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可渡,可渡?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杨昌雷    阅读次数:1050    发布时间:2018-11-24

可渡河慢悠悠的在杨柳镇境内蜿蜒流淌,我仍旧世俗地在尘世生活工作,从未想过有一天会邂逅可渡河。

如若不是昌平兄诚挚相邀,真恐难有时间和机会遇见可渡河。

昌平兄知道我平时喜欢东走西游,感受风土人情,就打电话给我让我抽时间去一趟金斗,他带我到周边了解一下厚重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

出行总是我最高兴的事,接到电话后欣然应允。

早晨从威宁出发,经过一个小时的车程,达到金斗镇政府。昌平兄早早的就在大门口迎候,见我下车,老远的就挥舞着一张报纸,说上面登载有我写的文章,他自己保存有一份,另一份终于可以亲手送给我了。

我笑,那些信手“涂鸦”之作,没有什么收藏价值。不过倒是觉得他的这份心情颇为宝贵,接过他手里的报纸,心里沉甸甸的,至少觉得有这么一位珍惜自己作品的友人、懂自己心思的长兄,足矣。

上了他们的车,沿着金斗至宣威公路走走停停,我们终行的目的地是云南省宣威市杨柳镇的可渡河畔。可渡河是云贵两省的界河之一,缓缓在西南云贵两省的千沟万壑中不知疲倦地流淌,用她的水孕育着河岸的山民,见证着每一段时光的辉煌历史,书写着云贵两省的文明。

关于可渡,历史上有这样的记载:相传,诸葛亮南征时,三军会师于曲靖,班师回朝,取道滇东北,到了云贵两省交界的河边,正遇河水猛涨,便令军士沿河探寻过河之处。军士回报说:“前面有舟楫可渡。”诸葛亮高兴地说:“可渡就好!”于是这条河便称“可渡”,地名亦称“可渡”,后来修建的桥也称“可渡桥”。

在行进中,每到一处历史遗迹之处,昌平兄都把车停下来,让同行的怀彦兄和友文兄给我讲诉那些历史遗迹的故事。

在“古驿道”的石板路上,我俯下身子,轻柔地抚摸着那些经历过无数马蹄和人足踏过的石板,仿佛还能感受到当年贩夫走卒和骡马留下的余温,似乎也能听到当年人语马嘶的声响。在“飞虹竚鹤”的古石刻旁,我凝视着那块四字组合成印章型的摩崖石刻,静静地听着友文兄的介绍。对于石刻为何人所作,至今已无确切信息可考,据说一为诸葛亮所题,一为明嘉靖年间宣威御史缪文龙与状元杨升庵相遇时所题。姑且不论谁人所作,至少为能见证几百上千年的文物而深感窃喜。在合葬有7位烈士的坟墓前,久久驻足。读着碑文上那一排排烈士的简介,内心跌宕万千,那些为国为民牺牲时还不满二十岁的烈士记载,更是刺痛着我的内心。是他们的信仰,是他们不足为惧的、敢于面对死亡的精神,让我敬佩万分。瞻仰陵墓,更能弥补而当下人们所缺失的缺乏信仰、缺少奉献的精神。

从烈士陵墓走出,再过三分钟的车程,就到可渡河畔。

可渡河畔的“桃溪泛锦”是此行的压轴之行。据说“桃溪泛锦”乃宣威八景之一。《宣威史志》栽:可渡桥下游里许有“飞泉喷雪”。山崖的罅缝中,一股清泉常年喷涌而落,飞瀑如珠。山腰有一半月形洞厅,可容百人,置身其中,清风习习,心旷神怡。两岸山坡遍植桃树,春暖花开时节,溪水潺潺,花瓣飞舞,形成花在水上飘,水在花中游的意境,美不胜收。“桃溪泛锦”由此得名。不深其中,单看入口这个简介,都会让人有如醉之感。况且已经到了门外,哪有放弃不入之说。跟着大家的脚步拾级而上,映入眼帘的除了飞瀑,还有浦在廷临于石上的赞诗:“仙景留何处,宛温水月宫;蟠桃栽哪里?花片泛溪中。夹岸无红树,寻源有钓公;我疑斯间底,怕与武陵通?”甚至相传,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留下过“仁智之情,动静之理,桃花流水自出人间,云影苔痕自成岁月”的诗句。由此可见“桃溪泛锦”之景可不是浪得虚名。秋末冬初,已不再有春夏之景,桃树正在修身养性、积蓄能量等待来年艳丽的绽放。虽没有了桃花的点缀,但沟两旁遍山的芦花却结伴在迎风招展,以冬的名义迎接我们的到来。

关于可渡,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待为考证。比如关可渡桥的传说,关于吴三桂的传说,很多故事听起来很有趣也很有价值,只是无实际的资料,也不能在此信口雌黄,只能用简单的文字写写个人的其他感受而已。

从可渡回来后,时常会想起那条古驿道,那方石刻,那座陵墓,那座古桥。它如一汪清水、一面古镜,照耀着自己日常的生活与工作。总觉得,当前的自己显得与该有的自己格格不入,是不该充满着惰性的生活和工作,而应积极向上,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

但愿能以可渡之行,用可渡之水洗涤自己不净的心灵。愿可渡能渡我心“远行”。

可渡,可渡否?


作者简介:杨昌雷,男,80后,贵州金沙人,贵州省威宁自治县信访信息投诉受理中心主任。爱好文学,有多篇散文在全国报刊发表,著有散文集《套》一书,现为贵州作家网签约作家。


[编辑:傅溶泰]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7258435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