微信如同鸳鸯孵化器,哪一对又不是通过微信速成的呢?!

有一天,我与朋友聊天时,总听见其手机“咯咯噔、咯咯噔”不停地叫。在他打开微信上下划拉的刹那,我见其手机屏像长满了“疹子”似的,红点密布。我问:“你朋友圈里竟有那么多信息都没看?”他说:“群太多了,根本看不过来。”他接着说,“现在的群,五花八门,不加都不行,你退出了还会被反复加上。”我问他都有些什么群,他说:“太多。归纳起来有大家庭群、同事群、同学群、老乡群、战友群、运动群、驴友群、读书群、茶友群、咖啡群等等。我这还不算多的,有的朋友还有家长群、广场舞群、火锅群等等,而且还有群中群,比如既有大同学群,还有小同学群。整天群里这个叫,那个喊,不得消停。”突然,他郑重地说:“但是,你可别小看群的能量,它可以把远在千里甚至海外的朋友拉到身边。也可以把几十年不见的同学、战友甚至小时候玩尿泥的玩伴找到。”

的确,眼下,一机在手,便拥有天下,真可谓微信里有世界。每天,有空我会自觉不自觉地翻开微信,一则看看有什么新鲜事发生;二则对于好朋友发的微信件得点个赞。人家经常给你施赞,你却不捧人家的场,时间长了就生疏了,得礼尚往来。有时候,我会在朋友圈里翻找常给我点赞的朋友,见了,一定会还个礼。总是觉着,不回赠个赞,就像欠了朋友一笔债似的,总惦记还。将心比心,自己发的微信件,不也是眼巴巴的期待朋友们前来围赏吗?每当发出一则消息,我总是会时不时地打开微信,巴望着有更多的人打call,那种渴望,不亚于人迷失在茫茫沙漠中寻求一滴水那么珍贵。有时觉得赚取一个点赞,比挣钱还难。当看到很多朋友为你送赞时,那种兴奋劲,如中榜般欢喜,似金子般珍贵。如此长此以往,竟乐此不疲。直到有一天,我突然明白,我只是游戏了微信,而微信却游戏了我的人生,不禁大呼无聊至极。

微信,我理解其不属于高端产品,是因为它主要服务于大众。那些小众们,虽说也有微信,但就是不玩,他们待在你的朋友圈里,似虎伏击之前,不动一点声色,长期处于“僵尸”状态,你甚至早已遗忘圈里还有他们的存在,而他们却在你朋友圈里闲看世间万象,淡视喜怒哀乐,颇有任凭风云起,于我何相干的气概。他们不会把大把时间浪费在无谓的“你来我往”上,他们也许只是把微信当作路边的小黄车,不到不得已是不会想起它的,抑或连一杯淡淡的凉茶亦不及。

我身边有许多朋友,常听他们说其微信朋友圈很大。我却想,朋友圈不在大小,贵在有情。在我的朋友圈里,有两种朋友让我感到特别温暖。一种,在微信中彼此交流不多,他却无时无刻不在关注你,当稍久不见你消息时,一声关切的问候送来,够你温暖一冬。另一种,即便在微信中不是常来常往,但你能感到他的视线似乎从未离开你,是那种“我在忙,知你都好,便好”的神会,你会感到,微信像一件小棉袄,贴心。有时,你也会觉得微信如同一副透视镜,透过微信,看清你我亲疏远近;也像一杆秤,称出世间人情分量。

微信在带来许多欢乐的同时也给人们增添了许多烦恼与困惑。走在大街上,抑或在地铁、高铁里,你会看到相当一部分人总是“抬不起头”。有多少人嗜微信如命,终日沉迷于此,执迷不悟,大把的时光从指间滑过,岁月未老君已老,自己却全然不知。从此角度而言,微信犹如一把草籽,荒芜了几多良田。更可怕的是,微信有时也像一把杀人刀,多少人葬身轮下。美好的东西是需要自己去把握的,鲜花美丽,却有人过敏,一切取决于个体。

一款跨平台的通讯工具,微信的实际功效可能早已超出其开发预期。当初,微信只是定位于“一个生活方式”,而如今,微信从人们初期单纯的社交,早已渗透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人们对信息获取、收集、加工、利用、发布的工具与手段;它不再只是面对个体,同样可以面对群体;起初的个性化功能不再是个体受益,而早已被普遍应用。由此觉得,微信似乎不再是“一个生活方式”,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了。



【编辑:东乡哥哥】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7218283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