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弄 柴 火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李兴柏    阅读次数:1373    发布时间:2018-09-22

弄柴火是东北方言,意指搞柴火,整柴火。每到冬天,就会想起几十年前弄柴火的岁月,一种淡淡的乡愁,一种淡淡的苦味便油然而生。

人们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排在头一位的就是柴。有了柴火,过日子就不愁了。在农村,人们把柴火垛的大小和多少,看成是富裕程度的主要标志。

每年立秋一过,便抽时间把镰刀磨得快快的,到细河岸两边,浑河大堤,大小土路两侧,粮菜地头旁寻找稗草、菖蒲、野麻、芦苇、灰菜秆、“蚂蚱腿”、苋菜秆、苍耳、艾蒿秆、杂草等,如发现便割倒,晾晒。此时,秋老虎仍发余威,气温高达二十多度,不等寻找到柴火,靠两脚行走便全身出汗了。发现一块没有被割的柴火后,先把四个边割倒,证明有人占领了,别人就不会与你争抢了,这是乡下人的规矩。然后就可以不着急的割。那时候没有钱买手套,左手拽一把柴草往身后一带,右手拿镰刀贴着地皮(根粗,不浪费),“唰”地一声,柴草就割下来了。

割下后要整齐地放下,一趟一趟摊平。每隔几个小时就要给柴火翻个身,还要在露水散后时便上下翻个个,把很湿的放上面。

苍耳(俗称苍子),这种植物生长在田间、路旁、洼地,成年后近小手指头粗,属于硬柴火。就一样烦人,秋后种子浑身带刺,个头比黄豆粒大一圈。无论捆柴火、还是抱柴火,或者是烧柴火,都逃脱不掉带刺的种子袭击,扎手,扎胳膊,而且还扎衣服和裤子,往下摘很费劲,因为它扎手。省事的办法就两个:戴手套摘,用铁钳子摘。

    割柴草时,蚂蚱时而在眼前跳蹦,时而空中飞舞,有绿的,有灰色的,仿佛怕你割累,让你适当放慢速度,割累了就歇会儿。待柴火要干透时,用野草“打绕”,把柴火捆成一捆一捆的。如果是三五捆就用绳子背或扛到家。如果是二三十捆,就用带车子推拉到家。如果是百八十捆,只能利用收工后,到生产队借台马车运回家。

金秋十月,是收获的季节,那时叫“三秋大会战”从大队、公社到区里、市里都重视,报纸和电台头版头条新闻很多都是这方面的内容。待把粮食运回场院和秆棵拉回队部后,田野里还有些遗落很短的苞米秆、高粱秆、大豆秆、谷子秆、茄子秆等。这时候,家家老小也来个“二次秋收”,主要是冲秆子来的。我们便跨垄沟,走垄台捡柴火。一根二根都放在腋下,待积攒一小把后再放到地上。捡累疲乏时,就坐在垄台上。

捡柴火之中盼望是能捡到瞎苞米棒,小高粱穗及大豆夹,谷子穗,那是硬货,见到如获至宝。数量少时用兜装,数量多时把上衣脱下,用细草把将袖口扎紧,捡到的粮食就可放到两个袖子中,蛮是能装的,可以装几十斤。

捡柴火也是有矛盾的,比如遇见苞米茬子、高粱茬子,它比秆棵禁烧,火也很旺,缺点是要用镐头刨,挺累人的。但还是柴火重要,没有柴火,就做不了饭;吃不饱饭,就没有劲;没有劲,就无法下地干活。最后,还得挥镐刨茬子。

无论割柴火,还是捡柴火,都需要“打绕”。刚开始捆柴火不会“打绕”,后来是父亲教我“打绕”方法。由于记忆深刻,至今我仍然能自如地“打绕”。

每年秋收,是打“草绕子”的黄金时刻。打绕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找来苞米秆子、高粱秆子,在秆子下部用脚踩它三下,伸入柴火底下,两个头儿一搭,就成了一个正方形,脚往下踩,两只手勒紧,绕它两下,将多余再“威”一下,伸进绕中即可。另一种是割来一米多高棵青草,把两个头绑个死扣,成了两米多长,就能用来捆柴火。

假如头两个办法办不到,最后是就地取材,弄来一堆矮矮的茅草,一只脚踩着,另两只手不断朝一个方向缠绕上劲儿,一会儿一个劲使用的草绕打成了,一米多长,两米多长都行,而且是捆什么柴火都行。这种茅草做的螺旋状“草绕子”,特点是柔软、紧凑、结实,可以重复使用。

冬天搂柴火辛苦,北风呼啸,天寒地冻,地上的草早已枯萎了,只能搂取叶类的可燃之物,光靠生产队分的柴火肯定不够用。因为烧水做饭用柴火,取暖烧炕用柴火,给猪烀熟菜用柴火,给猪食加温用柴火。

搂柴火的工具,是一种不经常使用的宽耙子,一般是六齿耙或八齿耙。这种耙子特点是齿多而短,但搂柴火的范围大,效率高。它能把一二尺长的草棍搂进来,也能把一些细小柴火末儿搂起来。如果运气好,碰上脚踩厚厚的野柴火,真是舒服极了,空气中都散发着干杂草苦涩而清香的味道。

搂柴火,显得弥足珍贵。家旁边因为搂柴火的人多,所以近的地方早已是“不毛之地”。只好向远的地方走。通常去河岸,专门搂野草,上大林子,搂树叶,上豆地,搂豆秆叶。先搂成一堆儿一堆儿的,然后再把几堆抱在一起进行“煞铺子”。而“煞铺子”很关键,使用耙子把短草聚一块,是有横顺茬的,必须全是横茬,还要挥舞起耙子噼哩啪啦使劲敲打几下,一铺子一铺子落在一起,才能用绳子捆上。搂柴火不管搂多少,只要太阳落山就得往家赶。经常是天黑才气喘吁吁背回家。

而“花柴火”也有窍门,手指粗的双股绳子必须立在中央,不能产生一边大一边小的效果。“花柴火”时要用双脚踩,双手前后使劲拽,如果勒得不紧,很可能走到半路就散花了。由于绳子细,担心累伤臂膀,还怕红肿,就要在绳子两侧塞入干柴火,不让绳子直接勒臂膀,减少绳勒的阻力。在回家途中,还要歇上二三次,将柴火放在高处,人在低处便于休息。起来继续向家走,不知掉下多少汗水。几十斤的柴火重量,是越被越沉,就像大山一样压在肩膀上,从身后看去,只见柴火在蠕动,却看不见人。

肩背搂回的柴火,有时将耙子插入柴火中,有时用双手拿耙子往家走。进到家里院子后,打开绳子,把柴火堆上。好的时候,搂回的柴火能堆一小垛。瞅着眼前的干柴火,心里头不但有了一些成就感,还是家里的一个景观,因为堆起的柴火垛足有两米多高,甚是喜人。

如今,农村烧柴做饭和取暖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绝大多数家庭用上了液化气、电磁炉、电饭锅、微波炉、电水壶、土暖气,家家基本不烧柴火。昔日的割柴火、捡柴火、搂柴火,都与农民们“拜拜”了。



 [编辑:付溶太]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7263916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