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鳛鱼故里龙飞翔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何启纯    阅读次数:14411    发布时间:2020-11-24

“龙灯尽兴舞,锣鼓尽情敲,头上鞭炮响,脚下花筒烧。‘我’自巍然不动,万众竟折腰。彩龙空中跃,鳛鱼水面跳,太公、太母来伴舞,多少楼台烟花耀。群龙聚首呈吉祥,幸福写眉梢”。这是长沙人舞龙灯庆丰收贺新春的盛况,更是长沙民俗文化的千古绝唱。龙文化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上下八千年,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农耕文化的突出符号,是千年文化的凝聚和积淀。龙成了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作为龙的传人,不能对中国的龙文化一无所知。不了解龙文化,就无法了解古老的中国。下面我们一起去那远古时代和龙的世界追寻龙的踪迹,探索龙的奥秘与由来。

一、溯龙源,我们都是“龙的传人”

龙乃中国四灵(龙、凤、麒麟、龟)之首,中国人对龙敬而畏之。古时候,人们对大自然的许多现象无法做出科学的解释,更没有控制自然的能力。比如,星河的浩瀚、明月的皎洁、朝阳的灿烂、云霞的瑰丽,都引发人们的无限遐想,把天上视为人间无法比拟的美境;而斗转星移的天象演化,冬去春来的四季变迁、群山连绵、惊涛骇浪、电闪雷鸣、暴风骤雨、雨雪霜冻、阴晴圆缺、地震山崩、潮汐海啸等自然现象与自然灾害,又引起人们的巨大惊恐崇拜。于是,我们的祖先便希望自己的图腾(图腾,是一个民族认定的标志,古时候,各个民族都会选取某种动物或某种植物作为图腾,以它作为自己民族的象征和希望),具有风雨雷电那样的力量,群山大河那样的雄姿,让它像鸟那样能腾云驾雾,像鱼一样可以在水中游弋,像马一样可以飞快奔跑……因此,将许多动物的特点都集中到了龙的身上,于是龙文化萌芽了。汉代人王符描述龙的形象时说:“世俗常画马首蛇身以为龙,实则有三停九似况……九似者,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这种复合结构,意味着龙是万能之兽、万能之神,在我们的心目中,龙是祥瑞的灵物,是和风化雨的主宰,也是狂涛骇浪的破坏者,它的力量不仅能翻江倒海,就连最凶猛的野兽也不能匹敌。考古发现,龙的形态并非一开始便是现在的样子,而是经过了一个演变的过程。新石器时代的玉龙造型简洁,身形如蛇。殷商时代的玉龙,其造型虎头蛇身,头上则有两只鹿角。秦汉时代龙的形象在瓦当上得到了多样化的表现,这时的龙趋于走兽,似虎似马,躯体较短,颈部较长,尾巴较细,并且出现了胡须。隋唐时代,龙的毛发飘逸,鳞片整齐细密,体态矫健有力,眼睛有神,双角如鹿,爪呈三趾,尾似虎尾。宋元时代,龙的鼻子成如意状出现,似添增吉祥意蕴,并且鹿角、鹰爪、鱼鳞、兔眼、龙须、龙发、肘毛、背鳍已经完善,动势奔放,呈“S”型弯曲,尾巴也改为飘带状,与今天的龙差不多一样了。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龙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图腾,民族团结的象征。

作为中华民族图腾的龙,并不是一种实有的动物,而是一种艺术形象,是我们的祖先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

龙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时期,先人们就雕刻各种“C”形玉龙、玉猪龙等作为礼器,拜祭天地山川。据记载,在炎黄时代,龙就成为中华民族各部落联盟的共同图腾。以后,夏朝以黄龙为图腾,商周时期龙文化得到广泛传播,在各种精美的青铜器和玉器中,龙的图案经常出现。秦汉以后,龙成为帝王的象征。历代皇帝都自称为”真龙天子“。还把龙字和龙的图案用在帝王使用的东西上,如:将皇帝穿的衣服绣上九条金龙称为龙袍,皇帝坐的椅子镶上龙称为龙椅(图1),皇帝睡的床嵌上龙称为龙床,皇帝乘的轿上饰有龙称为龙轿……以彰显皇家气派和威严。在民间有一个“龙生九子”的古老传说,但是“九子”为何物,并没有确切的记载。所谓龙生九子,并非龙恰好生九子。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往往以九来表示极多,而且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九是个虚数,又是个贵数,所以用来描述龙子。

