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吾乡吾语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陈名    阅读次数:15464    发布时间:2020-03-09

想起故乡,想起龙场营镇,想起生我养我的吾乡吾土,蓄积在心中的情,一旦放飞,呈现在眼前的满是故乡的风景。

难怪苏东坡《定风波》词云:“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在这座城市生活太忙了,或者心太乱了,我就想回故乡去。

 

民歌里回到故乡

城市的高楼再高,始终高不过我想家的情怀;城市的公路再多,始终能找到一条回乡的路;城市的歌声再流行,始终不及我故乡亲切的山歌。

蜗居这座城市,夜晚痉挛的霓虹灯照亮喧嚣的人流之后照亮我的梦境。在光亮里,我将这座城市的声音全部过滤,伴随一首首民歌回到故乡——

男:好久不从这方来,这方凉水长青苔。扒开青苔喝凉水,一朵金花冒出来。

女:哥哥离去妹孤单,月光对影想哥来。山花好看扮鸟语,原是哥哥亲手栽。

男:妹妹上山绣花鞋,一对鸳鸯林中来。哥是树上相思鸟,多想妹妹飞过来。

女:送哥手绢在路口,一片真心在里头。哥哥带妹梦中游,只可摸摸勿乱揉。

男:牵起阿妹的双手,内心的篝火在燃。阿妹醉人的双眼,温暖阿哥多少年。

女:阿哥你呀快快来,阿妹的米酒正甜。我要敬哥几大碗,让哥醉上几十天。

……

头枕民歌入睡,我在民歌里翻来覆去。

睁开眼,太阳冉冉升起,把满山坡的民歌点燃。

欣然间发现,我对故乡胀痛的情怀,还在那双绣花鞋里浅吟,还在那首民歌里低唱。

 

留在酒乡的诗歌

故乡的白酒因香、醇、烈而远近闻名,故为酒乡。只有品尝过故乡白酒的人,才方知走进一个诗意的故乡。

故乡的白酒很特别,饮后易激发赋诗的灵感。春夏秋冬,从酒缸里飘出来的酒香,先醉倒星星、醉倒月亮、醉倒蛙声、醉倒虫鸣、醉倒鸟语,然后醉倒诗人。

明末清初,留在酒乡充满生活气息,意境十分优美的诗歌,能与唐诗宋词相媲美。

著名彝族诗人余珍到三官民族村寨后,被那里的宁静生活所感动,痛饮故乡酒后诗曰:

到来天已晚,茅屋两三家。声响舂荞壳,香藤炒豆花。鸡栖门左右,虫语树丫杈。独坐愁无声,携灯看煮茶。(《四馀诗草》)

著名彝族诗人余家驹到安顶村,在故乡的酒香中饱览安顶村醉美的自然风光后诗曰:

大谷箕张纳众溪,青天釜覆开攀硚。水当落涧怒横起,山到临崖倔不低。争界群猴拼命斗,护巢寡鹄尽情啼。赋诗安得韩文笔,硬语盘空一品题。(《时园诗草》)

李白斗酒诗百篇。余珍、余家驹亦然。时至今日,在农民口中相传的打油诗“大雪满山坡,乌鸦变白鹤”的句子,不仅让你感受到诗歌里万里雪飘的美好意境,还让你感受到我的故乡原本就栖居在一首60度的诗歌里。

 

故乡的歌与悲

我所说的故乡,是龙场营镇卧牛村一个近两千人的山村。对故乡山水的描述,我记忆最深的是风水先生说的顺口溜:

青龙山高生贵子,白虎山高出贤人。朱雀山高家豪富,玄武山高多经营。案内流水四余谷,朱和笔架两边分。重重叠叠四排笋,必定诸侯宰相生。两边龙来龙有现,代代儿孙中头名。

曾经,我对故乡如此好的顺口溜感到自豪,也对如此好的风水宝地看好,为之奋斗。

曾经,我也对故乡出人才的事怀疑过。既然风水先生对故乡的风水有如此好的评价,改革开放以来,故乡所出的人才为何官职都不大呢?在故乡卧牛村境内可视的金沙县马路乡砂锅咯村、龙场营镇黄金村锅下跨组等小地方,改革开放以来反而出了很多县级以上的干部。追述起来,风水先生还有另一顺口溜:

