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种西瓜的故事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贵州遵义 巩章玉    阅读次数:2676    发布时间:2019-08-21

遵义的新舟虽然号称“平洋大坝”,但实际却是一个四周都是连绵的高山环绕的“坝子”。说是“坝子”,其实是一些相对差不多高的丘陵似的小山包组成的。

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这里还仿佛是与世隔绝的的农村,每天只有一趟到遵义市的客车。所以对于当时的新舟人而言,西瓜为何物几乎无人可以知晓。那时遵义还没有开始种植西瓜,市里也极少有西瓜卖。当新舟人偶尔听人津津有味地说到“西瓜”时,新舟人还嘲笑摆龙门阵的人,说冬瓜南瓜小白瓜可以煮汤,黄瓜苦瓜可以凉拌,没听说过哪种瓜是可以当水果生吃的,都以为仅仅是编的“聊斋”而已。然而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新舟却有一个人敢吃第一个螃蟹,种起了西瓜来。这个大胆的农民,就是我的父亲。

大约是1970年,新舟来了第一支部队在这里搞国防建设。父亲解放初在遵义工作过,可能见到或者是吃到过西瓜,所以看到几千人的北方部队进驻新舟以后,父亲就萌生了要种西瓜的念头。于是父亲就向一位家住陕西农村的战士打听怎么种西瓜,可否帮忙寄点西瓜种子过来。那个陕西战士叫张清刚,很愉快的就答应了。不久,西瓜种子从陕西寄来了,父亲就向张叔叔讨教种西瓜的办法,包括何时下种,怎么管理之类。

有了西瓜种子,父亲不顾母亲反对做出了拿出一块大约一亩的好土来种西瓜的决定。那时生产队每年分的口粮都不够吃,家家一年四季都要“瓜菜代”,在这种前提下,要拿出一亩地来专门种没有见过的西瓜,却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但是父亲没有顾虑那么多,一开春就把那块地空了出来,先是把地挖好,又把大土周围的土坎上的低矮的小树小刺砍掉。到了该播种的时候,父亲请来张叔叔教怎么打窝、怎么下种、怎么施肥。面对父亲的专注,母亲敢怒而不敢言,只好任由父亲去一门心思种西瓜去。

功夫不负有心人。下种没过多久,地里就长出了西瓜苗。西瓜苗和南瓜冬瓜苗没有两样,先是探出一个头来,接着分开长成两瓣,形成一个“丫”字。过不了几天,西瓜苗就长出正规的叶子了。这时我们就发现了西瓜苗与别的瓜苗的不同之处,主要是叶子形似枫叶,叶子四周都有一些明显的小齿,同时叶子比南瓜叶子要小得多,颜色也要浅一些,可是叶脉却特别的粗,显得纹理清晰。那时瓜藤才一尺来长,自由地伸展着身子,微风吹来,叶子扬着小手,笑盈盈的。父亲仿佛看到了希望,常常坐在土边,一边吸着旱烟,一边给我们讲西瓜长大以后的情形,憧憬着西瓜种出来后可以卖个好价钱,可以买多少大米。听着父亲的讲述,我们仿佛看见大土里伸满了西瓜的藤蔓,那藤上密密麻麻地结满了大大的西瓜。我们猜想那西瓜像南瓜,又大又扁,黄澄澄的,吃起来又酸又甜还很脆。于是对种西瓜我们也积极了,不但有空就挑着粪去离家一里多路的土里浇,而且有事没事都想跑到土边看看藤子长长没有。

没过两个月,西瓜地里陆续开出了一些嫩黄色的小花。走近一看,有的是空花,有的花下有一个纽扣般大小的瓜儿。这瓜儿可不一般,椭圆形的小身躯上有一道道白色的花纹。这时父亲和全家都仿佛看到了希望,更加关注着这西瓜了。时值炎夏,又放暑假,天天烈日当空,看着西瓜秧中午无精打采委屈可怜的样子,我们天天早上趁天还没亮就去给西瓜浇水或是淋粪。

人勤地不懒。渐渐地,西瓜慢慢长大了,看到一些瓜儿躺在坚硬的泥块上不舒服,父亲就用杂草挽成一个个小窝状的垫子,小心翼翼地给垫在西瓜下面,这样既透风又防水。又过了个把月,西瓜长成了小篮球一般,身上的绿色花纹扩张开来,像一道道沟渠,很是好看。这时张叔叔提醒父亲,说西瓜快成熟了,白天晚上都要照看,一是怕人偷摘去尝新,二是怕野物来偷食。于是父亲在土边搭了一个极其简易的草棚子,索性晚上就住在那里看守即将成熟的西瓜。

