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谈吃水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陈丽荣    阅读次数:1167    发布时间:2018-11-16

      吃水是个老生长谈的话题。解决不了吃水问题,就难以解决基本的生存问题。我家虽临近河边,吃水问题不是很大,但要轻松吃上高质量的水,却也是个问题。
    小时候,家里的吃水总是寄托在父亲身上。每日清晨,早起担水是父亲捱不过的必修课。村里的排污沟直通门口河段,门口的水自然是不能吃的,须得到半里开外的上游挑干净的水。清晨,上游洗衣的人少,水相对干净,便成为村里人担水的最佳时机。因为要煮饭、烧菜加养猪,用水量是巨大的,父亲一早总要担上五六担水,注满厨房角落的大水缸,才基本够一天的家用。父亲总是风雨无阻,早早起床,拎着两只大木桶,捎上水瓢,大跨步的直奔上游楠木树河段。将木桶放下,清洗干净里面的灰,拨开水面,一瓢瓢注满木桶。彼时,轻而结实的塑料桶是没有的,全是木头推制的桶,桶壁是一块块的木板镶扣而成,拦腰处紧箍上粗而结实的铁丝,圆的底板和桶壁的接缝处抹上水泥,以防漏水。木桶是极重的,加上桶中的水,不是大力士是难以企及的。水在木桶里轻轻摇曳,偶尔溅出小水花,却重重的压在父亲厚实的肩膀上,以至于行进时父亲都会发出“嘿嗨...嘿嗨...”自我加油的曲调声。担水过后,父亲有些疲乏,他总会气喘嘘嘘的坐在堂屋的椅子上休息一会,养足精神后再投入到一天紧张而辛苦的劳作当中。相比住在半山的村民,我们无疑又是幸福的,他们担水,因为路途远,用过的水大都存放起来,洗菜的水、淘米水拿来养猪喂牛。年老的长辈因为体力不足,挑水吃便是难事。有好几回,我和父母在山上地里干活,带水不足但又干渴,我跑到临近土地的寡居老人家里,发觉吃的水竟是收集起来的屋檐水,水中除了底部沉积的泥土,还有蚊蝇的残肢粪便。
    十岁那年,村委会召集大家,由政府补贴一部分,各家各户集资一部分集体修建自来水,水源来自甘溪河上游毛家洞暗河,主管历经路程相对不远。彼时,大伙的经济不宽裕,部分村民不愿意掏钱,父亲在大家的讨论声中也是摇摆不定。熟思之后,父亲还是咬咬牙,说“建”。几经商讨,甘溪村蓄水的池子落建在老邮政局背后的山腰上,开山放炮,一月过后,池子落成,外观很雄壮,大圆桶状,一百多个平方,8米左右高,拦腰分成两层,由于资金有限,池子省了顶盖,“素面朝天”。安装水管从甘溪街上段逐户到下段,而我们家处于河岸---甘溪街的下段。家里早早的做好安装前的准备工作,选好安装点,打好墙洞,急切期待着安装人员的到来。安装的人员上门了,向来不抽烟的父亲殷勤的为客人递上烟,絮叨着感谢的话语。一阵叮叮当当的忙活之后,自来水管从附近的主管道接过来,穿过厨房的墙伸进厨房,越过水表,汩汩落入半人高的水缸。父亲央求他们,在厕所的空地处安装了分管,以便喂猪或者清扫猪圈。自此之后,父亲省了起早担水的重活,遇到下雨的空档,还可好好的睡上一觉弥补晴天劳累过度的精力不足。
    起初,村里的大水池用的挺顺畅,但久而久之,各种缺憾日渐凸显。由于是集资修建,就无多余资金专人管理水池。池子露天,尘土、雨水滋长青苔的气焰,青苔长满了水池,蚊虫、老鼠、鸟类亦时常光临,水面漂浮着令人厌恶的白色水纹。驻足池子上端的马路,脏兮兮的池子乱象尽收眼底。有一年,不谙世事的孩童们还背着大人,越过水池壁,把这供全村人饮用的水池当作现成的游泳池。自来水丧失了家用水的基本条件---清洁和安全。
    大一那年,自来水公司免费安装自来水终于覆盖到家乡这片区域。水源是几百里外的高山---盛家坝山泉,水站建在临近老水池的山腰,白砖红瓦小别墅,比以往占地面积更广,分上下两片区域,上面是蓄水站,下面是操作站,蓄水池是密闭的,足足几百方,外面环绕高高的围墙,刷上黄色油漆,墙面均匀而光亮,唯一的进口是两面铁门,挂着大而结实的防盗锁,透过铁门,里面干净而清洁。水站,不定时有自来水公司的人员维修和清理,一户一月8元水费,贫困的家庭,自来水公司还分文不取。至此,村里人所有人终于迎来用上干净水的好时代,用水的烦恼苦楚将一去不复返。
    近几年来,村里变化翻天覆地,家乡人经济愈发宽裕。净水器、饮水机和各色各样桶装水频频亮相。外来的乐百氏、娃哈哈、北极熊、康师傅...本土的富硒山泉、利川雪水...,村里人愈发注重和讲究饮用水的品质。

    时代在变,吃水模式也在变。吃水模式的变革,穿越了我的童年、少年和青年,也更迭了父辈的青年、壮年和老年。时代的发展让我们吃水的日子越来越甘甜,也让许多苦楚的记忆终结于时代的洪流,化为幸福的暖流。


[编辑:傅溶泰]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7268215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