很好一个砂锅咯,贵地富地坐半坡。送菜送水高键槽,象鼻搅水巴竹坡。大官小员锅下跨,红旗插在蜡烛窝。

曾经,我也对故乡人独撰的广为流传的顺口溜“好个卧牛河,将军息半坡,坐看良田600亩,谁家再懒惰”考证过。相传:192171日那天夜晚,在一阵巨大的雷鸣声中,该村境内的一座山突然垮塌,第二天,村民们看到夜晚垮塌的山竟然露出一位似人的山,那栩栩如生的模样,有的说,像将军;有的说,像猿人……此似人的山因身高1000余米,身材魁梧,所以自那以后人们就称此山为将军山。说来奇怪,听故乡的年长者说,自将军山出现后,故乡人不仅能够吃饱饭,而且还人才辈出。既然有这样一句反映故乡人曾经因懒惰、贫穷而不重视人才培养的顺口溜,说明故乡的文化底蕴不够深厚,让更多的人悲于大山的封锁;既然有风水先生说“重重叠叠四排笋,必定诸侯宰相生”的定论,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故乡人通过努力后,定会出诸侯宰相的。

 

隐忍故乡的痛

故乡的山路陡峭,不通车。其经济落后的局面,注定故乡人的文化很落后。于是,坐山、靠山、吃山的观念,一直是故乡人对大山不离不弃的厮守。

故乡那无情的大山,不仅封闭了一代又一代青年男女想走出去的思想,还封闭了诸多媒婆想为青年男女牵线搭桥的信息。因此,隐忍故乡多年的痛,就蕴含在“记住背着妹子去,勿忘背着妹夫来”这句调侃里。

曾经,故乡人想吃碗面条,都得背着麦子到集镇上才能加工。

农忙季节,大人不得空,往往吩咐孩子们去集镇擀面条。于是,大人们爱说:“你们几姊妹背着妹子(麦子)去,不要忘记背着妹夫(麦麸)来。”此话因受方音的影响,把“麦子”说成“妹子”、“麦麸”说成“妹夫”。这样说的时间长了,被外边的人听到后就调侃道:“凸洼山路十八弯,想碗面条只等闲。记住背着妹子去,勿忘背着妹夫来。”

是的,此话虽是调侃,却是隐忍故乡多年的痛。

 

“千丘坝”的爱情故事

巴竹坡,是故乡的一个小地名。那里的地形满是石山坡,因爱生长巴竹的缘故,所以得名巴竹坡。

巴竹坡虽然石多土少,但那里有一条小溪从坡上曲流而下,故住在那里的唐姓人家,世代在石山坡上以田为耕。

唐姓人家拥有那坡石山上的田地,吃碗米饭固然是与水有关的事情,但他们的确太苦恼了。苦恼的原因是那里的田有牛不能耕,一丘田只有一怀抱宽,连壮汉在那田里插秧、锄草都困难。故美其名曰:家家户户都有千丘田。

因为地势不好住的缘故,聪明的唐家儿子世世代代都不好讨媳妇。于是在八十年代初,住在巴竹坡的唐姓男青年学了一门弹棉花的手艺后,纷纷外出到广东、福建等地干起帮人弹棉花、制被子事儿。醉翁之意不在酒,弹棉花的目的是为了讨媳妇。

唐姓男青年每到一处,在弹棉花时,若瞄准了谁家的姑娘,就开始吹:“天干饿不了手艺人!手艺人到哪里,嘴巴就活到哪里……”姑娘一听,却是有道理。问道:“师傅,你家住在哪里?”答曰:“贵州毕节市龙场营镇一个叫‘千丘坝’的地方。”“千丘坝是什么意思?”“千丘坝因有千亩良田而得名呀!”“啊,肯定太美了。师傅生活在水乡,有田、有鸭子、有柳树、有渔船……要是我也能生活在师傅的故乡,不知有多高兴。”“你猜对了,要是妹子去了,一定不想回来的。”

外地姑娘难逃唐姓男青年那张甜甜的嘴巴,就这样成双成对地结伴回家。更好的事是,唐姓男青年还把带回家的其他姑娘,介绍给故乡有单身青年的人家。

“千丘坝”,这个由巴竹坡演变的好名字,不知圆了故乡多少单身男子成亲的梦。

 

老屋与父亲

老屋,是我也是父亲永远纠缠不清的地方。

走出老屋,原本是我也是父亲的希望。

时至今日,我们五兄妹都走出了老屋,并在毕节、贵阳有了新家。接走父亲,留下老屋应该是一件高兴的事情。可父亲的诸多不愿意,又让我对老屋的情感倍增。

去年春节,谈起让父亲离开老屋的事,父亲与我们之间因有诸多不同的观点,而导致心灵上有一些不舒服。大哥说,父亲退休了,待在老家无趣,准备接父亲去贵阳安度晚年,但父亲始终不愿意。父亲说,贵阳城里太嘈杂,住下来不如老家舒服。老家的空气好,风水也好,你们只要逢年过节回家看看就行。大哥说,父亲的观念守旧,要论风水,贵阳总比老家好。父亲说,贵阳的风水是比老家好,但贵阳是适合年轻人发展的地方,是适合年轻人居住的风水。

我们父子间的话已谈了很多,最后父亲很痛心地决择:去吧!

