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秋日美景胜春朝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山东泰安 李振    阅读次数:4142    发布时间:2019-08-14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透过纸背体悟到秋天带给人以悲伤苍凉之感。然而,历代也不乏咏叹赞美秋之神韵的歌辞。“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此诗则清丽洒脱,自然流畅,令人百读不厌,口耳相传,家喻户晓,场景令人心向往之。秋之为悲耶?喜耶?衰耶?兴耶?窃以为,此事与人生际遇,所处境况、情绪心态不无关联。或赞美讴歌,或悲悯怜怀。心境不同,褒贬不一。

周易中的兑卦为泽,为口,为少女,有愉悦之意。在季节中,代表秋天;在方位中为西方;在五行中,代表金。在颜色上,为白色。因此,秋风常常称为金风。如:“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单从为少女,为喜悦意义上来看,祖先并未厌恶嫌弃秋天之意,或许隐约流露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秋风柔韧,像有力的木梳把大自然轻轻梳理。在它的轻抚下,草木凋零,花叶败落,夏日溽暑难耐的湿热一扫而光,身上顿觉凉爽无比,清意自然。天,高远俊逸起来;山,清晰疏朗起来。就连那朵朵白云也棉絮浪花般悬挂在青碧的蓝天之上,慢慢行移,游踪不定,恍若载负着满腔的相思和惆怅飘向遥远的天边。

此时,可以到空旷的田野,仰卧在新翻的柔软泥土上,开怀解禁,袒胸露乳,让日光照耀,让西风吹拂,验证捂春晾秋的俗语,聆听大地沉闷的心声。“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看雁群阵阵,数寒鸦点点。

或携一壶老酒,约三五好友。登高怀远,醉意朦胧中,仰天长啸,长吁短叹中,直抒胸臆。酹酒相邀,邀清风明月,邀苍松翠柏;邀日月星辰,邀草木虫鱼;邀亲朋好友,邀祖宗先贤。或遍插茱萸,驱鬼辟邪,佑护家人,尽管手足中少差一人,又有何妨?

秋风中,把写满相思和柔情的信笺和几颗红豆暂且托付给鸿雁吧,让它捎给身在异乡的情人,不知相思的情和苦这身单力薄的鸿雁是否负载的起寄送的到?更不知远方的情人是否早已翘首期盼,望眼欲穿?只有长风知道,只有两心相知。

夜色沉沉中,听秋虫呢喃。瑟瑟秋风中,闻树叶絮语。“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相思和牵手,追忆和思念,是否相遇在下一个季节和另一个轮回里?

 

   

 

“秋风秋雨愁煞人,寒宵独坐心如捣。”绵绵秋雨往往给人以无尽忧愁和哀伤,淅淅沥沥,源源不绝。大有“滴在檐头,愁上心头”之感。“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一层棉。”秋雨不仅带来丝丝凉意,还随着场次的增加,让人感觉到渐渐逼近的寒冷和萧条。

“雨打芭蕉叶带愁,心同新月向人羞。”开放艳丽的芭蕉,在一场场秋雨的侵袭下,销魂蚀骨,被打蔫于泥下,化为春泥,期待来年开花绽放,这是一场脱胎换骨的变化,惜红恋花,令人心伤。“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花褪残红的感觉彻骨铭心,欲说还休。

秋雨连绵起来,闲来无事,人们往往呼朋引伴,左邻右舍,清水淡茶,箪食瓢饮,促膝长谈,东家长李家短,聊扯的没玩没了。直到黄昏时节,口干舌燥,或小雨暂停,或低闷徘徊的炊烟升起,或喊回家吃饭的声起,方才作罢。

秋雨夜最难捱,雨打瓦片或其他杂物的声响,往往会把人的梦境搅乱,转转反侧,欲睡不能。床箦上老人们的嗟叹声、絮叨声, 孩子们的梦鼾声,情人们的嗔怪声俏妈声交织混杂在一起,给这慢慢长夜增加了些许生机和活力。

秋雨中也有些闲不住的人,他们过日子又勤快,往往披蓑戴笠,踩着粘稠的泥巴,深一脚浅一脚的走向田野,注目新播下的麦苗,细看雨中的墒情,期待的目光希冀来年有个好的收成。

小时候,爷爷往往在这样的天气里,用大麻搓麻绳。这时,他总会点上用玉米须拧成的火绳,然后将它搭在破旧的桌撑上。青烟在昏暗的房子里袅袅升起,火头吐着火红的舌头舐舔着烟雾,缭绕的味道扑鼻而来。爷爷从高高的桌子上拿起那根长长的烟杆,干瘪的手往烟袋包子里轻轻一捻,掏将出来,对着红红的火舌,漏风的牙床里紧紧吧嗒几口,丝丝声不绝于耳,烟锅子里的旱烟被点起,烟圈盘旋,袅袅娜娜,屋子里五味杂陈,难以名状。爷爷对火点烟的样子至今留存在灰色的记忆里,就像被我突然撞见和奶奶亲嘴的情状,温暖幸福又羞涩难耐。

一切就绪后,爷爷便开始搓麻绳了。他挽起补丁罗补丁的粗布裤管,漏出瘦瘪的右腿,拿出细长的大麻,一根根对齐,左手扯动,右手用力来回搓,先单根,后双根,再合成。边搓便不时地从少牙无口的嘴里吐出唾沫,那时防止搓绳时生热采取的办法措施。长蛇般的麻绳,在爷爷的双腿上爬行跳动,火绳大约剩下半托长的时候,一根长长的麻绳便搓成了,这时爷爷往往长叹一口气,在绳子的尾部用力一挽,然后使劲一拽,将绳子盘起,丢子屋子的角落里,那动作麻利娴熟,恍若昨日光景。

秋雨敲打过流年,敲打过岁月,也敲打出我的缕缕白发。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7343061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