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通济沟的山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贵州遵义 巩章玉    阅读次数:2600    发布时间:2019-08-22

我的家乡通济沟虽然很小,也很狭窄,但是有山有水产粮产鱼,也可以算得上是鱼米之乡。这里的几座山都很有特色,叫我非常喜欢。

通济沟最上面的山是打垌垭。这是一个横着亘着的大山,山上的大坪顶是新舟的最高峰。这座山隔断了今天新蒲新区的新舟镇和永乐镇。值得一提的是,打垌垭的垭口处有一壁悬崖,高约十丈,刀砍斧切一般,顶上长着许多顽强的杂木。可能是由于数十万年滴水和风化的原因,崖上有一幅宽大的白色图案,形似一匹英俊的大白马,那白马正昂首目视着远方,好像要迈步腾飞的样子;白马旁站着一位身材魁梧的武士,左手拉着缰绳,右手高举宝剑,正欲跃上马身冲向前方。

打垌垭还有一个景观,就是山下有一个大大的溶洞。当地有句俗语,说“初一十五不钻洞,脑壳不痛屁股痛”,所以每年大年初一,都有很多男性村民相约着去钻洞。这洞宽大,路很好走,只是一路都是上坡,洞中有暗河,还有许多钟乳石,神形各异,有的像猴子观海,有的像鹦鹉啼鸣,唐僧打坐、悟空捞月、嫦娥起舞、毛狗撕咬……儿时我们多次钻过,一次与一次的感受不同。只可惜至今还没有人去开发,还深藏闺中。

打垌垭受到当地人的喜欢,还因为这里有两个连环水库,是新舟人的大水缸。山的这边靠新舟一侧的山下是打垌垭水库,山的那边靠永乐一侧是李家坝水库。这两个水库都是新舟人解放后人工修筑的,具体库容我不知道,但是抗旱时节可以调节使用。下面的水库放完了,就放上面的水库。在我的记忆中,自两个水库修成以后,干旱几乎和新舟不太沾边,新舟的绝大多数水田就没有干过,年年都是丰收。

通济沟的中部有一个被叫做羊岩的山,这山从前面看仿佛一个美女的鼻梁一般直,且陡峭险峻、绝壁千仞,灰黑色的青石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不太成型的柏树和杂木,整座山直直地挺立着,像是一个威武的斗士,又好似一个高仰的龙头;从侧面看,这羊岩山后面连着无数的山,仿佛一条巨龙从大山上冲下来,很有气势。据说当年有一个得道的高僧是个著名的风水大师,自四川就开始沿着山脉寻找可以安葬自己的风水宝地。等他费尽千辛万苦撵到羊岩时,就认定这是一个 “龙头”,是绝好的风水宝地。无奈他还没有来得及叫来弟子安营扎寨,就在羊岩的半山腰的仙人洞里圆寂了。仙人洞圆圆的,像个圆形的门,深约两米,但是很小,里面有一些估计是前清时期的用木炭画的壁画,内容多为人们劳作和禽兽之类。高僧在此圆寂后,人们就将半山腰的仙人洞凿开扩大,将高僧的塑像安放进去,还建了一个寺庙,其香火一直很旺,时至今日。

很有趣的是,羊岩山的下面有一个天生的小石洞,名叫“打儿洞”。据说新婚男子,在路边随意捡一块石头瞄准了扔过去,如果一次就扔进洞里了,老婆的头胎保准会生个儿子。所以打儿洞前经常有路人在此扔石头讨个彩头,得知生儿子者欢欢喜喜满意地离去,得知生女儿者往往要再试几次方可罢休。

羊岩的河对面,是罗汉坡。这罗汉坡是一个沙土坡,山上很少长树,其形状就是一尊弥勒佛,圆圆的头、眯缝的双眼、笔直的鼻子、厚厚的嘴皮、垂肩的两只肥耳朵、宽宽的肩膀、高高的乳房、大大的圆滚肚,半山腰那几棵梨树,恰似他的肚脐眼。你看他两手自然摆放在双膝上,憨态可掬,着实惹人喜欢。

羊岩的左侧河对面,是麓山(《遵义府志》称板角山)。麓山高大雄伟,森林密布,远远看去就是一座终年绿色覆盖的宝山。

通济沟的山据说原来生长着很多树木,还有虎豹和狼出现,有鹭鸶、白鹤、锦鸡等在山中歇息。但自我开始记事后,这些山都是只长柴草不长树的山。听大人说,那是因为大跃进时期,为了大炼钢铁,放钢铁卫星,人们上山砍树来炼铁,几年之后大树就绝迹了,只剩下裸露的石头和低矮的柴草。罗汉坡就更不用说了,砍完树后年年水土流失,现在已经没有那时丰满了。

今年国庆,再回乡去看山。我惊奇的发现原来裸露的石山,现在已经长满了大树,密密的树林使人很难找到当年上山的路了。听乡亲们说,这是最近一二十年“退耕还林”的成果。如此看来,大自然还是很听话的,你热爱它,它就尽情的回报你;你戕害它,它就无情的惩罚你。那么,我们还是爱山吧!山是自然的馈赠,山是慈祥的罗汉,山是生存的依靠呢。

 

 

作者简介:

巩章玉,男,59岁,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汇川区作协副主席。1982年在《遵义教育》发表处女座,35年来笔耕不舍,先后在《贵州日报》《知音》《中国老年报》《晚霞》《遵义日报》《贵州都市报》《遵义晚报》《晚晴》《遵义文艺》、中国文明网等二十多家报刊、网站发表过散文、小说、诗歌、歌词、工运论文、教学论文一千余篇,作品多次在省市获奖。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6748035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