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专题策划 >> 讲座 >> 正文

青年作家吟光长篇小说《上山》研讨会在安庆举行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中国作家网    阅读次数:11938    发布时间:2020-05-08

90后新锐作家吟光的长篇小说《上山》研讨会,于“五四青年节”在安庆大龙山桃元艺术村举行。安徽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江飞,安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杨四海、宋烈毅,安庆市作协副主席沙马,北大访问学者陈宗俊,散文家江南雪儿,安庆市评协秘书长舒兴庆等与会研讨。会议由安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苍耳主持。

吟光是近年来笔耕不辍的青年作家,曾荣获2019年中国网络文学“年度新人”、台湾金车奇幻小说奖、香港大学文学奖等奖项。《上山》是她2019年底的新作,以王维在安史之乱中的经历为主线,通过云起(原型王维)与枯渊(原型陶渊明)两个核心人物的穿越对比,讲述了一代文人群体在官场与乱世险境中的自保与坚守。小说以独特的视角,向读者解读了王维为何在安史之乱后不惜自毁名节,接受安禄山给予的伪职这一历史之谜。除了别出心裁的历史视角,作品还以现代人的眼光,还原了一个错综复杂、多方博弈的唐代文人和权贵阶层交汇的交友圈。

苍耳在研讨会上以《古典语境中的现代意识》为题发表评论,将《上山》的语境分为三个层次:语境表层呈现出的是“古典地貌”;语境内层是安史之乱前后不同人物的冲突与碰撞,交织着“下山”(入世)与“上山”(出世)两个声部,以及两种声音的质疑与辩否;语境深层是作家的别样审视,跳出“入世/出世”的传统思维模式,开拓了作品的深层空间,在古典氛围中透露出现代意识。他认为这部小说浸透了一种大唐情结,弥漫着古典的浪漫情怀和追往叹今的忧伤意绪。

江飞认为,以王维为原型的云起面临“安史之乱”的历史命运拐点,在入世与出世、保全自我本性与承担士大夫责任之间经受着一次次的淬炼。而小说的英文名“奥德赛”(Odyssey)在小说的同名主题歌中不断吟唱,是在向西方外在世界求取答案,与小说在儒释道传统影响下向内在世界寻求回声遥相呼应。

杨四海分析了《上山》意旨及文本间性,认为长篇小说《上山》的文本构成并不是一个单一、独立的存在,其叙事过程中引用了数量巨大的古诗文,而且贯穿始终。这些文本的引用,交织融化在整个叙事过程中,是小说文本生成的要素,是小说完本不可或缺的内容,也是《上山》语篇的一个基本特征,使作者与读者从以往的文本经验中获得丰富的联想,相互映照,互文见义。

沙马着重强调了这部小说中两个重要特征:一是从不同的角度挖掘悲剧性中诗性的存在,用诗性平衡悲剧中某些令人伤感的事物;二是用诗性的美显示悲剧中的存在,在淡化故事性的同时,注重用语言穿过遮蔽接近敞开的事物,文本中渗透着作者的理想主义精神。

陈宗俊认为《上山》是一部文质兼美的作品。他从叙述的节制、对话的饱满、文本的抒情风格三个角度,深入分析了《上山》雅致的语言。他分析称,这种雅言写作既指向语言使用,也指向审美风格,他提倡年轻人多用这种雅言写作小说。

江南雪儿表示作者书写时仿佛行走在唐朝,口含宝玉,禀赋“文心”气质。当下的中国,读者需要这样扎根于传统、积极向上且诗情唯美的元素。

宋烈毅认为,作者在这部小说中代入了个人的生命体验,通过角色转换,到达自我心理上的满足。

舒兴庆是吟光母校安庆一中的语文教师。他分析了王维、陶渊明、杜甫等诗人的理想原型,认为在小说的《焚心》一节中,作者让所有诗人都统一于枯渊这个人物。

研讨会上,为小说主题歌配乐的音乐人云龙与作家吟光共同奏乐演唱主题歌。云龙分享了小说同名主题歌的创作构思,如何以中国传统音乐中的“起、承、转、合”来对作品进行整体规划,再运用依字行腔、五声音阶、配器手法、调式对比等创作手法进行内部丰满,最终浓缩成一首歌的时间,用音乐传达出诗人王维跌宕起伏的一生。

现场还研读了来自英国、美国、中国内地及香港专家、学者们对《上山》的评论。牛津大学英文系施东来(Flair Donglai Shi)博士,指出《上山》启发性地尝试了在小说写作中将古典与现代相结合,在出世和入世之间对“文”的定位进行了考问和探索,介入并反思了当代社会人文发展的根本途径;而《上山》一书的时代精神就彰显于作者对文化自信中“文”“自”二字的重新探讨。

吟光在创作分享中谈到,自己将古典意境与现代意识相渗融,想写出唐代文人群体在济世与遁世之间的焦虑、挣扎与苦闷,传达盛唐文化的诗韵、风流与情致,希望能对面临多重危机的现代人有所启示。她即将出版两部新的长篇小说:一部是结合现代都市题材与未来科幻狂想的《港漂记忆拼图》;另一部是延续《山海经》神话脉络的古典奇幻小说《天海小卷》。

本次研讨会由安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懒悟艺术馆、桃元艺术村、《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支持。研讨会还采用了新媒体传播形式,在作者微博上进行直播互动,赢得广泛好评。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7187964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