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童年拾忆(外一篇)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湄潭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潘继红    阅读次数:12974    发布时间:2021-02-23

童年拾忆

 

上世纪六十年代,正是国家处于百废待兴的关键时期,百姓的生活水平相当艰难,是现在的“90“00们难以想象的。而我正出生于这个困难时期黔北农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童年的懵懂让我见证了我国从封闭的计划经济时代转变到改革开放的市场经济时代的艰难历程。同时也见证了人们在艰辛生活中的不屈不挠、乐观旷达的情怀,见证了我童年岁月的酸甜苦辣和令人回味的往事,至今回想起来,仍然历历在目,清晰如昨,感觉苦涩却也非常温馨。

我家弟兄姊妹比较多,家庭生活非常困难,解决吃和穿的问题成为父母最头疼的头等事情。我记得那时在吃的方面是最刻骨铭心的,那时农村还是生产队大集体大锅饭,因我们家兄弟姐妹多,所最缺的就是吃的,经常吃了上顿无下顿,过了今天愁明天,还被一些不怀好意的邻居说成是吃空饭的。一年的粮食不够半年糊弄,经常是瓜菜代、野菜代,只有逢年过节或来了贵重的客人才可以吃一两顿白米饭。平时是包谷面煮稀饭、杂粮饭就算不错了,多数情况还得参杂一些红薯、洋芋甚至野菜之类的,有时纯粹就是红薯、洋芋当饭,一粒米也没有的。正是那如火如荼抓革命促生产的年代,可是一年到头,有时连年夜饭都没有着落,于是父亲便瞒着生产队的人悄悄与叔父一道,冒险从临近的凤岗县城买来一些粮食,再拿到乡场上去转卖,从中赚取点零头养家糊口。在一次打击投机倒把活动中,父亲被市管会的人当场捉住,没收了全部的粮食和作案工具。这在父亲心里是多么痛心和愤怒啊。他陡然间抄起那根扁担朝那个为首的市管会头头的头上砍去,那时的市管会有点像现在的工商城管,他这一扁担砍下去的代价,便是被抓去蹲了一个多月的学习班,吃了不少苦头。

当然,如果遇到逢年过节或者年景好一点的时候,是可以吃到香肠、腊肉、甜酒汤粑、油茶汤粑、糍粑、绿豆粉等家乡民间特色小吃的,都是些天下难得的美味,也算得上是我们孩童时代难得的奢侈享受了。

记得小时候最盼望的日子是过年,连做梦都想。因为过年不但可以吃得好一点,而且还可以穿件新一点的衣服。虽然衣服是母亲用缝衣针一针一线自己缝制的,既不时髦也不好看,但也比经常穿大哥二哥他们剩下的破旧衣服要好。别看自家做的衣服,虽然没有现在的时装款式,但是特别耐穿,基本上一年四季不用换也穿不烂。我们穿的鞋子也是妈妈一针一针纳出来的千层底,很少有机会去集市上买当时还算时髦的解放鞋或白网鞋。当然穿鞋其实只是在秋冬季节和早春时节,其余时间大多是整天打着光脚板的,哪怕是上学读书,甚至偶尔去赶场、走亲戚都是如此。

我们农村的孩子,那时都穿过汗褂的,就是那种对襟的粗布单衣,唐装不像唐装,中山装不像中山装,马褂不像马褂,反正是很土气很别扭的那种。裤子是妈妈用缝衣针一针一线简单缝制出来的那种松松垮垮的找腰裤儿,裤腰松了可以一卷一卷的往上卷的那种,用细细的布带或麻绳有时甚至是山上的青藤束在腰上,穿起来非常不舒服,走路急了的时候还经常往下掉。那时候的小孩子是从来不兴穿小内裤衩之类的,家里那么穷,拿啥子做裤衩!那松垮垮的找腰裤儿一旦掉下来,那可不得了了,有点像现在的娱乐明星们故意走光一样,常常一脱到底,露出白花花的屁股墩和蝉虫样的小鸡鸡来,那可算得上是最原始版的裸奔了。那时候因为生活水平差,饭菜里没有多少油水,记得晚上经常走尿,就是现在讲的尿床画地图。那时的冬天感觉特别冷,因为尿胀了怕冷就不起来去上茅斯,越冷越蜷缩在被窝里不起来就越着急,越着急就越憋不住,直憋得双腿发抖,冷汗淋漓,实在无法忍受时,就只好放任自了。当然这一切有时又是在似睡非睡的梦境状况下发生的。刚开始热乎乎的还好些,后来发现特别冰凉,又不敢告诉大人,就在被窝里捂着,天亮时甚至就穿着尿湿的裤子出去放牛、砍柴、打猪草等,慢慢地不知不觉地干了,父母也不知道,但有时也会遭到两个叛徒哥哥的检举揭发,结果又会被父母狠狠的揍一顿。好在我们那时候对生活的要求不高,身体也很贱,什么都感觉新鲜,什么都感觉好玩,好像还颇有些幸福感似的。不像现在的孩子整天被父母宠着惯着呵护着,衔着怕化了,放了怕飞了,捏着怕死了,是很难达到我们那时那种幸福的感觉的。

