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祖母的回忆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河北 赵树标    阅读次数:5415    发布时间:2020-03-23

老桑树下的乡愁:

祖母的回忆

 

在我的生命中,祖母是我最亲的人之一。

祖母姓路,名年格。1906年出生在我们村子西北方的邻村徐同岳一户贫苦农家。1985年1月26日凌晨病逝在张家口下花园,到今年2020年——人类多灾多难的鼠年,她离开我们已经35年了。

祖母61岁时的照片)

祖母虽然离开我们几十年了,但她的身影,她的音容笑貌,一直留在我的脑海中,她的为人处世,她的优秀品行,一直影响着我们,成为子孙后代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积贫积弱黑暗的旧中国,我们的家庭在冀中平原上是一个十分不幸的家庭,曾祖父赵万春自幼父母双亡,11岁由亲戚送到天津一家织布厂当了童工,10多年“包身工”的痛苦生活使他积劳成疾,24岁正直壮年却不幸病死家中。那时,我的祖父刚刚满月,曾祖母不负男人的嘱托和希望,决心不管多难多苦,也要把幼子抚养成人,延续赵家的香火。

“自古寒门多才俊。”在母亲含辛茹苦调教养育下,我的祖父赵福顺,和村里富人家的孩子一样,读了私塾,他聪明好学,贤孝懂事。长到十三、四岁,不仅出落得一表人才,而且显露出多方面的才华。那时,村里的剧团办的挺红火,在深、武、饶、安四个县域都很有名,祖父是团里的青衣,台柱子,经常是一登台就获得满堂彩。当时我的曾外公,就是祖母的父亲,看了演出,一下子就看上了这个后生,于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成就了我祖父祖母的美好姻缘。

1924年,时年18岁的祖母来到我家,给这个贫困孤独的小家庭带来了人气,带来了温暖,让孤儿寡母不再 孤单。从1924年到1943年,在19年的时光岁月,祖母为这个家庭养育了3男2女5个孩子。父亲是长子。

1949年春天,我诞生在这个翻身解放获得新生的家庭。昔日孤儿寡母家庭有了第四代男丁,全家人别提多高兴了,特别是曾祖母、祖父、祖母。家里人多了且“四世同堂”,南街的小屋小院生活不开了,祖父给我父母在村庄的大街北找了一处小屋小院独立生活,南街老宅祖母家就成了我儿时的“幼儿园”,在这里我享尽了曾祖母、祖父祖母、大姑、二姑、二叔、三叔特别是祖母的关爱。

从我记事起,脑海里最多的就是祖母没日没夜操劳的身影,印象最深的就是她那双“三寸金莲”,脚趾尖尖,全长仅有10厘米多一点,看上去立地站稳都很难。这是中华民族不良习俗极端发展的结果,祖母那时及她以前的女孩,五、六岁就开始缠足,其方法是用长布将拇趾以后的四个脚趾连同脚掌折断弯向脚心,形成“笋”形的“三寸金莲”,其惨其痛,可想而知。不良习俗,女人裹足,以小唯美,大于四寸为“铁莲”,四寸为“银莲”,而三寸及以下的为“金莲”。

富家的千金小姐、小脚女人,可以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还有老妈子、小丫鬟侍候,而像祖母这样的小脚女人却不得不为生计奔波,她付出的艰辛要远远超出大脚的女人。值得庆幸的是,她的婆母我的曾祖母,小时候比较叛逆,大人给裹了,她偷偷放开,最后落下了一双大于“铁莲”的大脚。婆媳两人双脚相比异常鲜明。每当看到祖母那双“三寸金莲”和忙碌的身影,我就从心灵深处深深地心痛祖母。跟祖母在一起,我从不调皮,从不到处乱跑,生怕祖母翘翘着小脚追不上我,由此,祖母也就越发地疼爱我。

在我的记忆里,祖母是一位典型的贤妻良母,是婆婆的好儿媳,是儿媳的好婆婆。我的曾祖母是一位坚强善良的女性,她对我的疼爱不亚于祖母。但她脾气比较大,再加上传统习俗的影响,在多年的生活中,使我的祖母受了一些委屈,可我的祖母感念她孤儿寡母在贫寒中把自己的丈夫拉扯大支撑着这个苦难的家,实在不易,从不和婆婆计较,一如既往地体贴孝顺她。祖母有三个儿子,陆续有三个儿媳进门,不论是农村闺女,还是城市姑娘,不论一起生活时间长短,她和3个儿媳关系处的都很好,我的母亲和两个婶娘跟我谈到祖母时,都称赞有加,这实属不易。

祖母80年的生活经历,以抗战胜利为节点,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半生饱受苦难,后半生享尽清福。

