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长篇 >> 正文

长篇小说 人世间 第九十章 小小诗人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牛的草原    阅读次数:4928    发布时间:2019-09-09

弦子不弹不响声,子女不教不聪明。

——白族谚语

 

时光如箭。

在不服大人管教的抗争游戏中,牛建新渐渐地长大了。玩耍已经不再是他的主要任务了。他应该到学校里接受正规的教育,系统地学习文化知识了。

在牛万山看来,牛建新的身体比较瘦弱,就像一棵长在飒飒寒风中单薄的小白杨。他担心儿子在学校里遭受调皮捣蛋的孩子的欺负,何况小学又远在几公里之外的15连。他打算等到了1973年的春天,也就是儿子8岁半的时候再让他去上学。谁知道,这一年开始实行教育改革,把新生入学的时间从春季的3月调成了秋季的9月。

因此,牛建新走进学校大门的时候即将年满9岁了。

9月1日,他来到15连小学报到,恰巧在新生报到处遇到了担任校长的于大川。

由于整个3营只有牛万山一家姓牛,于大川听到牛建新报上自己的姓名,便知道他是牛万山的儿子,示意那位给新生登记姓名的老师暂停一下。

于大川锁着两道剑眉思忖了一会儿,然后以商量的口吻说道:“现在学生中叫建新之类名字的人太多了,没有自己的特点。你姐姐叫牛木兰,你干脆就叫牛木林吧。你们名字的中间都有一个木字。别人一看就知道你们是兄弟姐妹。你姐姐是女孩子,最后一个字是兰,就是兰花嘛。你是男孩子,最后一个字是林,希望你能茁壮成长,长成一片茂密的大森林。”

牛建新当时并没有完全理解于校长的意思,但是,他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就愉快地同意了。

他回家之后把遇到于校长和给自己改名字的事情告诉了牛万山和巩腊梅。

牛万山低头想了一下,点头称赞道:“很好。木林和穆民的声音很接近,非常符合我们家的实际情况。看来,我们家和这个于老师真是有缘分啊。”

从此以后,牛建新就正式改名叫做牛木林了。

牛木林在牛木兰的辅导下,早已经掌握了一年级课本上的知识。在学校里,他的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还被班主任任命为学习委员。

山西省侯马籍的孙秉英是牛木林一年级的数学老师。她,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军便服,留着盖过耳朵的乌黑短发,皮肤白皙,五官端正,体态优雅。无论什么时候,她的脸庞上都挂着淡淡的微笑,给人的感觉十分舒服。

孙老师说话细声细语,带着软软的山西口音,特别好听,在为人处世比较粗犷的连队职工当中别树一帜。她说话办事分寸把握得很好,从来没有人听到过她大声说话,更不要说和别人红脸争吵了。

孙老师的儿子叫侯向东,寓意是心向毛泽东。他自幼在山西的老家长大,到了上学的年龄才回到新疆,皮肤洁白细腻,穿着干净整齐,全身上下洋溢着兵团孩子缺乏的洋气和傲气。

他和牛木林在同一个班级,也是好朋友。

由于牛万山和孙秉英两家的关系很好,牛木林因此在孙老师的面前没有一般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拘束。

每天中午放学,牛木林跟着侯向东来到他们的家,和他一起比赛写作业,看谁写得又快又对。孙老师在一旁给他们做饭。等他们吃完了午饭,孙老师又拿起灌着红色墨水的钢笔,给他们批改作业。

那时候,牛木林的自尊心特别强,不允许自己的作业本上出现被判为错误的标记红八叉。如果算错被孙老师打上了红八叉,他就会躲到一边,悄悄地用橡皮沾上口水,把红八叉擦掉,然后写出正确的答案,再请孙老师打个表示正确的红勾。

孙孙老师看到几乎被他用橡皮擦透的作业本,顿时收起了招牌式的微笑:“喂,不许耍赖啊。”

1974年,为了让孩子就近上学,不再在风雪中奔波,牛万山和巩腊梅调到15连工作了。

严格意义上讲,15连的少数民族家庭有4家:3家回族和1家撒拉族。另外还有两家说不清楚是什么民族:第一家,前两天说自己是藏族,后两天又说是汉族;第二家的男人是地道的汉族,妻子却长得深眼窝、高鼻梁,有一点儿像外国人。

