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评论 >> 正文

浅析陶渊明与华兹华斯诗歌中的自然观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高原    阅读次数:15203    发布时间:2020-11-05

我国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与英国18-19世纪的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华兹华斯尽管在时间与空间上相隔千年与万里,二人看似毫无关联,但两人同时表现出对现实政治的不满复返自然寻找诗意的栖居地。

自然不仅是陶渊明的人生旨趣,也是其诗歌的总体特征,西方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的自然观的本质是人的生存,本文主要对两位诗人自然观的相似点进行简要的探讨。

一、相似的现实背景

华兹华斯的自然观实在感受到当时西方社会的精神危机,感受到自己在精神上失去乐园之后,通过自己的一系列创作表现出来的。通过华兹华斯的诗作,我们可以简要分析出近代社会的精神危机主要源于:1)西方某些文化观念的没落;2)法国大革命后,近代人们的生存处境。前者是近代精神危机的历史根源,后者是近代人精神困境的现实根源。这些是构成华兹华斯自然观产生的时代背景。

陶渊明则生活在战乱频繁发生之时,王朝更迭之际,一部分不满现实的文人士大夫,深感仕途黑暗,于是弃官归隐,躬耕自食,精神上纷纷向“玄之又玄”的老庄之学寻求寄托,去探索人生的真谛。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但没有力量去改变它,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回归自然求救于人性的复归。

二、返归田园,求真自然

华兹华斯认为,诗的题材应是田园生活,他说,诗歌的主要对象应是“平凡生活的变故和际遇”,接近“美丽而永恒的大自然生活”或“朴素的乡村生活”,另外,诗的语言应为真挚单纯的语言。例如在《丁登寺》中:

我深为欣慰,能从自然中,也从感官的语言中,找到我纯真信念的牢固信托,认出我心灵的乳母,导师,家长,我全部精神生活的灵魂。

华兹华斯的自然观来源于卢梭的“返回自然”在诗人眼中自然就是田园山野,就是作家个人的心灵与情感,沉思自然就是思索人的现存状态。例如在《不朽颂》中,诗人叹喟道:我们的诞生其实是入睡,是忘却:与躯体同来的灵魂-----生命的星辰……我们披祥云,来自上帝身边。

显然,华兹华斯的自然即是一种精神存在,又是一种物质的存在,。之所以说是一种精神的存在,那是因为在华兹华斯心中,自然是人性,理性,神性的三位一体。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对人生的更深刻的哲学思考。何为自然?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所谓“道法自然”,就是说:道以自然为归;道的本性就是自然。

陶渊明希望返回自然,保持自己本来的,未经世俗异化的,天真的性情,在陶渊明时期,描写农村生活题材的重新焕发生机,但此时已经发现成为了田园诗,集体劳作的盛况也难以见到。相反则主要描写自身回到远离尘嚣,远离世俗,远离官场的农村过着躬耕自给自足的农家生活陶渊明在经过三次出仕,三次离任之后,终于大彻大悟,“悟已往之不谏,来者犹可追”回归自然的怀抱才是最正确的抉择。在《归田园居五首》中作者将其淋漓精致的表现了出来,如(其五)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诗人通过田园生活与仕途的对比,充分表现了寄身于自然,寄身于淳朴的乡村中的自由情绪,并且歌唱优美的田园风光。

三、诗歌是感情的自然流露

华兹华斯认为,“一切好诗都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诗的目的是为了真理,具体来说诗的目的是抒发情感,歌颂自然和人性。诗人和一般人的区别就在于一般人诞生之后就离开了上帝,以后离上帝越来越远,长大了染上尘世的文明知识,离上帝九更远了;诗人则是寄情自然,而自然中的花鸟,草木,山林与河流都有一种美的生命,能够反映出上帝的精神。而陶渊明写景重在表达感情,因此在诗中出现的多是孤松,孤云,孤鸟,池鱼,惊鸟,羁鸟,芳菊,良苗,好风,凉风等意象,借以表达诗人情意上的寄托和追求。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在佛教盛行的时期,祈求长寿是一个不变的话题,作为隐士,独爱菊花,爱喝酒,想泡菊花酒就“采菊东篱下”,不管喝菊花酒是否有助于长寿,诗人毫不在乎,游览于南山之中,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情,忘乎所以,不为官场的黑暗而使自己心烦意乱,但求放松自己,不亦乐乎。

总之,华兹华斯和陶渊明两人都在精神困苦得不到疗养的现实情况下,回归自然,找寻诗意地栖居地,解放受形役的内心和身躯,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编辑:黔州)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7436630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