旧社会,我的家乡冀中平原滹沱河畔,十年九涝,百姓生活困苦,1939年,日寇占领饶阳县城后,百姓生活更是苦不堪言,我们村是抗日根据地的前沿,后沦为游击区,曾祖母、祖父、祖母都是抗日积极分子,我们家是八路军游击队的堡垒户。1940年冬天,日寇突然包围我们村庄,制造了饶阳第一大惨案——“影林大惨案”。后来,祖父被抓去修炮楼,他找准机会打死监视的鬼子,逃了出来,为保护有生力量,地下党组织安排他和几名青壮年,疏散到内蒙古抗日名镇红格尔图。生活的重担落在身怀有孕的祖母一个人身上。1943年,日寇又一次包围我们的村子,挨家搜查八路军游击队,得到消息,不少村民逃出了村子,那时祖母刚刚生下了我三叔,正在坐月子,几个鬼子和汉奸闯进家里,多亏了一个有良心的汉奸,告诉鬼子说,这家在坐月子,味,脏。鬼子一挥手:“嗖嘎,开路!”这才躲过一劫。后来,祖母就给我三叔起名叫“围”,以铭记国耻家恨。

就在这一年,快到秋天了,地里还是一片白茫茫,一个春天,又一个夏天,滴雨未落,麦子绝收了,秋庄稼种不上,大冬天断了炊烟,祖母抱着我三叔,领着我父亲沿街乞讨,万不得已,二斗红高粱打发我大姑到城北一家做了童养媳,曾祖母到一个较富裕的亲戚家借粮,颗粒未得到。祖母吃不上饭,没奶水,三叔饿的直哭,好心的街坊,撺掇祖母把我三叔送人,祖母没答应。“要活活在一起,要饿饿死在一起。”祖母是个很有志气的人。

家乡遭旱荒有难的消息,被祖父闹戏的武强县梅家庄的穷朋友们知道了,你一升,我一抖,凑了十几口袋粮食,套着大车给送来。等祖父回家后,祖母把这些情况一五一十告诉了男人,从此断绝了和那家至亲的一切来往,祖父在外工作后,梅家庄的穷朋友不管谁家有事祖父祖母都尽力帮助。

1947年秋天,家乡进行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那时祖父祖母开个小酒铺,还打烧饼、炸麻糖手熬饭吃,生活比一般贫农家庭要好些,贫农团安排中央土改工作组的一位女同志吃住在我们家,工作组成员、著名作家方纪住在贫农何新恒家,吃在我们家,后来,方纪以我们村土地改革为背景,创作了长篇纪实小说《老桑树下的故事》,以较大篇幅、真名真姓把祖父写进了小说,称他外号“半拉圣人”,写到我祖母,叫她福顺媳妇,虽着墨不多,也足可以看出祖母是一位善良、正直、不怕事的农村妇女,这与事实大致相符。

1954年,在外工作的二姑,把祖母连同两个叔叔先后接到张家口下花园,祖母后来成了市民,在东北工作的祖父,也调到了下花园。家里就剩了我们小家庭5口和曾祖母及大表妹。那时,我天天盼着过年,因为只有过年,才能见到祖父祖母,才能和亲人们团聚。

1964年,曾祖母去世后,祖父祖母就很少回家过年了,他们想我们了,我们想他们了,我和父亲就轮流去看望他们,看到他们晚年幸福,我们感到很欣慰。

1974年,我的儿子、祖母的重孙子降生了,孩子一百天,我从部队回家探亲,特地到下花园去看望祖父祖母,祖母拿着重孙子的“百岁纪念照”,左看右看舍不得放手。正在69军当兵的二弟,也特地请假从内蒙古乌盟前指赶到了下花园,两个当兵的孙子和爷爷奶奶及在张家口的亲人,留下了一张宝贵的纪念照。


(前排左起,四弟,表弟;中,大姑、祖母、祖父、大姑父;

后排,二表妹,二弟,二姑和我)

1977年冬天,国家恢复高考,1978年9月,我考上大学,成为家里第一个大学生,得到消息祖父祖母特别高兴,和在外的亲人们奔走相告,凑了3百元钱,助力我完成学业。

大学毕业后,我分到华北油田工作,把第一个月的工资寄给祖父祖母,二老回信说,孙子,你的心意我们知道了,爷爷奶奶不缺钱,以后别寄了……

1984年,根据家乡的风俗习惯,正月,在张家口的亲人张罗着为祖母庆祝八十大寿,我从团泊洼华北石油学校出发,在天津稻香村买了寿糕,带上一双儿女赶去为祖母祝寿,没想到,这次回来却是我和祖母的永别。

1985年,我已从团泊洼调回任丘华北油田总部,1月23日,得知祖母病重的消息,我急忙从任丘经北京赶到下花园,祖母已经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处于昏迷状态,1月25日,等亲人们都到齐了,祖母停止了呼吸。在涿鹿火葬场火化后,我和父母,还有我表姑(祖母的大侄女),把祖母的骨灰抱回家乡,暂时安放在西屋神龛里。

10年后,1995年12月13日祖父在老家去世,根据舅爷(祖母的小兄弟)的意见,做了两口棺木,把祖母的骨灰和祖父一起葬在村北的公募,从此,祖母和祖父两位老人同穴长眠在了故乡的黄土地下。

 

 

(编辑:黔州)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7461427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