那时候,牛木林只是发现这两家人的长相和别人不太一样,说汉语的时候磕磕巴巴,不太利索,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什么民族。

在牛木林的眼中,他和那些一起上学和玩耍的汉族同学没有什么区别。只有等到他去同学家玩的时候,父母便一定会叮咛道:“你不能吃同学家的饭。因为我们是回回人。”

牛万山家的邻居、山东省平度籍的杨学祥是一个能工巧匠,不仅拖拉机开得十分专业,而且还会做一手漂亮的木工活。他经常在宿舍前面的空地上做着木工活。轻薄如纸、洁白如雪的刨花撒满了一地。

杨学祥的儿子杨春明和牛木林的年龄一般大小。他们是同班同学,常常在一起玩耍。

牛木林和杨春明跑到杨学祥干活的地方,从地上捡起来刨花当做纸张,用铅笔在上面画画、写字玩。

杨学祥停下了手工的活,擦了一把脸上的汗水,对牛木林说道:“木林,你知道你为什么不能吃我们家的饭吗?”

牛木林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因为你们家吃猪肉。”

杨学祥微笑着说道:“我们家可以吃猪肉。你们家为什么不能吃呢?”

牛木林回答道:“因为我们家是回回人。”

杨学祥追问道:“为什么回回人不吃猪肉?”

牛木林被问住了,只好摇了摇头。

杨学祥说道:“”我最近看了一本介绍回族的书。书上说,因为你们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不允许吃猪肉。还有,创立伊斯兰教的人叫做穆罕默德。”

杨学祥一边说着,一边用铅笔在白色的木板上写下了伊斯兰教和穆罕默德几个字。

牛木林半信半疑,无可置喙。

他回到家中以后把杨学祥说的话告诉了父母,想在他们这里得到证实。

牛万山说道:“春明爸爸说得对。看来,我们得给你传授民族和宗教知识了。”

这是牛木林第一次听说伊斯兰教和穆罕默德,而且是从一个汉族长辈那里听到的。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切宗教信仰都被划归为封建迷信和精神鸦片,不允许做礼拜,更不允许传播宗教教义。不吃猪肉是作为回族的生活习惯被破例地保留了下来。因此,牛万山一直没有办法给孩子们讲述宗教的知识,只能要求他们不吃猪肉。

二年级的时候,牛木林听说学校要办一期迎接六一儿童节的墙报,而且是由孙老师负责。他头脑一热,径直跑到孙老师的办公室,自告奋勇地对孙老师说道:“孙老师,我给墙报写上一首诗,行不行呀?”

孙老师微笑着说道:“当然行啊!”

其实,牛木林从来没有写过一首诗,而且也根本不会写。他对诗的了解仅仅是《阿勒泰报》和《北屯报》上发表的诗歌和连队墙报上的批判诗,什么唐诗宋词这些名词听都没有听说过,遑论熟读唐诗三百首。但是,与一般的孩子相比,牛木林敢想,也敢干。

傍晚,牛木林很快完成了家庭作业。他开始为自己的第一首诗做准备。他走出家门,一个人来到长满了野草的水渠边,望着急速流动的渠水,一边徘徊着,一边思考着,口中念叨着:

“六一到,六一到,

红小兵们齐欢笑……”

欢笑以后该是什么呢?他一时无以应对。

脚边草丛中几朵盛开的小黄花激起了他的灵感:

“手捧鲜花到学校,

一起欢庆六一到。

牛木林兴奋极了,撒开双脚跑回了家,在一张白纸上记下了这几句像顺口溜一样的诗。

第二天早晨,他喜气洋洋地来到孙老师的办公室,踌躇满志地把自己的处女作郑重地递到了孙老师的手上。

孙老师飞速地扫了一眼,嘴角上浮起了一丝笑容。

六一儿童节那一天,牛木林早早地来到学校,跑到教室的南山墙,去看贴出来的墙报。

他踮起鞋跟,仰起小脸蛋,望着贴在高高的山墙上的墙报。墙报中央上半部的刊头画是用水彩笔画的几个笑容满面、戴着红领巾、手捧鲜花的红小兵,下面配发的就是牛木林的诗歌《红小兵们齐欢笑》。

