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域外 >> 正文

关爱留守儿童,舞蹈家夏冰倾情创作《巴山豆》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柳晓峰    阅读次数:12830    发布时间:2021-02-08

    舞蹈家夏冰


巴山豆,叶叶长,巴岩巴坎去望娘,娘又远,路又长,巴来巴去想爹娘。

巴山豆,叶叶长,巴来巴去巴山长;巴下杆来巴上坡,巴去巴来找他娘……

这是一首广泛流传于四川地区古老的苗族童谣,流传区域颇广,具体产生的年代已无可考。

巴山豆,一年生草本,茎蔓长23米,分枝310个,三出复叶,心形或菱状卵形,长7.510厘米,宽36.5厘米,叶柄长612厘米,密被白色柔毛,托叶卵圆或披针形。荚果长612厘米,宽0.5厘米,褐色,顶端有喙,含种子610粒。

  倾情创作《巴山豆》

舞蹈家夏冰和巴山豆的渊源,还要从两年前说起。

2019年,得知夏冰老师要创作一个表现我国留守儿童的舞蹈,彭水娇阿依艺术团的音乐作曲家廖元德老师给她推荐了巴山豆这首童谣。

当夏冰听到廖老师唱这首童谣的时候,被它的朴实真挚、朗朗上口所打动:巴山坡巴山长,巴来巴去想爹娘……”好记好背,意象生动,一下子就把孩子对母亲的依恋和母子连心的至爱亲情深深地表达了出来。夏冰老师酝酿多年的创作激情瞬间被引燃,当即决定就用这首童谣为主题进行创作,来完成自己多年来的心愿。

作为一名扎根基层、关心民生的舞蹈艺术家,夏冰老师非常关注留心留守儿童这种社会现象,并且也是在一直不断地在关爱他们,帮助他们,改变他们。

印象最深的,是几年前夏冰老师因创作《龙船调的家》深入到利川柏杨乡村考察生活时,在柏杨小学、中学所体会到的留守儿童的状态。夏冰老师第一次到柏杨中学排练上课时,见到的学生们羞涩拘谨,不善与人交流,甚至是见到生人都不敢跨进教室的门,完全没有青少年的欢快活泼劲儿。在教他们学习舞蹈动作和排练中也缺乏协调性和节奏感,对舞蹈没有兴趣,不愿意学习也不愿意交流,几乎就是把自己包裹起来的状态。

这让夏冰老师觉得很诧异,经过和校长沟通才了解到,原来这些孩子们百分之七八十都是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走出大山去打工谋生,家中只留下爷爷、奶奶来照顾他们,常年的母爱缺失已经让他们失去了童年的天真和烂漫,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使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带来较强的孤独感,缺乏感情依靠,他们变得性格内向,自卑,性格孤僻,自我封闭,不相信人,也不爱交朋友。

听完校长的介绍,夏冰老师为之震撼。作为一个从事几十年教学工作的教育工作者,她觉得有义务去帮助这些孩子,给予他们关怀,去改变他们,让他们找到缺失的爱,她相信可以用舞蹈之光驱散他们心底的阴霾,支撑起他们快乐的童年。

校长在第一次、第二次上课中看到学生的状态,已失掉信心,劝夏冰老师放弃教学舞蹈,因为这帮孩子都不是那块料。夏冰老师没有退缩也没有放弃,她先是给孩子们展示了《茉莉花》等几个有民族魅力的舞蹈,孩子们被夏冰老师优美的舞姿所打动,都用羡慕的眼光看着她。夏冰老师告诉孩子们:“只要你们认真学习,也会跳得这么美丽!”然后夏冰老师选出一两个比较活跃的学生出来做示范,让孩子们觉得舞蹈很好学,并不是那么高不可及。孩子们从羡慕到愿意学,到热情地去学,渐渐的活跃了起来,班里的气氛也彻底变了样。

当校长再次进教室的时候,看到了学生们的这种变化,激动地对夏冰老师说:夏冰老师真是化腐朽为神奇啊!在此后的教学中,这帮曾经木讷的孩子们已经能把一个完整的《龙船调的家》完美地演绎出来了。舞蹈排练完,孩子们还争先恐后地和夏冰老师拍照合影、互加微信,有的孩子考上大学也和夏冰老师保持联系,向老师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

这次考察教学经历,给了夏冰老师深深的触动。感触最深的是,孩子们通过学习舞蹈美育课后,性格变得更加开朗活泼,学习也更加积极了,自律性和自强性也更加强了。自那以后,在创作之余,夏冰老师多了一个执念——那就是怎样去帮助更多的留守儿童们。

此后的几年时间,夏冰老师长期扎根于柏杨,在柏杨中学、柏杨小学为孩子们进行美育舞蹈课的教学和排练,和这里的孩子打成一片,和这里的农民打成一片,在此期间也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舞蹈作品,斩获奖项无数,引起巨大反响。

利川柏杨是我国知名民乐《龙船调》的家乡,夏冰老师在此期间创作的大型歌舞诗《龙船调的家》全方位展示了土家族民情民俗,获得2018年湖北省少数民族运动会表演类银奖,柏杨中学的那些孩子们也跟随着这个舞蹈登上了更大的舞台。

看到孩子们经过自己的努力而产生的变化,夏冰老师心里多少有些欣慰,也产生了巨大的责任感,于是一个更加具体的想法慢慢清晰——那就是用舞蹈的艺术方式去把留守儿童的状况表现出来,进而让更多的人关注他们,了解他们,帮助他们。

夏冰老师清晰记得几年以前一位高中同学爬山吋,拍下一组留守儿童照片给夏冰看,这位高中同学也一直在关注着留守儿童的状况,拍下了很多极具感染力的照片,这些照片同样给夏冰老师极大的内心触动。当时夏冰老师还向这位同学保证一定要把留守儿童的故事编成舞蹈搬上舞台。