据史料记载,强大的龙图腾氏族,由甘、陕南入西川,其后由四川顺长江东下,武汉北上,到达中原的河南地区。后来与鸟图腾的殷族敌对,以至一部分移往北方,即后来的匈奴,故此,匈奴王祭天地的地方亦称为“龙庭”,也表示与龙的关系;向南方迁移的,即周初荆楚吴越各种民族及西南部的苗族。河南濮阳是“中华龙乡”,19875月在濮阳县西水坡出土了距今6400多年的珍贵文物蚌塑龙形图案,被考古界誉为“中华第一龙”。“中华第一龙”说明中华民族在形成初期,就把龙作为自己的图腾。

“龙”是中国华夏民族世世代代所崇拜的图腾,在古代,中国人就把“龙”看成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的神奇之物。数千年来,炎黄子孙都把自己称为是“龙的传人”。龙文化已深深扎根于所有中国人的心中,形成了具有强大凝聚力的龙文化,龙文化在历史上曾经为中国的统一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它们将为中国的统一和繁荣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二、岁月如歌,鳛鱼故里龙飞翔

龙在我们民族的心目中,代表着吉祥,象征着神圣,又是力量的化身。时至今日,长沙地区龙的踪迹无处不有,穿的衣服上有龙、小孩头上戴的帽子饰十二生肖就有龙;食的有龙虾、龙眼、龙须面;房脊上有“二龙抢宝”;桥梁上、舟船上、拐杖上、刀剑上雕有龙;家具有龙椅、龙床;生活用具如水缸、碗碟、茶具等也饰有龙;植物有龙葵、龙舌兰、龙须草等;抽水的水车叫龙骨水车;大吊车叫龙门吊;天上有龙星、地下有龙脉,风水宝地叫虎穴;带龙名的地方有长新村的龙保潭、转龙坝;石场村的龙保山;笃睦村的龙凤田、龙井湾、安龙坝;赤岩村的龙坑头、龙洞(有中国丹霞第一洞之美誉);长沙街上的龙门桥(2014年812日洪灾淹埋)。民俗节日中有不少与龙相关,如二月二龙抬头,俗称“青龙节”、“龙头节”、“农事节”、“春龙节”;端午节赛龙舟是端阳节这天最重要的活动,闻一多先生曾将端午节称为“龙的节日”(图2);春节舞龙是最隆重的活动,是长沙人春节活动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千年不衰。这些节日的活动丰富多彩,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散发着清新的乡土气息。

舞龙灯(长沙俗称耍龙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活动,各民族都有舞龙的习俗。舞龙起源于中国的传统舞蹈,历史悠久,汉代有了形式比较完整的龙舞。唐宋更加盛行,但“舞龙”的习俗是承继了殷周“祭天”的遗风。据汉代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中记载,当时在四季的祈雨祭祀中,春舞青龙,夏舞赤龙和黄龙,秋舞白龙,冬舞黑龙。民间传说:“七八岁玩草龙,十五六岁耍小龙,青壮年舞大龙”。人们所以要舞龙,与古代劳动人民在农业生产中对自然现象缺乏科学知识有关。他们幻想龙是管雨的,想以舞龙来祈求神龙呈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2000多年的舞龙的创造和流传是中华民族光辉历史的一部分,为我们的民族和人民所喜爱,并一代又一代的流传下来,发展成为民间文艺活动,表演形式与时俱进丰富多彩(图3)。

耍龙灯的主要道具是“龙”,用草、竹、木、纸、布等材料扎制而成,龙的节数以单数为吉利,多见九节龙、十一节龙。扎龙一般在年末冬腊月进行。在长沙,彩龙出自彩扎传承人赤岩村的段开元及子段兴华、段兴维等人手工制作。在扎制龙的时候,手工精巧的师傅们融合了国画、素描、剪纸、制秀等民间艺术形式,龙不管是体格还是外貌都像是翻云覆雨的真龙一般气势磅礴。龙灯工艺包括扎、裱、绘、粘、装五大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是工匠们认认真真、全心全意的付出。龙头犹如狮子大开口,口内含有宝珠,鼓目突腮,虬角劲健,长髯飞鬃,整个高耸龙头充满威严。龙头的顶部有一只蟾蛛。一对角、一对“翅子”。“翅子”象征龙的鳃,分为一大一小,大“翅子”上插有五根长翅苗,四根短翅苗,“小翅子”上插有五根短翅苗,每根翅苗都有五彩花朵。龙头前胸叫水甲,后背叫旱田。龙头上的眼睛、舌头都可以灵活摆动,而且龙眼贴有小型玻璃块,可反射灯光,这样使得整条龙灯更加富有精神、活力,更加活灵活现、栩栩如生;龙珠为球形,球体直径为0.330.35米,杆高(含珠)不低于1.7米;龙身长而浑圆、轻巧、精致,有灵秀之气质,一般为九节布龙,用竹篾编成圆筒,形成封闭式圆筒形笼子,直径为0.330.35米。龙身杆高(含龙身直径)不小于1.6米。两杆之间的距离大致相等,约2米。龙长不小于18米。下装有竹柄,供舞时握持。龙身糊龙衣,用色彩绘成龙的形象,每节内燃蜡烛或油灯、油纸捻,夜间表演十分壮观;龙尾设计成五分叉的金鱼尾,灵活如游鱼,遒劲如水蛟,美丽至极。