他满心欢喜地反复阅读着自己的小诗,心中像吃了水果糖一样甜蜜。由于到3年级才开作文课,因此这是牛木林创作的第一篇文学作品。尽管这首小诗浅显直白,语句简练,但是,在牛木林看来,这就是一部伟大的作品,自己俨然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了。

六一儿童节刚过完,班里新来了几个汉族和哈萨克族学生。他们来自属于地方的渔场,到兵团的学校借读。其中几个哈萨克族学生的汉语不太流利,听老师用汉语讲课有一定的困难。

老师们在讲课的时候有意放慢语速,尽可能地让他们听清楚、学明白。

一个叫做阿山的哈萨克族学生为了按时完成家庭作业,想了一个借鸡生蛋的办法。他从家里带来用牛奶和面粉发酵做成的哈萨克族食品奶疙瘩,送给他的汉族同桌同学陈忠。作为交换,陈忠为他完成作业。

牛木林看到他们之间的交易以后非常生气。他认为,少数民族学生应该自立自强,不应该偷懒;汉族同学也不应该为了几块奶疙瘩耽误了别人的学习;自己是班里的学习委员,有责任有义务帮助每一位同学。

牛木林一个箭步冲上去,一把从陈忠的手中夺过了阿山的作业本和奶疙瘩。

陈忠气恼地瞪着牛木林。

牛木林把阿山带到教室的一个角落里,严肃而认真地给他讲解如何写作业,然后守候在他的身旁,直到他独立地完成作业为止。

逢年过节的时候,牛万山和巩腊梅会带着牛木林等孩子到14连去,看望马海仁、马玉民等临夏的老乡。他们对外宣称是亲戚,实际上的确也像亲戚一样互相走动着,感情要比一般人的深厚些。

一次,马玉民自豪地告诉牛万山道:“我弟弟玉良现在是全国著名的诗人了。”

牛万山听罢由衷地称赞道:“玉良真是一个大能人啊。我在兰州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就看出来了。我们也要把自己的娃娃培养成像玉良一样的大能人。”

马海仁的妻子也就是马玉民的婶婶,身材娇小,慈眉善目,说话柔和,是一个标准的奶奶形象。回族和东乡族老乡都亲切地称呼她为纳纳。纳纳很可能是阿姨的意思。

牛木林拿纳纳和自己的奶奶王天英相比较,更喜欢这位与自己并没有血缘关系的老奶奶。他每次见到马海仁的妻子,也跟着大人们叫她纳纳。

大人们听到以后都哈哈大笑起来。

有人打趣道:“木林,纳纳是我们叫的,你怎么也叫纳纳呀?”

牛木林一本正经地回答道:“我觉得叫纳纳好听。”

大人们又发出了一阵大笑声。

纳纳到底是什么意思,牛木林始终没有搞明白。他认为这应该是世界上最美好的称呼。

这位纳纳对牛木林也很亲热,有什么好吃的东西都会留给他一份。她有好几个孙子。大孙子叫努海,二孙子叫雷斯,三孙子叫伊德里斯,唯一的孙女叫米奈尔。这几个孙子都是白晰的肤色,金黄的头发,眼珠子不是黄色就是灰色,民族特征十分明显。

牛木林对家里的一件事情一直感到迷惑不解。

牛万山每次从地方农民那里买回来鸡,总是让牛木林拿着活鸡,到连队里一个名叫韩宝的撒拉族人家,请求他帮忙宰杀活鸡。

韩宝放下手中活儿,用汤瓶里的水洗干净脸和手,把匕首在磨刀石上磨得锃亮,然后抓住鸡的翅膀,是自己和鸡都面向西方,然后迅速地拔掉鸡脖子上的羽毛,露出鸡皮疙瘩来。他并没有立刻动刀,而是口中低声嘀咕了一会儿一刀宰杀了鸡,像完成了一项重要的任务,把死鸡小心翼翼地递给了牛木林。。

巩腊梅把牛木林拿回家的鸡洗干净,剁成小块,和红色、绿色的辣椒一起爆炒。鸡肉做熟以后,巩腊梅总是盛上一碗鸡肉,让牛木林送到韩宝的家中。

牛木林望着碗里香喷喷的辣子鸡肉,心里极不情愿:我们好不容易吃上一顿鸡肉,凭什么要把一小半送给别人家?我们都不够吃了!

