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百民户”惊闻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杨传向    阅读次数:1835    发布时间:2018-08-03

“百民户”惊闻

我上个世纪80年代末因生计进城后,老家远了,但三十多年的距离感使我对老家的情更深了。

我的家乡情结里串联的那些家乡故事让我每念家乡,北民湖就会在我脑海里荡漾起来。

因为我的故居就在北民湖边,与湖仅一堤之隔。堤东湖水汤汤,太阳和月亮起之于斯。常常被大风激怒闹叫的浪涛就在我夜眠的枕头下。小时候那惊涛拍岸的节奏就像催眠曲。湖西是一望无际的澧阳平原。我常常会在晚饭时刻端碗爬上堤面,边吃饭边看太阳滑进澧阳平原的暮烟里时几分款款、几分依依的柔情;欣赏这个时候从湖面西回和从平原东来的鸟群晚归于沿堤林带窝巢时的飞舞欢叫;欣赏暮烟与炊烟交合在大堤林黛时任意地被晚霞烧红或被雨雾染墨的画幅;留恋白天被夜幕收进“囊袋”里的情景。当然,我更会常常回忆起发生在这里的故事。

老家的镜湖绿原也好,古老故事也好,不会因为我的身居何处而剪短思念,相反常常会由于离开越远越久而把思绪拉得越密越细越长,以致成网状结构笼罩着我的感情和灵魂。

昨天,与我有了20多年邻居关系的一位80多岁的退休老人——一个不知是第几代从北民湖迁居梦溪的“老梦溪”,他来和我侃闲话时又扯到我从小以来不知听了多少遍的那个传奇。

他说:我爷爷说的,他的爷爷对他说,爷爷告诉他,他的爷爷差一点没有跑出来……

“那可是个吓人的场景啊!”老人一开口就用一种严肃的面孔和一种神秘的语调造势吸引我,生怕我对他的话不在意或分散精力。看到我敛起了面容,他吐出一口白色的淡淡烟圈后语速倒慢起来:

“那个时候,‘北民湖’叫‘百民户’:根本不是湖,是一百户烟灶……你晓得不……”

健谈的老人打开话匣娓娓而道:

很久以前,北民湖的深水区本来是个良田万亩的平原,平原里散居着一百多户人家,后来这个平原沉没了,人们就叫这个沉没了的“百民户”区为“北民湖”了。

“百民户”沉没前是个富裕的地方。

富裕使“百民户”人渐渐产生了一种优越感,可是这种优越感却导致了一个“石磙讨小”、 “狗子不吃糍粑”的故事发生。

“这一百户人家,过着风调雨顺的日子……风调雨顺——嗨!就是丰衣足食嘛……天干不怕,水淹不怕……乌鸦飞不过的田土,斗量不完的金钱……你知道吗?”老头子虽然白发苍苍,但吹牛的神情仍然“咄咄逼人”。

“知道……”我随便回应,证明他不是胡说。

其实,早在他说这事之前我就知道:这里气候温暖,水足土肥,自然条件好,物产丰富,是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素来“天干满田谷”、 “水淹满堰鱼”,人们过着丰衣足食的日子。

“天干满田谷”是说“百民户”区从来不怕天干。这里是堰塘河渠密布的原生态湿地地貌,天旱年成虽然对高地不利,却很利于低田种植。这低田会因为天干而不仅栽种面积扩大,相反水溏过的肥沃淤泥,更利于庄稼生长。至于干旱年成里的庄稼丰收状况,用当地流传的“喂母猪,载溏田,一年当三年”的口头禅来描述是最恰当的。口头禅的意思是说,栽种低处的溏田就同喂养一头母猪要当喂养三头肉猪那样翻倍儿赚钱。

“水淹满堰鱼”是说“百民户”区从来不怕水淹。要是遇到涨水年头,虽然低田淹了,那鱼却多了。退水的时候,就会游鱼落塘,那远远近近从四面八方、十里八乡来的鲤鱼、草鱼、鲫鱼、鲢鱼、青鱼、白条、黑鱼、鲶鱼、鳊鱼、鳙鱼等各色鱼群随水飘到这儿,人们只管大筐小筐的一担担从塘里往岸上挑就是。那时,远近的鱼贩子会络绎不绝而来,人们的腰包依然鼓鼓的……

“可是,问题就出在这‘富’上……”老头说到这里顿了一下,觑了我一眼,看我仍然凝神认真,点燃一支烟又慢条斯理地说:“贱人就是贱,有不得。有了越发贱……”

“喔?”我有些不解。

“石磙讨小……狗子不吃糍粑……这不是太过分哒?”

“是太过分哒!”我接说。

老人说,一个大旱年的冬天,远近的平原颗粒无收,山区更是石裂土枯,树死草黄,生活无着的人们拖儿带女四处逃荒,时有一位孕妇带着一个小孩讨到百民户地界后,来到某户人家的稻场上。这个转了一天的孕妇已经疲倦不堪了,就在稻场上碾谷的石磙上顺便坐了下来,她的小孩拿着碗往这户人家的大门口走去。这时,户主人恰好从火红红的灶膛里拨出一个金黄色糍粑来,可是他把糍粑拿在手里时,一时被烫得受不了,就条件反射地往地下一扔,哪知他家里的那只狗闻到糍粑那香喷喷的味道,猛窜过来,叼着糍粑就往外跑,可是刚出门槛,就很快地松开口丢了糍粑,汪汪地低叫着跑开了。这户主人的眼追着糍粑往门外看时,发现了这位坐在石磙上的逃荒女人,便随口戏谑道:“嗨!我们这哒的‘狗不吃糍粑,石磙都讨小了’……”

不想这句话立即像翅膀那样一下子飞开了。于是一段时间里,这里的人都因这句话而骄傲起来,由此引来四周八围的人对“百民户”的羡慕和嫉妒。

谁知这句话竟然传到了巡天神差“顺风耳”那里,他禀报给了玉帝。玉帝半信半疑,就想哪天得空去亲自考察一番。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7454190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