长沙的舞龙套路十分丰富,处处透露着长沙人民火热、淳朴、愉悦、昂扬的生活态度。舞龙技术要素中有形(姿势)、技(配合)、法(方法)、情(神韵)四大要素。其中“形”包含圆、连、顺、灵四种形态;“技”指人与龙体、龙珠与龙体、音乐与龙体的配合;“法”包含舞法、步法、握法、鼓乐法;“情”指人、龙之间情感的表达,即舞龙时表现的喜怒哀乐等情感。在表演各个套路时,时而翻滚,时而腾跃,时而摆造型,各个动作交替更换,几乎没有重复的。缓慢时,它像雍容的贵妇人,步履轻盈,仪态万千;激越时,它像叛逆的少年郎,奔放狂野,粗狂不羁。

春节期间,长沙舞龙活动一般从正月初六或初九日开始,直到元宵节结束(图4)。每当黄昏时分出龙,挨家挨户舞龙拜年。舞龙时锣鼓喧天,爆竹齐鸣,烧花筒,打铁水,瞬间“铁水流星”从天而降,像漫天飞舞的流星划过天际,勇敢的舞龙艺人则在“铁水流星”下翻转腾挪,舞动火龙,将“人在龙中舞,龙在火中飞”的壮观景象完美地表现出来。这是长沙舞龙队祖祖辈辈、代代相传的技艺,场面十分热烈。耍龙灯丝毫不受场地的限制,舞九节以内的侧重于花样技巧,常见的动作有:“蛟龙漫游”、“龙头钻挡子”、“头尾齐钻”、“龙摆尾”、“蛇蜕皮”、“二龙戏珠”、“二龙出水”、“黄龙过江”、“白龙出洞”、“穿越龙桥”、“打草惊蛇”、“银龙翻江”、“金龙倒海”、“海底捞月”等。舞十一节的龙侧重于动作表演,金龙追逐宝珠,飞腾跳跃,时而飞冲云端,时而入海破浪,蜿蜒腾挪,煞是威猛,炫彩夺目,十分精彩,充分展示了长沙人战天斗地,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如果两个舞龙队相遇,一定大摆“龙门阵”各展技艺争夺高下。败的一方要为胜者奏锣鼓,放鞭炮。在锣鼓和鞭炮声中,龙灯盘旋几圈,欣喜而去。其间家家户户堂屋桌上糖果酒肉,点燃香纸蜡烛,敬奉“金角老龙”,含有欢庆丰年、祈求吉祥的意思。

说“吉利子”是舞龙活动的亮点之一,是千年民风民俗的积淀,更是龙文化与时俱进的传承,丰富的文化内涵为舞龙活动增添了无穷的情趣,有推波助澜的作用。如:有的人家在舞龙队到来时关闭堂屋大门,意为“考”龙灯。东家与舞龙的师傅们互对吉利子。东家说:“锣鼓打得响沉沉,外面来了什么人?”舞龙师傅答:“锣鼓打得响沉沉,外面来了舞龙人。”东家又说:“锣鼓打得响沉沉,耍龙之人听分明。龙灯何时起?龙灯何人兴?”舞龙师傅答:“锣鼓打得响沉沉,里面主人听分明,龙灯唐朝起,舞龙唐王兴”。三五个吉利子互对过后,主人便打开大门。舞龙队中持宝灯的师傅说:“一道朝门三尺三,白日开来夜晚关。白日开来金鸡叫,夜晚关来凤凰安。金鸡叫,凤凰安,子子孙孙做高官。”一边说一边跨进大门,又说:“走了一家又一家。这家才是第一家。”参拜东家神龛后接着说:“这间堂屋宽又宽,黄龙进来好转弯,弯弯转,转弯弯,十个儿子九个官。”“锣沉沉,鼓沉沉,黄龙进来参佛神,上参天地君亲师,下参长生土地神,拜了天地君亲师,安安稳稳座家庭”。离开东家时,东家会打发一些封封钱。耍龙灯的师傅们又说:“多谢了,诚谢了,又多谢,又打搅,秧子顺田栽,谷子顺田倒,大仓装不完,小仓装不了,你家发财不得了。”“多谢,多谢,真多谢!多谢主人好仁义,仁义好,吃水甜,香炉脚下点状元。”“锣鼓打得当当响,感谢中国共产党,扶贫又济困,共同奔小康。”

