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又到中秋圆月时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山村    阅读次数:7040    发布时间:2020-09-23

2020年的中秋,又将临近,人们对如何过中秋自然不约而同的忙碌起来,何况今年的中秋节和国庆节又是同一天呢?

我先不去想象今年的双节是如何的喜庆和热闹,但中秋赏月,自古以来是我们中国人独特的情结,特别的期待。“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便是享誉长城内外的中秋赏月的经典。从古自今每到中秋,人们总会在明镜似的圆月下自发团聚,或话收成,或说丰年,月缺月圆,天南海北,将心拉得更近,将情聊得更暖,真正让人深入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情境之中。

赏月吃饼,更是中秋节的一大乐事。而今,面对那些在豪华的包装盒子里看似很精美的月饼,却总也吃不出个什么滋味来。反之,对小时候家乡人自做月饼的那段苦中有乐的日子屡嚼还香,回味悠长。

那个年代,买啥都要凭票供应,月饼也不例外。不少家大口阔的,孩子们多,还要走亲访友,靠买回的月饼根本不够,乡亲们就自发的学做月饼,“自力更生,丰衣足食”。

每到中秋节来临之际,远房的、或近邻的大叔阿姨们聚集在一起,自做月饼过中秋。三家一伙,四家一团,磨面的磨面,垒灶的垒灶,生火的生火,甚至,有自带柴来的,有自带面来的,一家做,几家帮。感觉那不是在做月饼,更是一种乡亲乡情在缔结,你、我、他,在一个锅子里摸勺子,就是一家亲了。

其实,做月饼是很讲究的,这个工序不比包饺子。包饺子,也许一个人可以独当一面,而做月饼技术含量高,工序自然比包饺子要复杂得多。记得我们家,那时候做月饼的技术,是从江北蕲州镇姨爹家中传承过来的。什么和面呀,调馅呀,还有加工呀,烤制呀,等等,等等,每一个环节都有不同的技术要求,每一步都不能出半点差错。

做月饼的面粉和芝麻,都是自家产的,就连甜品也是用土法熬制的红糖。再用购买来的冰糖、黑桃仁之类,按一定的比例调成馅,放在一个钵子里。嘴馋的我,总趁大人不注意时,就偷吃一坨馅,往往糊得满嘴都是的“洋相”惹出一堂哄笑来。当然,也少不了挨母亲的一顿训斥,然后逃之夭夭。

如果馅子调成了,面也和好了,火也烧旺了,一切都准备就绪,就可以开始加工月饼了。因烙月饼的模子小,一次只能烙一个,几分钟后,就能听到“滋滋”的响声,在快快乐乐的氛围中,一个又一个,像圆月一般的月饼就展现在了人们的喜庆里。

夜幕降临,家家户户等圆月高挂时,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各种水果和自做的月饼,便开始赏月,拜月,祭月。身临其境中,我常常遥望苍穹,感觉那么神奇,又是那么惬意、那么满足。那些关于玉兔和常娥奔月的故事,至今记忆犹新,在我心底神往了几十年……

时光荏苒,又到中秋圆月时。虽然,现在生活富裕了,吃穿不愁了,各种各样的月饼应接不暇。但几十年前那种月饼的滋味呢?那种做月饼的情景呢?那种自力更生的精神呢?2020年的中秋圆月,还是几十年前的那轮圆月。举头望明月,有一些“暗物质”,却离我们那么遥远……

 

 

(编辑:黔州)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7224496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