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走进他的世界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刘木清    阅读次数:1930    发布时间:2018-11-28

我与国成是在参加一个全国性文学颁奖典礼时相识的。他的诗得了一等奖,而我的散文得了一等奖。

会议报到那天,我拿着房卡打开房间门的那一刻,看见房间里坐着一位小伙子,我正诧异怎么会开错了房门,而小伙却很有礼貌的起身向我问好。他告诉我没走错房间,会议上安排每间房住两人,咱两住一起。我一时缓不过神来。住酒店,两位陌生人拼居一室,那已是几十年前的老黄历了,我颇感意外,仿佛时光倒流,突然间穿越到了七八十年代,心情极为不爽。正郁闷时,小伙子热情地将我迎了进去,并将他从新疆带来的瓜子、点心、还有刚切开的西瓜不停地往我手里塞。小伙子的热情,瞬间淡化了我的不快。

放下行李后,我打量了一番面前这位年轻人。他三十出头,个子高高瘦瘦,肤如麦色,着白色短袖衬衣,西裤革履,谈吐谦和,颇显涵养,一看便知是着西装革履的职业。从闲聊中得知,他叫李国成,回族人,老家天水,现在新疆阜康市委党校工作。

几十年来,我从不食清真食品,也未曾与回族朋友有过任何交集,可眼下居然要同居一室,不由感叹人生叵测。

三天的相处,我们竟如老友一般熟络,常在一起聊天。正是如此,使得我对这位年轻人有了更多的了解,也多了几分敬佩。

国成说,他此生与新疆有着不解之缘。早在甘肃上大学时,在学校组织的一次支教活动中,他居然选择了去新疆塔城。大学毕业后,又毅然决然去新疆工作。到新疆后,起先在阜康市第一中学任教,后调至阜康市委党校教学。我说当老师好啊,我从小就羡慕当老师,觉得老师特有本事,可以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国成笑了笑说,我总算实现了当老师的梦想。不过,今年二月,我暂离三尺讲台,被抽调参加“访惠聚”工作队了。见我疑惑的眼神,他便解释说,“访惠聚”是“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的简称,是政府针对当前形势提出的密切联系群众,融入群众,服务群众的一项举措,是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一种创新。工作队有八项任务,其中主要包括帮助居民“办好实事好事,拓宽致富门路,推进脱贫攻坚,维护社会稳定”,实质是脱贫攻坚,社会维稳。他说他是从工作队请假来参会的。

我对扶贫脱贫充满了未知,便同他聊起了这方面情况。谈及脱贫攻坚,他似乎有些兴奋。他说,人一生若能参与一项“国家工程”将是莫大的荣幸。扶贫脱贫,是一项惠及子孙后代的国家工程,我有幸成为脱贫攻坚大军中的一员。他略顿了顿接着说,中国是一个贫困人口大国,占世界绝对贫困人口的比例还很大,从这点上讲,我国的扶贫脱贫工作,影响着世界。现在,国家下如此大决心,要打赢这场扶贫脱贫攻坚战,非常及时。很多贫困人口长期深陷囹圄,不知如何脱贫,也无能力脱贫。是政府的帮助给他们指明了方向,提振了信心,脱离了苦海。好比一个人陷入深水坑里,四处没有抓手,单凭自己难以脱困。正绝望时,有人拉了他一把,他便获得了新生。说到这里,他给我讲了一个他与一位维族小伙艾麦提·马木提的故事。

艾麦提本是喀什疏勒县一位二十出头的农村小伙,虽年轻,却打得一手好馕。六年前,他和父母一道来阜康定居,租了一间门面房,以打油馕勉强维持生计。几个月前,艾麦提打馕的租赁房要拆迁,打馕店被迫停业。没有一点积蓄的艾麦提一家生活顿时陷入困境。艾麦提满城寻找门面房,要么位置不合适,要么租赁费太贵,他一筹莫展。“访惠聚”工作队队员李国成在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找到了艾麦提。

李国成平时很喜欢吃馕,之前曾经常到艾麦提的小店买馕,时间一长,彼此认识了。现在,艾麦提一家成了他的帮扶对象。看到艾麦提一家人生活无着,李国成急在心上。他和艾麦提商议,决定分头继续寻租房。李国成动用自己各方面关系,终于在一人口密集区租下一间店面。艾麦提感动地说,将来的小店就叫“一家亲营养油馕店”。接下来,李国成包揽了协调小区物业、联系工商税务部门、帮忙办理营业执照、制作店牌等事务。就这样,“一家亲营养油馕店”便很快开张了。小店开张后不多日,生意便火红起来。艾麦提的油馕似乎比别家店的更香,且经济实惠,每天供不应求。李国成有空便跑到小店帮忙打馕、卖馕。看到他们亲如一家的样子,常有顾客好奇地问:“你们是两兄弟吧?”艾麦提说:“是的,他是我大哥。”李国成却说:“我们各族兄弟姐妹都是一家人。”

油馕店迁入新址后,艾麦提一家的日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买卖很清淡,常常一天打不了一袋面,一家三口度日都很困难,属于贫困对象。如今,一天打馕用面,少则五六袋多则七八袋,每天净利润在千元以上,提前步入了小康,一家人每天笑脸如花。

艾麦提是一位善良的小伙,他说,他们家的今天,是政府帮扶的结果,现在条件好了,我应该去回馈社会,帮助有需要的人。于是,他出资帮扶了两名贫困学生,不定期去看望同社区的几位孤寡老人,每次都给他们送去米面油菜等生活用品,甚至对上门的乞讨者也毫不吝啬。为感谢党和政府的帮助,今年十月一日那天,艾麦提特意把写有“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9周年”字样的“国庆馕”送到“访惠聚”工作队,以表达他一家对祖国的感激之情。他说:“是政府和李大哥帮助了我的一家,我也要学着他们的样去帮助别人。”