看到父亲天天白天到队里出工,晚上还要去守瓜,我们觉得他太辛苦了,于是就嚷着要父亲让我和哥哥去守一夜。父亲虽然对十一二岁的我们有些不放心,但还是同意了。黄昏时我们高高兴兴的到了瓜棚,看着地里篮球般大小的西瓜在夕阳的映照下熠熠发光,看着天边渐渐褪色的晚霞,看着那似马非马似兔非兔的云渐渐褪去了,我们十分满足。没想到天黑尽了,这种感觉就不在了。天上挂着一轮弯月,地里的瓜和藤蔓已经模糊不清。山顶上偶尔传来几声怪怪的鸟叫,一种吓人的恐怖气氛笼罩着瓜棚。哥哥一边给我鼓气,一边给我说开学见到的新鲜事,不知不觉就进入了梦乡。天刚蒙蒙亮,远处的村子里传出了鸡叫声和母亲催促孩子起床的喊声,我从梦中醒来了。一觉醒来,山还是山,瓜地还是瓜地,一切如故。可能是乡亲们还不认可西瓜可以生吃的原因,我们和父亲守了一个多月,也没有发现谁来关心过、过问过这些瓜,更没有发生被盗失窃的事情。

有一天放学回家后,父亲高兴地告诉我们,说今天张叔叔去地里看过了,西瓜已经成熟了。于是父亲带着一把菜刀,煞有介事地叫上奶奶和全家人一起去地里品尝西瓜。到了西瓜地,看见圆圆滚滚的西瓜横七竖八地躺在地里,像一个个绿色的篮球扬着笑脸,我们的口水都快流出来了。这时节梨子柿子还没成熟,桃子李子早就过时了,正是乡下没有水果的时候。想着马上要吃到又酸又甜清脆可口的西瓜,我心里真是美极了。可西瓜还是绿色的,一点都不像南瓜那样黄,也没有老南瓜那样大,心里还是很怀疑。

父亲走进西瓜地里,有模有样地东拍拍西拍拍,最后选了一个很大的西瓜摘下来,拿到瓜棚的凳子上放好。只听“嚓”的一声,西瓜裂开了,现出红红的瓜瓤来。接着父亲把瓜切成小块,双手递了一块给奶奶,说:“妈,你尝尝!”奶奶接过瓜,咬了一口,说:“哇,好甜咯。你们也吃吧,好吃得很呢。”听到奶奶这么一说,我和哥哥心急死了,盼着父亲递一块过来。父亲一边说“我早就说过西瓜就是好吃,你们尝尝吧”,一边把瓜递了过来。我接过一块一咬,哇,乖乖,怎么这么好吃啊,甜甜的,很爽口,不酸,也没有梨子桃子的味道。这瓜还脆中带沙,甜得不得了。“太好吃了,我还要。”我仿佛猪八戒吃人生果,大口大口的不一会儿就消灭了三四块。非常有趣的是,每块西瓜皮上那些白色的瓜瓤,我也没有舍得丢掉,直啃得挨着青皮了才肯罢休。

吃水不忘挖井人。吃完西瓜,父亲又去摘了十多个大大的西瓜,装在背篼里,说要拿去谢谢张叔叔和解放军,我和哥哥一蹦一跳跟在后面,把西瓜送到了我家后面山上的连队。

剩下的西瓜,父亲摘来拿到路边卖。可是乡邻们除了尝尝,没有一个人愿意买这两角钱一斤(那时大米才卖一角三分一斤)的西瓜,而那些外省大地方来的解放军,却争相购买。那一亩地的西瓜,仿佛卖了将近一百多元钱,比种包谷的收入多了好多倍,我家那年过了一个幸福年。我家接连种了两三年后,也有一些乡亲学着种瓜了,家乡也结束了没见过西瓜的历史。

敢为天下先,或许就是农民致富的一条捷径呢。

 

作者简介:

巩章玉,男,遵义新舟人,59岁,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协会员、遵义市汇川区作协副主席。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从此笔耕不辍,先后在《贵州日报》、《中国老年报》、《知音》、《晚霞》、《晚晴》、《遵义日报》、《遵义晚报》、《沙滩风》、中国文明网等数十家报刊网站发表散文、小说、诗歌、歌词、曲艺作品等一千余件。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7386141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