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文坛资讯 >> 域内 >> 正文

思路定出路 创新聚合力——我省文化体制改革落子如飞步步精彩
信息来源:贵州日报    作者:周静 王小梅    阅读次数:3290    发布时间:2014-01-20

  核心提示  


  可以说,贵州的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是一次次成功“化蝶”之作,它不仅使传统文化彰显出时代的魅力,更使其与科技创新相结合、融入大众的生活之中、与市场亲密接触,使原先吃财政饭的公共文化推陈出新,使文化产业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新领域。

  如今,贵州文化领域正在努力创造“贵州速度”,坚持“赶”与“转”,奋力实现“好”与“快”。2013年,贵州省文化产业预计增加值超过200亿元,增速20%以上;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为近20年来最高。

  与此同时,随着变革和创新的深入,贵州文化迅速走上了市场化、精品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贵阳市列入“第二批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各市州快速推进“十大文化产业园”、“十大文化产业基地”建设;省文产资金扶持发展的星空影业、广电网络、贵州出版集团、多彩贵州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大明边城、黔粹行完成了转型升级;省文产办大力推动黎平侗族大歌山水实景演出;“多彩贵州”品牌在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与深圳F518、北大文产学院、苏州工艺美术学院合作,多彩贵州网站上线、出版《多彩贵州》杂志,多彩贵州品牌研发基地顺利推进,多彩贵州商标授权拓展增加至50个。  


  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国家级典范  


  去年年末,科技部、中宣部、文化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认定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等18家为第二批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已拥有工程技术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共67家。

  区内贵州西牛王印务有限公司年总产值达253288.8万元、知识产权数达16个;贵州家有购物集团有限公司总产值达134238万元、知识产权数达19个;贵州省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年总产值达125000万元、知识产权数达21个;贵阳朗玛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年总产值达13468.8万元、知识产权数达12个……骨干文化科技企业迅速走上了市场化发展道路。

  贵阳市文改文产办主任袁飞说:“贵阳市以高新区为主体,白云区为辅助,省、市宣传、科技部门携手成功申报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是对我们文化科技工作合力发展的肯定,这标志着我们站到了一个更高的起点上。”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在贵阳建设中关村贵阳科技园,并签订了总投资额达465亿元的106个项目。作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城市的贵阳,将以创新驱动促进产业升级和发展跨越。在此基础上,贵阳高新区与中关村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就加强区域间科技、人才、金融、信息等方面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同时,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立了贵州青年文化创意产业园、贵阳数字内容产业园两个文化和科技融合产业基地。在‘三网融合’、文化旅游等方面的相关技术研发与集成应用等方面在全国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性,园区正在形成推动文化科技创新合力。  


  十大文化产业园、基地推进文化产业跨越发展  


  1月6日,喜报传来:贵安新区正式成为国家级新区。而之前,贵安新区省级文化中心项目早已在规划中,明确将贵州省工人文化宫、贵州省大剧院、贵州省美术馆、贵州省文艺家之家、贵州省科技馆选址在省级文化中心。

  六盘水会展基地总投资4亿元、短短一年时间建成,占地面积4187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71072平方米,集六盘水锦江国际五星级酒店、奥特莱斯购物广场、六盘水传媒大厦等功能性设施于一体,着力塑造六盘水文化产业聚集区。

  坐落于凯里西出口的凯里民族风情园,凯里民族民间工艺品交易基地已建设完成,占地面积578亩,建成苗侗建筑310栋,建筑面积15.4万平方米,包括民族风情展示与民族特色餐饮区、特色旅游商品区、苗侗生活体验区等功能分区,成功举办两届中国凯里银饰刺绣博览会连续达成2亿余元交易额。首批入住风情园的工艺品生产企业和商家达163家。

  这是贵州“十大文化产业园”、“十大文化产业基地”建设进度快,效果好的一个个缩影。

  贵州日报报业集团印务传媒研发基地2010年8月正式开工建设。3年来,项目完成选址意见书、国有土地使用权登记等各项手续,完成大部分招标。其中一期印务发行部分基本完工,二期媒介研发部分主体工程完成封顶。

  “十大文化产业园”、“十大文化产业基地”2011年1月正式写入我省“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在“十二五”末全面建成。园区、基地建成将改变我省没有省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的局面,有效提高我省文化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和集约化水平,也是为我省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探索具有贵州特色的文化产业跨越发展模式。截至目前,贵阳数字内容产业园、贵阳会展基地、六盘水会展基地、贵州(凯里)民族民间工艺品交易基地、黔西南民族文化产业园已建成投入使用。贵州日报报业集团印务传媒研发基地、中国(遵义)酒文化产业园、中国(遵义)长征文化博览园、遵义会展基地、毕节大方古彝文化产业园、多彩贵州城、贵州广电家有购物集团电子商务文化产业基地进展较好。  


  文产资金助力企业转型升级  


  1月12日,在星空恒峰影城6号厅,采用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的“全球最亮数字电影放映机”巴可DP2K-32B进行双机放映影片《警察故事》3D,观影效果可与IMAX比美。

  去年,在省文改文产办扶持下,全力加快院线公司建设,加大城市影院技术改造升级力度,加快县级城镇多厅数字影院建设,2013年新建影城5座,协议新建影城6座,2014年上半年将达到国家关于院线公司所具备的影院数要求,将填补省内院线公司空白。星空影业公司市场化运作取得了成功,去年经营收入比2012年增长51.48%,利润比2012年增长123.02%,全面实现扭亏为盈。

