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农村,水稻脱粒机的更新与换代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罗海源    阅读次数:3979    发布时间:2020-04-04

种植水稻是农村人赖以生存的主业。

当水稻成熟收割时,就需要有一种工具将稻谷从稻草中分离出来,这种工具就是水稻脱粒机。它的发展、更新与换代,已经让农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现在的农人,已不再如往日的农人那么劳累了。

在我的印象里,最原始的水稻脱粒,就是蕃桶式水稻脱粒了。如今的年轻人已不知何物,只有60年代前或者60年代初出生的人才较为清楚。

蕃桶脱粒是在脚踏式水稻脱粒机发明之前的主要脱粒工具。它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长方形木桶、竹编篾围子、弧形脱粒器。在收割稻谷时,农人用双手紧紧握住成熟稻子的下端,用力摔打在木桶内安置的弧形脱粒器上,达到脱粒效果。脱粒后的稻谷落在桶内,然后用谷箩装好,一担担挑回家中。整个流程,农人的劳动强度都挺大。《悯农》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就是其真实的写照。

我出生在1964年,我知道蕃桶式水稻脱粒是在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才被脚踏式水稻脱粒机逐步代替的。脚踏式水稻脱粒机的出现与普及,不但提高了工作效益,而且也让农人的劳动强度减轻了不少,这是我亲眼目睹的。那时,还没有推行以家庭为单位的联产计酬责任制,通俗的说法就是“单干”。还是以生产队为单位,集体劳动,共同受益。每年的双抢时节,劳动场面可谓轰轰烈烈,蔚为壮观。双抢,就是把成熟的早稻收割、归仓,又在收割完早稻的田地里再种植晚稻。这是农村人一年之中的中心工作,谁也不能偷懒。像我们这些那时年龄不足10岁的小孩也要投入当中,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将割下的稻草,一个个拖到田埂上或路边,以便耕作,方便插秧。在收割过程中,人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割稻时的挥镰声与脱粒机脱粒时发出的声响常常交织在一起,虽谈不上是什么悦耳的乐章。但一样使人心旷神怡。同时,这种热火朝天的抢收场景还彰显了一种时代的精神风貌。

到了90年代中期,脚踏式水稻脱粒机有了稍稍的改进,就是在脱粒机桶身的一侧装上一个汽油机,以之代替人力旋转,且装有“击谷齿”的滚筒,让稻谷与稻草分离。这样的水稻脱粒机我曾为乡邻们做过不少。因为那时国家早已实施了包产到户政策,我除了种植自家责任田外,还经常做些与木工相关的活计贴补家用。包产到户后,每家每户的劳动力都不多,众多人聚在一起的劳动场面已不复存在,只能将它留存在记忆深处了。那么,改进后的水稻脱粒机,对这个时候的农人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因为,它不仅提高了工效,还让农人的劳动强度又一次被减轻。

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新型的农机具应运而生。

在2010年之后的农村,水稻成熟后,“收割”与“脱粒”全都由水稻收割机来完成了。之前的水稻脱粒工具均已成为历史。这种新型的水稻收割机,它把收割与脱粒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事半功倍的效果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农人已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彻底地解放出来。在水稻成熟的收割季节,农人再也无需起早贪黑地劳作了。

每当我看到收割机在田间工作时,我的内心渐渐有了如此的感慨:

金黄稻穗沉甸甸,收割不用人挥镰。

机声隆隆田中过,粒粒稻谷家中屯。



(编辑:纤手香凝)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6729272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