那时的家里几乎是一贫如洗的,但也阻挡不了我们追求精神文化生活的强烈愿望。我人生第一次看电影是在村里(那时叫大队)学校的操场上,放映的是当时非常有名的《闪闪的红星》,全村男女老少欢天喜地像过年一样扶老携幼打着灯笼火把熙熙攘攘涌向学校操场,电影当然是免费的,大家看得都非常高兴,其实更多的是感受那份热闹的氛围和那时看来非常先进的现代文明成果。后来还陆陆续续放映过《渡江侦察记》《地道战》《地雷战》《上甘岭》《红色娘子军》《三打白骨精》等等,无论放映什么样的片子,大家都会一如既往地蜂拥而至,几乎成了那个时候精神文化生活的最高享受。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收音机、录音机、电视机等也陆陆续续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那个时候广大农村地区逐步摆脱贫困走向致富的历史见证。

那个时候我非常喜欢看书,但那时候的书籍非常有限。小时候特别喜欢看的是连环画、小人书,有时候偶尔找到一本长一点的小说也爱不释手,那时的小人书和现在的动漫书在孩子心中的地位是一样神圣的,都是心中最着迷的读物。小人书上的故事,我至今还记得很多,当时映像最深的有《鸡毛信》、《小兵张嘎》、《高玉宝》、《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正是这些老电影、小人书激发了我刻苦学习,勇跳农门的信心,并最终成功走入国家公职人员的行列,现在又荣幸的当选为县人大代表,成为一名人大系统工作干部,能够有机会以代表的视角去重新审视人民的生活。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岁月易逝,时光如梭,一晃几十年过去了,每当回想起那难忘而又苦涩的童年时光,总有那淡淡的却又十分清晰的抹不掉的记忆在心头。我刚参加工作是八十年代中期,被分配到一个很偏远的乡下教书,所以成家较晚,我的儿子现在不太理解我们那个时候的艰辛与快乐,也没有我们那时候的勤奋与执著,但我能理解这种差异,不一定是代沟,只是因为时代的不同,我们的童年甚至青少年时代的生活肯定就迥然而异。但我觉得我的童年是值得回忆,值得珍藏的,毕竟我们曾经痛过,苦过,奋斗过,也快乐过。因为正是那段艰辛苦涩的生活,使我更加珍惜现在的不易。


 

父亲的故事

 

父亲的故事很平常,平常得象家乡山上的一棵老树,虽历经风霜却坚韧不屈。

父亲的故事很神奇,神奇得象清晨草尖上的一颗露珠,折射出生活五彩的光辉。

然而父亲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

父亲早年曾投身军营,虽未建功立业,却也因此比山里人额外多了一份见识,多了一份清醒,也多了一份朦胧的梦想。几十年来,最叫父亲念念不忘的是驻地城市里那灯火通明五光十色的夜晚。从那时起,他便开始懂得什么叫城乡差别。父亲从部队复员回来后,不得不继续种他的地。那年头,种地是啥滋味,是谁都知道的。一年种的粮食不够半年糊弄,好象人活着就是为了体验贫穷与饥饿的滋味似的。艰苦的岁月,磨去了昔日父亲身上的豪爽、坚毅与刚强,但却始终没有磨去父亲心中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就在父亲刚刚退伍后不久,乡里组织修建一座小水电站。电站就建在邻村的一条小河边上,寒冬腊月,雨雪交加,施工十分困难。父亲却第一个报名参加了兴修电站的青年突击队,并带头喝下了一斤多白酒后率先跳进齐腰深的冰水中,抢修机坑和安装设备。那精神,那干劲,至今仍令许多上了年纪的人赞叹不已。后来电站建成了,但电却没能送到自己的村里来,这在父亲的心里成了几十年来最遗憾的一件事,也是他心中最大的一块心病。