  贵州星空影业公司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把完成贵州首家院线公司建设和县级城镇多厅数字影城建设两大难题作为首要任务加以落实。

  星空公司2009年成立时11家股东共投资3600万元,至2011年2月贵阳、六盘水、毕节4家影城开业,股东资金已基本用完,而国家广电总局要求建设省内院线公司需要10家多厅数字影城,星空尚差6家影城。

  资金短缺怎么办?星空公司在创新营销模式扩大规模经营来积累资金外,积极编制好项目争取中央和我省文改文产资金的支持,得到中央文产资金800万元,省文产资金200万元的扶持,这1000万元文产资金缓解了星空影业公司的资金压力,有力地支持了星空公司院线建设,做大影院规模经济,为2014年建成我省首条数字院线奠定了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技术改造提升观影品质,运用多种市场营销模式,确立以观影会员为中心的市场营销模式,提升了“星空”盈利能力和影响力。此外,还推出“星空美食城”营销模式、个性化团购营销模式,借助全媒体宣传星空品牌,确立“时尚星空、微笑沟通”星空优质服务口号。

  贵州广电网络、贵州出版集团、多彩贵州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大明边城、黔粹行等企业先后得到贵州省文化产业发展基金扶持,完成或正在朝着转型升级发展。  


  塑造“多彩贵州”品牌的复合市场  


  去年12月,多彩贵州文化产业发展中心与我省百强企业——玉蝶控股集团合作运营的“多彩贵州街”项目经多番研讨论证,合作成立“贵州省多彩贵州街商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整合双方优势资源,共同打造“多彩贵州街”项目。

  将“多彩贵州”商标排他授权“贵州省多彩贵州街商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使用,经营范围涉及商业项目定位、布局规划、经营管理、地产运营、品牌管理、运营管理等。“多彩贵州街”项目坚持国际化、标准化精品定位,区别于普通商业地产,集民族风情建筑旅游、多彩贵州产品展示为一体,打造食、住、行、游、娱、购一站式旅游购物环境。首条“多彩贵州街”拟选址于贵阳市二环四路城市带建设金竹板块。

  该中心宣传外联部主任叶聪说,此次,中心与我省百强企业合股成立“贵州省多彩贵州街商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除了在商标授权合作方面进一步拓宽视野、助推地方经济发展外,也在开拓品牌标准化运营模式上迈出了全新的步伐。

  据统计,去年新增注册“多彩贵州啤酒”、“首届多彩贵州黔菜创新烹饪大赛”、“多彩贵州·凉都美食广场”、“多彩贵州少儿艺术团”、《多彩贵州品牌》杂志、与玉蝶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合作运营“多彩贵州街”。截至目前,使用“多彩贵州”文化品牌符号的商标授权企业总计达23家,授权使用项目共计25个。启动多彩贵州品牌网站的策划和筹备,并委托国内专业品牌管理公司开发制作。

  “多彩贵州”文化品牌营运进入第10年的节点上,“多彩贵州”品牌在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该中心已经完成了中央文改办委托做的知名文化品牌建设研究的课题,完成中宣部委托中心撰写的《“多彩贵州”品牌的探索实践》案例,厘清了知名文化品牌的方向和路径。  


  记者手记 用好思路推进文化体制纵深改革  


  如何让贵州丰厚的文化资源成为经济的动力?从文化强国的口号提出,到举国上下正在进行的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要齐头并进。在这样的变迁中,贵州的文化产业究竟能够做到多大规模尚难预测,但进行时中,确立了2020年贵州文化产业打造成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从2006年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促进贵州省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健康发展,为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良好的文化条件、舆论氛围;到2009年提出紧密结合贵州文化基因的独特性、文化需求的多样性、文化发展的滞后性的实际,积极探索具有贵州特色的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模式;2011年明确提出“依靠改革创新、建设文化强省、推动历史跨越”的总体思路,贵州省文化体制改革各项主体任务告捷;2012年贵州文化体制改革从破冰试水逐渐到柳暗花明。全省实现了从单个单位转制向集团化改革转变,从初步探索向规范完善改革转变,从“指令性”向积极主动改革转变,深度激活和解放了文化生产力。

  2013年,从顶层设计入手,省委宣传部、省文改文产办明确我省建设文化强省的思路,创新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理论,指导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践。进一步健全工作机构,加大与中央改革办、省有关部门及相关市州的协调力度,针对省广电网络公司、贵州出版集团公司筹备上市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妥善处置新华印刷二厂、“两京整合”等改革遗留问题,协调指导搭建“政产学研”平台推进文化产业协同创新,联合省内有关高校、科研机构,启动开展“政产学研”文化产业协同创新体制机制研究,纵深推进我省文化体制改革。

  我省文化体制改革思路明晰、路径正确的同时,做到牢固树立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深入研究把握国内外和贵州省文化改革发展的内在规律,在实践中及时总结提升,广泛借鉴吸收一切好经验好做法,促进文化体制改革思维创新、手段创新,将全省文化体制改革逐步引向深入。

  ——周静

 

  【编辑:黄先兵】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7847834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