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滚滚沧浪绵绵情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杨传向    阅读次数:2660    发布时间:2018-08-04

北民湖,我的家乡湖,她永远荡漾在我灵魂深处,一派沧浪,是绵绵的情思;几番波月,是悠悠的禅意。我愿掬之沐之,以洗心尘,陶冶性灵。

如今,已头童齿豁,熄灭了文攀司马的欲念,冷淡了功勒碑石的奢望,能够足下有洪波,身后有茅舍,常观湖光移柳荫花影,每看层浪翻旧事添新情,在闲适恬淡中品味人生,就感到很满足!

我应感谢彭士宏,他晚清时在衙署门上题了一联:“澧水有源饮水还寻故里水;彭山主我出山仍住家山。”宏本桑植人氏,训导澧州算是背井离乡了,然有澧水彭山,他觉仍在家中。得此心法,我虽青年之后,生计之足常远,但灵魂中的北民湖恒在,那就是异地他乡的家乡情结,时时处处地见水便在,听鸟便在,遇梦便在。每逢乡音,更是情思不断。我曾与友说:“彼去彼来,归中尽是乡思苦;忽南忽北,骨里只留故土魂。”我与北民湖——这个家乡湖,是她融入于我,我融入于她了。

论语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这取譬“水”与“山”所阐释的意思就是要告诉人们:“善动者能在变通中得快乐”、“善静者可于平和里享长寿”。这个意思向来被当作是人生秘诀。但我与北民湖缘深以来,渐渐觉出:水之于人,岂只智哉?不无情也。情者,仁之母、智之源、梦之由也。万象包容,幻变无极。倘以刘勰言文譬之,那就是“情理设位,文采行之其中”的境界。这种境界是说,文采之行,取决于情。情动于心,方能思接千载,神通万里;八极远鹜,万途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如是,则水对于人,该是因为情的激发,才至于仁、至于智、至于梦了。

“情”又从何说起?我以为是源生于“境”。情生于境而又导出境,思维与心理受境影响后又将境引向仁、智、梦去迁延、换位、变化、转化,于是人们主观上就会变境为仁、为智、为梦了。本来,“境”是内心与外物的碰撞与关照,人们习惯将其分为心境与环境。虽然一般地说,心境好环境坏不了多少,心境差环境好不到哪儿,但许多时候,环境是可调节或改变心境的。人入境中,弃我忘怀,不纠结所自而释前执,就是环境的作用。由此回观,北民湖之境,实在是可以养人怡心,陶冶情趣的。

北民湖在常德市的澧津地域,现在作为湿地保护区的她,由来于澧水功德。澧水携着武陵千山万壑深藏的龙脉琼浆西来,徜徉浸润在这数万顷土地上,久积成渊,渊深而湖,湖阔天广,才景致不凡。这种浸润,尤其滋养着稻生田床的丰厚平旷土层,使肥沃的土质蕴涵了、磷、硫、、钾及等三十多种动植物及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故此地膏物腴。况且她又沾了洞庭湖的光,将洞庭那数百里的阔大之养所蓄聚的万象物宝、万类凤鳞,囊收而来,倾情传播其中,这就更奠定了此湖特有的江南锦绣。

若以“境”观北民湖,概览四时景致,我们可以看到——

北民湖之春,镶嵌在水墨里,时而淫雨霏霏,时而春和景明。淫雨霏霏,似烟似雾,满湖上不见天光,下不见水光,朦朦胧胧地只是混沌洪荒,人置于其中,感慨如何?只怕要生出许多无端的感喟来。春和景明之时,则天光映着湖光,星月与太阳轮行在碧琼,鸟影与花影休闲在水宫,湖水展开着一幅巨轴。此之时也,人在画中,画在人中,张扬着一种互动的灵性。

北民湖之夏,跳跃在波涛上。那时节,多有风云变幻的奇妙,雷电劈浪的惊骇,天河倾注的疯狂;更有烈阳煮水蒸腾彩虹的绚烂。这些环境的幻变,简直就是在告诉人生难测的命运变数。而波涛的性格,又总是把能量发在劲动里,把热情燃在万物上,呈现出生命的成长。生命的成长犹如浪鳞,一波一波地向前……向前……有声音,也有脚印。听一听湖草的拔节,看一看岸林的年轮,比一比鱼儿的肥瘦,人们自然会产生生生不息的感叹。

北民湖之秋,爽快在明净中。秋消去暑气以后,湖天一碧,放目抒野,只觉四垂海阔,万顷平和。荻花漫卷一天“飞雪”时,白牛入岛,满湖就浪漾着牧童的清笛。镜里空明中,带香的轻炊从岸边飘向远舟,便诱出咿呀的桨橹归声。西阳带霞,寒蝉鸣叫湖林;轻风入夜,蟋蟀唱响滩草,渲染的都是幽静。酒醉了的夜灯在湖水里摇曳,是霓裳的舞姿。还有朗月的碎银,撒在逛夜的鱼身,熠熠闪光。秋水镜湖,景致虚灵啊。

北民湖之冬,惬意在桨橹。那时,天寒萧条了万物,却繁荣了大湖;水瘦了体位,倒密集了游鱼。这是北民湖最忙碌的季节:千帆竞发桨声,大网拉起丰收,渔歌唱出爱情。桨橹摇来的陶醉,不仅仅是鱼。红鲤(礼)是湖岸儿女婚嫁的吉祥,也是一年最隆重的年饭里阖家团圆的象征。北民湖人不仅憧憬着年年有鱼(余),而且还用智慧把自己的生活创造成“渔鼓”、“蚌壳精”、“采莲船”、“莲花闹”等艺术,走家串户地送福贺岁。北民湖的神秘之冬,劳动实践着理想,“鱼”又激发着新梦。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7674525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