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微篇 >> 正文

荒 村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贵州省黔西南州义龙新区德卧教育集团 袁定鸿    阅读次数:19449    发布时间:2021-02-23

荒村不是行政村,是由两个寨子组合起来的自然村。

荒村位于群山的山根脚。对向也是绵延的群山,但山仿佛都向前扑,把两山之间的天空挤得狭小。

村里清一色的一种族别。在若干年前的老一辈,有外族看中荒村山脚广袤的田野,想易地安居于此,被荒村长老召来本族青年,把手脚捆缚于木杠上,抬出村外,弃之荒野。外族愤懑,诅咒命名荒村,其名沿袭至今。但该村并不因诅咒成为废墟,族人反而如皂角在繁茂生长,爆裂,繁衍了近两百人。

荒村一族大小限地自踞,拒绝外界滋扰,只仰于长老鼻息,唯三两个长老马首是瞻。

一日,自来水管引进村口,安装水管的工人扛起管钳进村,说明来意。长老把铜制旱烟斗向实木椅上磕得炸响,摊起手,双眼开始发冷:拿钱来!,工人不明其意,仰脸探询。动我田土,没钱起屁用。长老从左嘴角甩过一句话。工人逃出村外。

又一日,从荒村出去在文体广电局工作的后生想在家乡修个文化广场。砂子、水泥进入场地,长老用眼神一寸寸地逼近后生,嘴里的烟臭灌进后生嘴里。后生心底打怵,倒下砂子脸青面黑仓皇而遁。村人不解,长老说是会破坏风水。

后来那些砂子被村人抹了灶面或神龛。荒村又趋于安宁和平静。清晨,长老立于高坎,看挑水的铁桶在羊肠路上晃悠悠地撞击,形成脆脆的声响。路旁,是些被桶沿滴下的水浇透了的野花,倒也不藏寂寞。

但长老独自开始寂寞,原因听说是他走亲戚,看到别的民族村有红柱金瓦方石的文化广场,还有路两旁恭敬站立的路灯。寂寞的长老睡了三两夜,终于忍不住,立于高坎打了一声长哨,寨里人忽啦拉涌来,聚在还有废砂痕迹的荒地上。这是村人团结的规矩,谁敢不服,寨里就墙倒众人推,把他驱逐老远。

几名长老耳语一阵,常常立于高坎的长老发了话:在寨里修个文化广场,可以看外来美女跳露脐舞。人群一阵骚动。长老扬起手指虚空一弹,又归于寂静。

去找大院要钱,人多好种田,跛脚的,眼瞎的,都上。曾经站在高坎上的长老义愤填膺,哪个私儿打退堂鼓。,说完,倒剪双手,被几个青年搀扶回屋。

翌日,大院电动门还未开启,几十双手把电动门扭成一个大麻花。待值班职工弄清端倪,急忙电呼其他职工增援。门外已是齐刷刷的短柴棒、玉米芯铺天罩下,只见荒村长老站在阵前,把头帕耸成一个奇特的髻,长老就变成一把古战场上的方天画戟。

长老唾沫顺着口角撒出,形成一个湿濡濡的粘稠圆圈。给老子们钱,我们也要修广场看跳舞!长老发一声狠,跟从的人排山倒海漫进大院。

电话声四起。

一名颇有姿色的老妇在空地上慢慢向后栽,倒地,有人赶紧通知救护车急救;另一名老妇扬起手中的棕竹拐杖,扭着腿追打着包村干部,原因是他好像在笑。骂声充斥着大院人的耳鼓,谁的祖坟都被刨得满目狼籍。

大院里的对峙开始升温,荒村人架柴燃起一团大火,黑灰的柴烟变着形状窜向天空。几名粗实的村妇衣衫不整,脸红筋胀,像一个豁口破盆盲目大骂,想把荒村当哈?今天想当我儿都不满意!骂声中,不有时口水激射至大火之上,间歇性地相激成滋滋声响,她们逢人便刨,对方只得四处趋避;她们很得意,大劈叉又去找新的对象。

一条信息悄没声息地群发向远方……

 

荒村人开始疲惫。大院的人各就各位。

山雨欲来。

火在大院门口越燎越旺。荒村人围坐在火堆旁,为这次的得胜鸹噪兴奋不已。

大院的房间,极度安静,每一个人都在等待着那渴盼已久的焦灼。夜幕渐渐合龙,夜幕下的那片大地,正演绎着世人已知、欲知和未知的小故事。

雨!滴落!响声滴答!

有名八旬的荒村老人在劝说下不愿离去,她说大院有火。她的孩子就在大院里工作,有事扛得起。

秒针比想像的还慢,但还是要天亮了。天亮了,又是和昨天一样的白天。

人们开始分工,骨子里都有一种憋屈后的膨胀。只有自己,才可以挽回尊严。

马上可以安排结局,然后可以回家美美地打几声呼噜。突然几句公告在院外的手提喇叭中响起。围着大火的荒村人踮起脚张望,但已是来不及,有手铐空中一划,哭声已把火苗都扇得向一边倒。刚眨眼,就全部被拱进了车里。

可可,可可!,脚步声惊人地一致,几百人在街面整齐奔跑,街那一头,长老已如缚犬,但他仍习惯性地扬起手,虚空向上一弹,只是脸在路灯的青光下,泛起另一层靛青。

几日以后,我站在荒村的路口,看到废砂仍存,虽然路上仍有人晃悠悠地在挑着生活必需的水。但那些路边的野花,已是枯萎。

是真的枯萎与荒芜。

连心也荒芜。

 

 

(编辑:黔州)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7452581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