开始,牛木林原封不动地把一碗鸡肉送到韩宝家。后来,他的胆子变大了,走到半路上便躲在柴禾堆后面,偷偷地吃上一块碗里的鸡肉,借此发泄心中的怨气。

有一次,牛木林实在忍不住了,很不高兴地问巩腊梅道:“妈妈,为什么每一次要让韩叔叔宰鸡呀?那么一点点鸡肉,我们家都不够吃,还要给他们送一碗!”

巩腊梅把自己碗里的一块鸡肉夹给了牛木林,然后说道:“经过念经宰杀的鸡,我们才可以吃。再说了,好东西也不能自己独吞,要分给大家一起吃。”

一天,牛万山收到了在伊宁县巴彦岱生活的牛见山写来的一封信。信上说:他们的小弟弟牛银山因病无常了,留下了弟媳妇买艳和一儿一女。

牛万山对年轻的弟弟不幸早逝感到十分的悲痛。他和巩腊梅商量决定,凑上一些生活费给买艳母子寄去,嘱咐他们节哀保重,过好今后的生活。

不久,买艳改嫁了一个回族男人,给孩子们找了一个养父。

第二年,牛见山又给哥哥嫂嫂写来了一封信,告诉他们:买艳也患上急病无常了。养父又结婚娶了一个媳妇。弟弟的两个孩子的父母都是没有血缘关系的养父母了。

牛万山打算兄弟二人每家抚养弟弟的一个孩子。他找到连队的领导,提出了给弟弟的孩子落户的要求。

当时,兵团职工的吃饭穿衣都是凭票供给。为了减轻负担,单位早已经冻结了落户。没有户口就意味着没有饭吃,也没有衣服穿。

牛万山只好和牛见山商量:弟弟的两个孩子由牛见山抚养,自己提供其中一个孩子的抚养费,算是暂时把这个难关度过去了。

1976年9月18日下午,连队的广播里突然传出来低沉哀伤的音乐。播音员用无比沉痛的语气宣布道:“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

职工们闻讯以后顿时放声大哭起来。他们的思想是简单而质朴的,心中对伟大领袖充满了真挚的革命感情。他们放弃了休息的时间,自发地来到连队俱乐部,用白纸做成佩戴的胸花,用柳条编制花圈,在墙报上深情地写道:“把天下的树木当成笔,把天下的海水当成墨水,也写不完毛主席的丰功伟绩!”

牛木林只知道毛主席是天上红彤彤的太阳,从来没有想到过有一天会陨落。他惊恐地抬起头来,察看天上的太阳有什么变化。他疑惑万分:伟大领袖毛主席都去世了,太阳怎么却照常升起呢?

牛木林的学习成绩一直非常优秀,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他还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大胆地走上发言台,模仿大人的样子,高声地朗读自己撰写的批判稿。

出类拔萃的牛木林引起了数学教研组组长徐化英老师的注意。徐化英是学校里业务水平最好的数学老师。她和丈夫苏心正都是上海知识青年,互相交谈都是使用别人听不懂的上海方言。

有时候,徐化英在去学校的路上遇到牛木林,总是饶有兴趣地询问他最近读了什么书,在学习方面有什么困难,将来想干什么,等等。

牛木林一五一十地认真回答徐老师的问题,但是,不知道她为什么这么关心自己。

随着年龄的增长,牛木林开始有了成长的烦恼。他的性格逐渐变得内向起来,心中总是埋藏着许多困惑和秘密。

一个晴朗的下午,牛木林独自来到离家不远处的一片田野上。田野上长满了开着紫色小花朵的苜蓿草。他自在地躺在犹如毛毯的草地上,把两只胳膊垫在脑袋下面,出神地仰望着辽阔的天空。

碧蓝如洗的天空上,大片的白云轻轻流动着,不停地变换着各种形状。那一片白云慢慢地飘向远方,又有一大片白云翩然而至,继续飘移着、翻卷着。

不知名的昆虫躲在油绿绿的草叶下面,吱吱地鸣叫个不停,让牛木林的心中突然萌生出一丝莫名的忧虑。

一阵清风倏忽而过。苜蓿的叶子发出沙啦沙啦的响声,仿佛在演奏一支催眠的小夜曲。

牛木林迷惘地望着蓝天白云,不禁问自己道:我的未来是什么样?我的归宿又在哪里?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7404131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