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家乡的风俗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李珠珍    阅读次数:2095    发布时间:2018-10-05

  何为风俗?风俗就是是一个民族、部落在生产、生活形成的在服饰、饮食、婚丧嫁娶、节日庆祝等不约而同,自发形成的行为习惯。历经一代一代传承,人们的共同喜好、禁忌慢慢成了风俗习惯。我乃玉林博白人士,博白居住着地佬人和客家人,我属于客家人分支,讲得是新民话,也称客家话。地佬人与客家人的风俗大同小异,我和大家说一下我的家乡客家人节日的风俗习惯。

  春节是个大日子,在外打工的人都要回家过年,辞旧夜,过新年。过辞夕夜,过春节,全家大团圆。早在年前二八,二九就要杀猪,做好扣肉,还有就是分一些给亲戚朋友。除夕那天就杀鸡杀鸭。除夕三点那样就开始忙活了,男人们杀鸡宰鸭准备好去阿公厅(祖宗祠堂)拜阿公,而女儿们就负责贴好对联,洗好家具、床被,打扫卫生,寓意扫除污秽,辞旧迎新,大年初一不能洗头了,大年初一到初三都不能扫地,以免扫走了福气。

  大年初我们那贴福看每个家庭了,有的家庭喜欢把福倒着贴,寓意福到,但有些家庭喜欢正着贴,在客家话中,“福正”说出来就是“福进”,有些家庭觉得福到是到了,还不一定进门槛,而福正就是进了门槛。之后早早地洗澡洗头,穿上新衣服,再去拜阿公,拜完回来再吃团圆饭。说是让祖宗先吃,以表尊敬。去阿公厅拜完,回来还要在自己家拜。阿公厅是众人的祖宗,在回家拜自己祖宗之前,是不可以进别人的家门的,祖宗送了福,就要把自己的福带回自己家。拜完自己的祖宗之后,就是吃团圆饭了,饭桌上小孩会对大人说一些吉祥话,大人会给小孩压岁钱。红包钱多钱少,钱包来定。不过读书,不管多大岁数,别人都会给红包的,以示鼓励,要好好读书。

  之后到初一大家一般都是不出自家门的,寓意在家迎富,让自己的福气不要带到别人的家中。之后到了晚上(除夕夜24时后)新的一年到来,就开始烧鞭炮,喜迎新春。为什么要在凌晨烧鞭炮呢,相信大家知道有个典故,驱赶年兽。晚上各个房间灯火都要点明,一夜不熄灭。这一天尽量睡得晚,要过十二点以后睡,叫做守夜,传说守夜越久越长,寿命。越长清晨起床后,大家互相拜年,互道“恭喜发财”等吉祥语。

  之后大年初一就不杀生了,但还是要在自家祭拜祖宗,烧鞭炮,早餐简单吃点,中午就包饺子,做各种点心。年初二,一般家里有女人娘家近一点的,就可以回娘家了,初二或初四回娘家,初二也可以开始去走街串巷给街坊邻居,亲朋好友拜年了。女人回娘家或者去亲戚家不能空手,猪肉和点心必不可少,水果和糖果随意,去要在拿点葱蒜,芹菜,这样祝人家的小孩聪明伶俐,拿的东西也算是合理了。一般早上去,中午在主人家吃完饭才回来,主人会杀鸡杀鸭款待客人,而一般女儿去娘家会住俩三天在回来。客人回家时,主人会在客人拿来的东西拿一点装好连同再给一些自己做的点心,自己种的农家菜装给客人,主人也要放点葱姜蒜芹菜,以表客人拿来的同意主人家很合意。这种叫做“兑食”。如果去亲戚家,主人刚入住新房,最好就是要买鞭炮,等客人要回家时就要鞭炮,恭贺主人,去赞叹主人的新屋宽时,不能说宽,宽字在客家话的谐音就是“垮”,只能说大或者长。 

  年初八,就要祈福了,客家人大都信仰佛教,大家会到附近的寺庙祈福,到十二月份还福,我家乡的一个寺庙建在半山腰,名曰腾云寺,俗称太庙,已有百年历史。每年十二份还福,都要赶头猪上去杀了,然后每家都有一个名额到太庙去吃一顿饭。 二月初二祭社皇伯公,俗称社皇节、做社。传说这一天是土地老爷的生日,这个是大村的日子,村里要集资买起猪、鸡、鱼,做大锅饭,用来祭拜等以此饭,祭拜社皇伯公,祈求社皇伯公保佑在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禽兴旺,老人长寿,孩童健康,读书聪明,添丁发财。不过村里也会分有一些队(屯),他们也有自己的做社的日子。

  我所在的队一般是7月初二那样子做社 虽然没有二月初二那样隆重,不过仪式感也是还强的,各队做社一般在做完第二次耕种(我家乡在岭南,作物一年两熟)就要做社了,不要迟于八月,做社会烧有一口大锅,里面会煮猪的每一部分,寓意全。还要煮沙粥还有要把去抓各一只生的田螺和螃蟹,直接丢到锅里煮。传说祖先在烧大锅的时候,田螺和螃蟹是主动爬到锅里去的。拜祭后,就把这些猪肉、沙粥等贡品分给集资的人。这种小社交百公社。 

  端午节源于纪念楚国大文学家屈原投汩罗江自尽的活动。端午节的四大习俗是: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草药浴。这一天很多人家都包粽子,粽子有四个角,四个“角”叫做羊角,里面通常放猪肉,痩肥看个人喜欢,放当地的一种特色植物,叶子像心形,还会放上绿豆,红豆。挂艾叶把去上山摘回的艾叶放在大门前,以求逢凶化吉,有些人家会在大门的正上方放镜子,或者在床前放一把刀。草药浴即有小孩的家庭摘草药,例如按树叶、桃树叶、艾叶、一点红、白刺等草药煮水给小孩洗身,在这一天可以在在人的一些穴位烧艾,传说这一天特别灵验。 

  七月十四是中元节,客家人称为鬼节。七月十五也是鬼节,有些地方俩天都过,或者只过其中之一。传说这俩天十八层地狱打开,大鬼小鬼都放了,他们会找替死鬼。俗称“捉替死鬼”。所以,这一天大家尽量减少外出,家里有小孩的就叮嘱不要去池塘河边玩,不准爬树。虽然这只是民间传说,但注意安全却是真。这俩天也会拜祭祖先,但只会杀鸭,所以也称之为“鸭节”。 

   十一月冬至前,大家会包“落水拐”也叫“落水狗”。这个水圆形似饺子,可蒸、煎,而是用可煮,一般都是煮的。馅是用鲜肉、虾米、竹笋、蒜蓉放盐做成的。 除以上比较有地方特色的节日外,还有就是我家乡就是关于移床,房子周边的挖土以及清理水沟的问题。只能在每个月的初一或者十五移,当然大寒至立春就可以随便。 以上是我所了解的,风俗里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带有迷信的色彩 但只要无伤大雅,不损集体,不过于迷信,也不失为一种精神家园。


[编辑:付溶太]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6731571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