于是父亲开始收拾家里的一切财产,该卖的卖,该送人的送人。时间过得真快,转眼一个星期过去了,我认为父亲把家里的一切财产都收拾好了。当我打电话问及父亲收拾的情况时,父亲说还够他收拾十多天。这时,我悟出:父亲对老屋的情怀,是永远收拾不完的那种,也是永远割不掉的那种。

后来我仔细揣摩父亲的心思才明白:老年人最适合居住的环境,就是自己几十年来一直居住的有感情的地方。人渐老,对故乡的感情就越重。其实父亲此刻的心情就是这样,一生一世,能够走出故土,但永远走不出故乡的情怀。

父亲给我的启发

在我很小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对我说:“我们家住的地方是块好地。”我问父亲所谓的“好地”是啥意思,父亲详述:“‘好地’就是风水好,后代人聪明,一旦勤奋读书,就必定有所作为,长大了就会做点事情。”听了父亲鼓舞人心的话,我好想读书。

6岁那年,我开始读书了,父亲一直鼓励我学习知识,我一直努力着。因为就父亲说话的逻辑,我长大了是能干出点事情的。到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我的奖状已挂满了一小壁墙头。

记得我小学五年级的那年,正值陈戬哥考取的那年。因为陈戬哥家和我家是一屋两头,那时我更相信父亲说的“我们家住的地方是块好地”了。陈戬哥是这块“好地”上先出众的人,因此父亲也时常拿陈戬哥给我做榜样。在那段日子,陈戬哥也爱给我写信,鼓励我要努力学习,也谈到了外面广阔而精彩的世界,我对陈戬哥特别的崇拜。于是我加倍地努力学习着。

我读初一的时候,二哥也考进了师范。父亲对我说:“你看你二哥也像陈戬哥一样有出息,只是看你了。”于是我对学习更有信心。待我初中毕业的那年,我考取了师范,父亲笑了。

这些年来,我在为自己所热爱的职业勤奋工作的间隙,我反复思考父亲当年说话的用意。“我们家住的地方是块好地,后代人聪明,一旦勤奋读书,就必定有所作为……”其实父亲的话重在“勤奋”二字上,回心一想:天下都是一块好地,好地上出生的人都是很聪明的。若长大了不能做出点事情的,只能说明我们当初的努力还不够。

 

这城市让我倍想还乡

那一年,我十五岁。因为中考,我提前一周进城,也是第一次进城。那一年大哥在毕节补习。中考前一周,补习班的名师们都在为学生精讲试题,含有猜题的意思。据说猜得挺准。逢这样的好事,你想对一个考生来说,哪怕是立在名师的课堂外听课,都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

那天下午,是政治课。我从大哥住的天河路出发,往补习班(现在的武装部旁边)一路奔走。我夹着一本书还有一本笔记本,在天河路工商局门前横穿马路。那时因为毕节的街道还没有斑马线的标示,故行人想在哪横穿马路就在哪横穿马路。当我直奔横穿马路时,没想到一辆从六洞桥方向开来的速度超过100码的摩托车被我撞倒了。当时我在空中转了几圈后,最后成抛物线飞出4米多远。在空中转动的瞬间,我的眼睛充满火花。倒地后,我立即站起来,摸摸擦破皮的右脚后才醒悟:我违反交通规则了!我立即向摩托车师傅道歉:“对不起!”那师傅捡起半边破头盔,用狗气杀的样子,一把揪住我,要我看他摔坏的摩托车,并大声呵斥我修车、赔车。

当时我害怕了,一个乡下人,一个贫苦农民的儿子,闯如此大的祸,不知如何是好。师傅一边推着摔坏的车一边揪住我走了20多米远,围观的善良的好心人看不过眼后就打110。不知为什么,那师傅放开我后就仓皇逃跑了。

是的,我撞倒了车,是应该修车、赔车的。可那师傅不给我修车、赔车的机会。时至今日,对这个问题我一直记忆犹新,分明是那师傅一手酿制的车祸,说“对不起”的应该是他而不是我。是不是原本不该说出口的道歉之词说出口之后,他就认为我很善良,纠缠我?

在这座城市,于我心灵结下的这块毒瘤,让我生活多年后终于认识到:原本在这座城市生活的,像那师傅类似的人,骨子里根本就没有“善良”二字。我无法改变这个现实,我只能责怪,乡下人的善良,是乡下人的教育所出的问题。不光是老师,就连祖祖辈辈的家训都是:教会我们一生要做一个诚实的人,永不骗人。

除了这次车祸,还有近两年来,在我居住的地方,迎来几次小偷的光临,第一次我报警,以后发生的我不好意思打扰警察了。这座城市把我毒得太深。想起这些事情,我真的很想回到故乡去。故乡不远,坐长途大巴车三个多小时即到。



(编辑:纤手香凝)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6730231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