创作反映留守儿童的舞蹈的想法一直在夏冰老师的心里萦绕了大概有四五年的时间,一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切入点和创作灵感,加上忙于其它创作,一直就没能开始创作。直到2019年初,夏冰老师在与彭水娇阿依艺术团合作时,向团里的音乐作曲家廖元德老师表露了这个想法,于是廖元德老师向她推荐了《巴山豆》这个童谣。

巴山豆童谣声韵活泼、意境清新、朴实无华,一下子就把夏冰老师带入孩子思念母亲的那种感觉,积聚在内心深处的创作欲望一下子就激发出来,当即决定就用《巴山豆》为主线来进行创作,并邀请廖元德老师为舞蹈编曲。

创作过程是艰辛的,哪些具体的意象要真的用舞蹈的形式准确完美的表现出来,真的很难。从开始一个情节一个情节的策划、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的设计,无数次研究、修改,随着创作的深入,作品日臻完善,夏冰老师积压在内心已久的沉淀得到了充分释放……情感、情怀、责任、呼喊……都在舞蹈中爆发了。

从着手创作到彩排完成,断断续续先后用了七八个月的时间。在整个过程中,夏冰老师被自己的创作感染了,舞蹈演员们也被感染了,每一次排练都会忘我的深深的投入其中……她们仿佛都是在排自己,演自己,舞自己。

待创作完成,已近2019年末。夏冰老师受任担纲2020年彭水大美苗乡奋斗新时代,携手奔小康春节联欢晚会总导演,夏冰老师仅用20几天的时间,就以彭水的风土人情为主线,精心奉献了一场集歌、舞、音、诗、画为一体的精彩的晚会节目。也正是在这台晚会上,夏冰老师正式推出了倾注了她几年心血的《巴山豆》。

  《巴山豆》舞蹈解析

《巴山豆》表现的主题是一群苗族的留守儿童们在一个老爷爷的照顾下,他们的野性和孤寂让老爷爷很无助,在政府和国家的关爱下,孩子们进入学校受到教育和关心,也受到了爱心工程的关爱,孩子们逐渐变得活泼、可爱、健康,开朗的过程。

《巴山豆》童谣在舞蹈中的运用独具匠心,非常巧妙。夏冰老师让巴山豆童谣成为贯穿始终的一条线,更成为表现人物情绪变化的重要手段,一个童谣不同调别,每一次由不同的出场人物唱诵都会有不同的感觉,也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

第一段表现老爷爷带着一群没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们的生活状态,爷爷边劳作边唱着《巴山豆》,表现着艰辛、苍老和苦涩。顽皮的男孩子们相互打闹、懒惰不愿意上学,让爷爷苦恼不堪。在第二段中《巴山豆》童谣再次出现,这是孩子们对远方母亲的思念,表现了孩子们的孤独和无助。第三段在校园里美育课中,孩子们和爷爷一起打着竹竿舞、拍着篮球、欢腾活泼的唱着《巴山豆》。

结构上,整个舞蹈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是孩子们留守的状态反映,由于整天和孩子们在一起,孩子们的淘气和撒野,让老爷爷苦不堪言,在毫无办法的情况下,也只能和孩子们一起翘首企盼孩子妈妈的回归。后半部分是在校园里接受美育德育教育后的改变。老师们被赋予母亲的身份给予了孩子们母爱,而校园就像一个温暖团结的大家庭,孩子们在妈妈们的关怀教育下像早晨的太阳张开笑脸,欢快地成长。

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这首新童谣的出现,是整个舞蹈的转折,音乐由此变得轻松愉悦,节奏变得加快,舞蹈动作也变得活跃有气势,同时配合加上了书本、竹竿舞、篮球、等道具的运用,让留守儿童重回校园,不再孤寂的画面彻底改变了。孩子们活跃起来,笑脸又在天真的脸上绽放,爷爷老师也都变得和他们一样年轻,欢快,享受着团聚、和谐、美好的生活。老师带领大家朗诵这个全国人民妇幼皆知的新童谣,为留守儿童的走进校园接受教育做了最贴切最有意义的铺垫和引领,可以说是整个舞蹈的一个亮点,起到了点睛的作用。新童谣和老童谣承上启下,相得益彰,相映生辉。

对于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这首新童谣的选用,夏冰老师介绍,她也曾尝试过使用其他的配乐和歌曲来做这个过渡曲,但是都不能完全表达舞蹈当时的情境和内涵,都不满意,只有这首新童谣的契合度最好、最有内涵,升华了作品的意境。

孩子们在学校的美育课中学习的部分是整个舞蹈的高潮。在这里,夏冰老师充分地表现了留守孩子们进入校园后产生的巨大变化——从一个野孩子渐渐变得听话懂事,从一个懒惰、不愿做事的孩子渐渐变得爱读书、爱学习,从一个孤寂郁闷的小女孩渐渐变得开朗活泼——从正面充分歌颂了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政府爱心工程的伟大。

舞蹈风格上,主要运用了苗族上身的甩、摆等常规舞蹈动作,动律上更儿童木偶化。道具运用上选取了苗族非常有特色的竹竿舞来变现孩子们的活泼。在人物上对爷爷这个人物的刻画、心灵上的变化也非常有对比性,从开场唱着苍劲苦涩的《巴山豆》带着一群离开父母的的野孩子们的无可奈何,到孩子们在学校老师的美育课教学下变得欢乐、友好、可爱,爷爷乐得和孩子们一起跳竹竿舞、打起小篮球,他自己也好像变成了小太阳。

 

 

(编辑:黔州)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7381388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