父亲是那时大集体有名的生产队长,在那个十分荒谬的时代,尽管每天都饿着肚皮,勒紧裤带,还要天天带领群众做三件事,唱语录歌。父亲曾奉上级之命,带领本队人马去参加一个兴修水利的大会战,几个冬春下来,累得人皮包骨头似的,却只修成了一个被称为白天装太阳,晚上装月亮的干堰塘,既不能蓄水,又毁了大片农田。在这以后,父亲终于有些醒悟,放下了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架子,不再盲目听从一些瞎指挥的蛮干了。当时他不知从哪儿来的灵感和勇气,竟然利用当生产队长的特权,悄悄地把生产队分成几个小组,把土地分到一家一户去搞单干。只可惜未象小岗村那样立下一份生死状,按下几个划时代的血红手印,否则父亲也将成为比小岗村更具代表意义的新闻人物。当时全队群众竟能守口如瓶,外面便无从知晓了。现在想来,父亲那时是有点超前意识和反叛精神的。

其实,父亲的反叛精神还表现在另一件事情上。正是那如火如荼抓革命促生产的时代,可是一年到头,连年夜饭都没有着落。于是父亲便与叔父一道,冒险从临近的县城买来一些粮食,拿到乡场上去转卖,从中赚点零头养家糊口。在一次打击投机倒把活动中,父亲被市管会的人当场捉住,没收了全部的粮食。这在父亲心里是多么痛心和愤怒啊。他竟然忘了自己曾是一名军人,陡然间操起扁担朝那个为首的市管会头头砍去。这一砍,便被抓去蹲了十多天的学习班,吃尽了不少苦头。

改革的春风终于如人们所愿地吹进了小山村。党的富民政策很快使小山村改变了面貌,焕发了生机。父亲第一个在小山村里搞起了科技推广试验,积极响应上级号召,样样走在村民的前面,成了村里的积极分子和科技示范户。于是父亲便开始拥有了小山村里的第一台半导体收音机和第一台黑白电视机,这成了他一生中最大的精神追求和享受。父亲手里有了点钱,最先想到的是子女的教育培养问题。其实,即使在那最困难的年月里,父亲也从没有放弃过对子女的教育培养,有时哪怕揭不开锅,喝稀饭吃野菜也要想方设法让子女上学。有道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在六个子女中,全都取得了高中、中专甚至大专以上文凭,有的当兵,有的教书,有的在县机关从事行政工作,有的在农村也成了致富的带头人。这在父亲心里,也是对几十年来含辛茹苦的一个安慰和回报。

儿大女成人,各自成家立业,父亲该是享清福的时候了。可是父亲从不这样想,他说,人生在世,几十年的光阴,那么艰难的时候都过来了,更要倍加珍惜今天的大好时光。令父亲颇感欣慰的是,几个子女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做出了可喜的成绩,有四个子女还入了党。父亲说,入党是他当兵时就追求的愿望,几十年来信念仍十分坚定。在村支部的帮助培养下,父亲终于在他六十岁生日的时候,实现了他一生中最大的愿望,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了一名年老的新党员。父亲多高兴啊,为了表达对党的忠诚和对家乡人民的感情,父亲决定捐资投劳在家乡的小河边上修建一座便民桥,交上一笔特殊的党费

 

 

(编辑:黔州)

已经有 1 条评论
最新评论

木子 : 2021/2/26 8:50:51

《画稿溪文学》海选用稿通知:本文符合纸刊《画稿溪文学》发表要求,通过初审进入二审阶段,请您务必加总编木子微信手机同号:17738013139,并主动和总编木子沟通相关用稿事宜。按编辑部规定:不主动和总编了解沟通,一律视作自动退稿,也不会刊发你作品。 《画稿溪文学》编辑部 2021.2.26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7415077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