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茶馆 >> 正文

洋芋情深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妄自逍遥    阅读次数:12942    发布时间:2020-10-29

土豆,又叫马铃薯,我们这个地方都叫它”洋芋”。

不管叫它什么名字,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是人们生活所需,曾经救济人们,度过荒年。

洋芋是四季可种植的农作物,我们这里多数种植的是冬洋芋,夏季很少有人种植。每到腊月了尾,人们就开始种洋芋了,有的在第二年正月才开始种植。人们将收存的洋芋种子,根据发芽情况切成四、五瓣,用背篼装着背上山,用锄头将翻好的土地掏成大略四、五寸深的一路一路的沟沟,在沟里安放一瓣一瓣的洋芋瓣,五寸距离为宜,然后倒上畜肥或盖上畜粪与柴灰搅拌的肥料,再用锄头将洋芋瓣覆盖好。

过了一月多时间,也就是三、四月间,洋芋种长出了绿油油的嫩芽,人们可以给洋芋苗松一下土,根除杂草,施点畜肥或尿素之类。再过一月时间,洋芋苗长粗壮了,再施一次肥料,便用锄头给它培土,垒成一路一路的埂子。

那年那月, 五、六月间,家中的粮食所剩无几了,人们就靠挖洋芋来补充。还在洋芋还没有完全成熟时,人们就提着箢篼扛着锄头来到洋芋地里,从洋芋埂子的边沿轻轻刨开,看洋芋蛋结有多大,如果只有小指拇大小就把它覆好,等它长大。只要有小汤丸大小就刨出来,放进箢篼里,等着提回家去做饭。

洋芋提回家来后,放在水盆里轻轻地搓动,薄薄的洋芋皮就脱掉了,白白嫩嫩的洋芋十分可爱,又觉得可惜,但又处于无奈。

洋芋蛋用清水洗净后,放在刀板上切成两瓣,放在油锅里炒两下,略略参点水盖上锅盖煮一下,而后揭开锅,喷出一股新鲜洋芋伴和油气的香味,实在诱人。再在洋芋上倾些半生半熟的米粒或包谷面,再盖上锅盖,煮到发出一点锅巴味道,即可退火,让余热再温一会,揭开锅,香喷喷洋芋饭实在让人口谗。人们就用大蒜辣椒醮水或用米汤即可下饭,让人吃得腹满口足。

就这样,一天一天到地里寻找洋芋蛋蛋,一天一天地盼着洋芋的成熟,日子在忧虑与希望交织中过着。

过了半个多月的日子,洋芋完全成熟,洋芋苗渐渐枯萎了,人们就可以正式开始挖洋芋。挖洋芋时,要先将洋芋苗割了,洋芋苗可以用来喂养牲畜,切细晒干了,用作牲畜的冬粮。洋芋苗割后,挖洋芋蛋要注意从侧面下锄,否则,会将洋芋蛋挖烂。

洋芋挖回来后,要倒在地下或楼板上,铺开凉干,才不会腐烂。过了一段时间后,洋芋外部蔫干水份,就可以用稀架篮(一种背篼)装着,放置在干燥的地方,放在搂上为宜。

有了大量的洋芋,人们也不心慌了。一天可以多煮洋芋来吃,也可积余点主粮拖着过日子,早上煮点大米或玉米和洋芋饭外,下午可以煮毛洋玉吃。毛洋芋吃腻了,可以打洋芋汤,炒洋芋丝,剪洋芋粑,烙洋芋饼等,人们很会制作,加些葱、蒜、花椒叶子之类,做出来味道好极了。

后来,生活不紧张了,人们再也不过那种提早盼着洋芋急救的日子。 但多数人家还是种植很多洋芋,一是洋芋好吃,可以作菜,二是可以喂养牲畜,三是种植洋芋可以套种,不影响大季。

家中有很多积余的洋芋,人们除选好种子外,其余可以用来喂养牲畜。除此之外,人们还将洋芋制成洋芋片,制成干洋芋蛋,制作洋芋芡粉。

制作洋芋片,就是将生洋芋切成薄片,用装在筲箕里用七十度左右的温水滤过后,一片一片铺在晒席里让太阳晒干,晒干后用胶口袋封存好,不让回起水份。洋芋片用油煎后,撒上盐或糖十分香脆,是一盘好的下酒菜。

制作干洋芋蛋,就是将毛洋芋煮熟后,剥去皮,用刀划成小瓣,均匀地铺在晒席里让太阳晒干,晒干后,同样用胶口袋封存好,不让回起水份。这种干洋芋蛋用来熬大骨、猪脚、排骨有一种特别的香味。

制作洋芋芡粉,就是将洋芋用刀切成小碎粒,或磨子推成粗渣,再用搪帕滤在大盆里,等到水清后,将水倒去,底部便是芡粉。 洋芋芡可以与米饭制作芡粉粑粑,可以烙锅巴皮,可以调鸡蛋、捏肉沫,用上洋芋芡粉,菜食花样多多,味道好得很。

在酒席上,除了有洋芋片、干洋芋蛋外,一般就看不到洋芋制作的菜了,觉得洋芋菜太平常,过多用上洋芋,觉得桌面办不好。但是,不管是在馆子里还是在家中,吃火锅都离不洋芋,没有洋芋,汤都不好喝。洋芋在那羊肉火锅或排骨火锅里煮后也格外好吃,真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不光是大人们喜欢吃洋芋,小孩们更是喜欢。凡是有小孩子出入地方都有人炸洋芋颗,煎洋芋丝,烙洋芋饼,抹上辣椒面之类,孩子也不怕辣。洋芋便成某些小孩子的偏爱的食品,没有洋芋,饭都不吃。

我不知道洋芋飘洋过海的经历,因而取之"洋芋”,但我深深感受过饥饿时刻洋芋对我们的救济之重要。现在,虽说洋芋成了普普通通的食物,但对我们这一代来说,随时改变不了对它的那份特殊的情感。

洋芋走进了人们的生活,更走进了我们的心里。

 

 

(编辑:黔州)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7217692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