李国成与艾麦提因油馕相识,因帮扶结亲,成为很好的朋友。眼看艾麦提的油馕生意做得如火如荼,李国成又开始帮助艾麦提规划另一件事。艾麦提原家在农村,因家境困难,小学没毕业就辍学回家种地了。李国成想,艾麦提很年轻,可未受太多的文化教育,这是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年轻人没文化怎行?况且他是从事个体经营。于是,他决定利用晚上闲暇时间,帮助艾麦提学文化、学汉语。艾麦提听了非常高兴。一个用心教,一个用心学,几个月来,艾麦提的文化知识和汉语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白天,李国成一旦有空就会到店里帮忙,艾麦提就手把手教他打馕。现在,李国成打馕也有模有样。

李国成与艾麦提因帮扶而结亲的故事迅速在阜康市乃至全疆传为佳话,新疆自治区广播电台、新疆晨报、昌吉日报、阜康党建、阜康市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先后进行了采访报道,李国成没想到自己竟成了一名脱贫攻坚明星。也因此,很多人知道了艾麦提的“一家亲营养油馕店”,都想去一尝为快,生意便更加红火起来。

眼下,艾麦提开始筹划开设分店,并着手招聘人员。这时的李国成又在为艾麦提思考着另一件事。他说,艾麦提的分店开张后,就有两家店了,他得教艾麦提如何进行经营管理。店铺虽小,也是企业。麻雀虽小,肝胆俱全。若经营管理不善,小店难以健康发展。他说,这是扶智。扶上马,还得再送一程。

艾麦提一家只是李国成众多帮扶对象之一,他每天有大量的工作要做。用他的话说,从清晨醒来,到晚上十二点之前,就停不下脚来。听了他的脱贫攻坚故事,颇为之感动。这是一位有志向、对事业有着执着追求的年轻人,无论做什么都能出彩,他的教学工作亦如此,在他七年的教学生涯中,多年被评为“优秀教师”。

同他的交谈中,我感到李国成还是一位有情怀的人。除教书育人外,他还是一位诗人,他的诗曾获得“第五届中外诗歌散文邀请赛”一等奖。他说,参加工作队之前,他的业余时间大多用来读书和写诗,他的灵感均源自生活。我读过他的诗,很喜欢那首《风儿带着雨花雪恋上春》。他说那是在一个风雪交加的早晨,他刚进办公室时,突发灵感写下的:

      嗖嗖嗖……

      你叩响我虚掩的门

      那曼妙身姿走进

      于是,你成为我早到的客人

      我用屋内的醇温

      融入你的世界

      温暖你那丝丝清凉

      ……

李国成才短短几个月的“访惠聚”工作队帮扶经历,却已做出了不凡的成绩。当我进一步了解他的过去后,却原来,他的成长是遵循一定轨迹的。他是一位充满爱心的人。早在大学期间,见一落水妇女在水中挣扎,他不顾生死地跳入水中将人救起,而自己因水性很差,加之过度疲劳,在前来救援人员的帮助下自己才幸免于难。消息很快传到学校,学校隆重的给予了表彰。他刚参加工作那阵,自己收入不高,却坚持每月从一千余元的工资中拿出两百元来资助他的贫困学生。有一次,他们单位接待一批实习生,其中四位实习生的家庭特别困难,李国成慷慨解囊,给予了援助。实习结束后,带队老师要求每位实习生写一篇“你最难忘的人”的文章,好几位同学竟不约而同写的是李国成。在帮扶期间,他爱他的帮扶对象,无私的帮助他们一户户、一步步远离贫困。

李国成十分珍视生命,大到动物,小到益虫,他从不会伤害它们。一天,他看见一只小鸟来不及躲避而遭汽车碾压,他心疼的赶紧跑上前去捧起那只小鸟,可惜晚了一步。他叫妹妹拿来铁锨,一同将小鸟尸体掩埋在树丛里。他说,鸟属于森林,让它回到山林的怀抱吧。一次,在乌鲁木齐一露天公厕如厕,见一只宠物狗落入粪池当中动弹不得,嗷嗷直叫。他想救出那只小狗,却怎么也够不着。眼看小狗不断往下沉,他果断地下到粪池中,将小狗救了出来,自己却半截身子都浸泡在粪池里。有趣的是,小狗被救出后,许是为了感恩,居然依依不舍的跟着李国成不肯离去。他用手示意叫小狗回家,可小狗吓退了几步后,转回头一动不动地看着他远去。看到这感人的一幕,他转回来,掏出手机,给小狗照了一张相,至今还保存着。

李国成的善良是有渊源的。他说,小时候,他爷爷总是给他讲要珍惜生命,善待他人。原来,他的“三观”源自于良好家庭教育的影响。

与国成的相处是短暂的。分别后,我常会想起那位年轻人。我们时常打电话,发短信,像多年的老朋友一般。我怎么也未想到,在花甲之年,竟与一位异地回族青年结下忘年之交。每当想到他的“访惠聚”工作时,他曾说过的一句话便会回响在我耳畔:“要真正帮好你的帮扶对象,有一密钥,那就是走进他的世界。”这句话,意蕴深邃。是的,只有走进他的世界,才能帮助改变其世界。


[编辑:傅溶泰]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7255355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