舞龙活动期间,小孩、大人忙得不亦乐乎,小孩架在大人的脖子上观舞龙,老人杵着拐杖踮起脚尖找龙,姑娘们挽手相伴窃窃私语。年轻小伙狂奔飞舞,穿梭在村庄小道上追龙,通宵达旦。

每当新春期间,长沙人耍龙灯不仅在本村耍,还要到外村表演。元宵节这天到镇上“赛演”,大街小巷,茶房酒肆,灯烛齐燃,锣鼓声声,鞭炮齐鸣,花灯焰火,金辉相映,锦绣交织。民间各个“舞龙”队大显身手,巨龙追捕着红色的宝珠飞腾跳跃,时而高耸,似飞腾云端;时而底下,像入海波涛,蔚为壮观,引得万人空巷,掀起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变潮。整个夜晚鞭炮声与锣鼓声共鸣,灯光与月光争辉,晶莹璀璨,光怪陆离,令人流连忘返。

在长沙地区,春节期间玩龙灯不光是大人们的事,少年儿童也有玩“娃儿龙”的习俗。一些乡村的儿童们互相邀约十来个伙伴,用约1米长的竹竿穿上老木柑和萝卜,用篾条或粽绳串起来,其形状似龙,谓之柑子龙或萝卜龙,模仿大人的样子,用瓷盆或梯盆代替响锣,当、当、当地敲着挨家挨户拜年,讨得一些喜钱,买来一些大家喜爱的食品,按人头分之,皆大欢喜,其乐融融。还有玩板凳龙的,不在赘述。

总而言之,长沙舞龙是百姓丰富想象力的凝聚,散发出浓烈的民间风俗习气,处处洋溢着节日的喜庆,舞出了生机,舞出了灵动,舞出了美感,彰显出我国龙文化的精气神。

三、品龙道,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博、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创性、价值理念、鲜明特色。”中华民族其核心的文化观是具有包容、和善、共同发展的核心价值观。这是龙文化的核心,它承载着中华民族走过了五千年的历史长河,如果没有高尚的文化情操是很难实现这一伟大而且具有影响人类世界文明的目标,今天的中国文化核心一直在人类社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自秦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以来,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虽有分合离乱,但统一始终是主流。这是因为我们都是龙的传人,各民族对龙都有一种强烈的认同感,形成了很强的民族凝聚力,促进了各民族的团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民族共同繁荣、交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力地保障了少数民族的平等、自治权利,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发展繁荣;在“一国两制”的构架下,香港、澳门回到祖国的怀抱。由此可见龙文化在中国的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问题上发挥着积极作用,龙文化是民族团结、和平统一的象征。

中国的经济腾飞,一靠改革,二靠开放,而龙文化在这两者之中都起了重要的作用。在改革中的作用主要是利用其对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为改革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龙文化在开放中的作用主要是利用其对龙的传人海外华人的强大凝聚力,吸引了众多海外华人来大陆投资,为中国强劲的发展势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由此可见龙文化是经济腾飞的精神支柱。

著名传统文化学者冯承平说:“龙凤文化成为了中国的根源文化,标志文化;既是精神文化,也是物质文化;既是中华文化,也是世界文化;既是民间文化,也是官方文化;既是微观文化,也是宏观文化;既是传统文化,也是时尚文化”。龙文化的多元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也是世界人民的精神财富。“一带一路”绘就宏伟蓝图,“孔子学堂”遍布全球,中国龙文化必将在世界发扬光大。

北京大学教授王东在谈到龙文化的多重内涵时说:“第一层:龙的观念,从中国龙的形象中蕴涵着中国人最为重视的四大观念。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仁者爱人的主体观;阴阳交合的发展观;兼容并包的多元文化观。第二层:龙的理念,在中国龙的形象、龙的观念后面,包含着中国人处理四大主体关系的理想目标、价值观念,追求天人关系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阴阳矛盾关系的和谐,多元文化关系的和谐。第三层:龙的精神,多元一体、综合创新的中国文化基本精神,这是中国龙形象、龙文化的最深层文化底蕴。”综上所述,龙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丰富多彩的现实意义。

歌词“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条河,它的名字就叫黄河”,抒发了我们民族的壮志豪情。中国是龙的故乡,我们都是龙的传人,弘扬龙文化、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筑梦大中华,建设新长沙!

鳛鱼故里,人间天堂,

丹霞龙洞,华夏奇观。

千年文明,龙灯呈祥,

万代传承,盖世华章。



(编辑:白桦)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7235287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