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专题策划 >> 访谈 >> 正文

铁流:报告文学是靠双脚丈量出来的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齐鲁晚报 |  师文静    阅读次数:18642    发布时间:2021-07-31

在济南举办的第30届书博会上,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青岛市文联副主席、作家铁流携新作《靠山》亮相。《靠山》这部作品从极细致、极微小处落笔,以曾经亲历其中的无数普通人讲述的微末细节,独辟蹊径,尝试进入宏大的历史。该书自6月底出版以来受到广泛的关注,得到读者喜爱。

《靠山》作为重磅主题图书,全景式地呈现了革命年代尤其是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期人民群众踊跃支前的动人场面。铁流自2007年3月开始创作这部作品,足迹遍布山东、湖南、河南、河北、江西、陕北、江苏等地,对上世纪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支前活动的亲历者及其后人进行了详细的走访与记录,并查阅各类文献、历史资料,将采访人物及口述资料逐一与相关历史记录进行对比、整合,最终形成字数过亿的庞大内容储备,很多史料、情节和场面都是第一次被披露。《靠山》中“长征前夜的故事”“辛巳年的沂蒙”“队伍从他们肩上穿过”“抬着担架上前线”等章节写出了历史洪流中的动人场景和现场,深深地感染着读者。

17日接受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专访时,铁流畅谈了他创作《靠山》的过程,以及这部作品对他的重要意义。在谈及报告文学创作时,他说:“报告文学体裁创作的艰难性,让好多作家都望而却步。那么为什么更多作家开始报告文学写作呢?因为我们的生活太丰富多彩了,这吸引众多作家加入到这个队伍中。”

定下写作规矩

没见过、没采访过的亲历者不写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很多文艺作品中呈现过抗战支前的历史故事,你在写《靠山》时,如何与众不同?

铁流:不少这类题材作品只是写了一个历史横截面。我写《靠山》时,首先考虑到的是,这个题材的深度、高度、宽度,要放大它的视野。所以,我就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开始写起,一直写到1949年打过长江去。在这个大历史的跨度中,浓墨重彩地写了农民群众在革命年代的种种表现,集中在历史的长卷中写支前群众,更有感染力。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你说这部书中没见过面、没当面采访的亲历者不写,为什么会给自己定下这样的规矩?

铁流:报告文学是靠双脚丈量出来的,我一般把深入生活形容成“打一口井”,深入生活得越深,井打得越深,水就会越强大。在这部书的创作中,我给自己定下了规则:须腿勤、手勤、眼勤、嘴勤,坚持这四勤。同时,没有见到的不写,没有交流过的不写,没能深挖故事的采访对象不写。

比如,我采访每一个人物,直到对方谈足了,无话可谈了,才能达到采访的目的和效果。有的农民老兄老了、记忆不清了,我就跟他反复地拉家常,慢慢地一步一步帮助他打开话匣子,很多故事都是这样一点一点地深入了解到的。

采访的过程其实是对我的一种精神洗礼的过程,在跟农民老兄拉家常的过程中,作品也在我的心里生长起来。这才让我在写作的时候非常顺利,写作时回想起来很多场景让我落泪。尽管这段历史已离我们远去,这些故事离我们很远,但是今天揭开这个盖子,仍然觉得一股温情、感动的力量扑面而来。

深入生活的深度和宽度

是以前作品无法达到的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靠山》大跨度的历史时间线,有生动的历史场景,写作时怎么平衡文学与历史真实的关系?真实的历史与文学的阅读趣味如何做到融合?

铁流:我在作品扉页上写了这么一句话:虚构的东西远远没有现实精彩。最高明的作家,他虚构的能力,也达不到现实生活的精彩。这句话也是我这十多年来深入生活、深度采访支前故事得出的一个真切的感受。

历史毕竟还是历史,要把历史通过什么载体来讲给读者呢?还是文学。《靠山》的写作,就是用文学的语言来讲述真实的历史故事。不是对历史的还原,不是对历史的照片式留存,是尊重历史的前提下的一种文学创作。

这部作品中有很多文学艺术的特征。比如,我写到了丰富的风土民情,包括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咱们沂蒙山的青年是怎么结婚的等等。书中有很多详实、有趣的细节,读者会了解到当年结婚的谚语:“一把栗子,一把枣,大的领着小的跑。”《靠山》写到了很多类似的风土人情,也有大量的当年的歌谣、顺口溜,这就增强了这部作品的民俗性、地域性和文化性,我认为也增加了这部作品的宽度、厚度和深度。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这部作品创作了14年才完成,在您心目中,是不是也有特别的分量?

铁流:我用了这么多年来创作这部作品,当画上最后一个句号时,我对这部作品是有着一定信心的。

这么多年,我经过一步一步的创作走到今天,积累了很多创作经验,特别是在文学的表达、文学的诉求上,我也比以前成熟了。严格地讲,我认为《靠山》这一部作品,可能超越了我之前的一些作品。虽然我的《国家记忆——一本共产党宣言的中国传奇》《支书与他的村庄——中国城中村农民生存报告》《中国民办教育调查》等,有获得鲁迅文学奖的,有入选“五个一工程”作品的,但是我对这部作品格外地厚爱,格外地看重。

《靠山》这部作品除了创作时间长,我深入生活的深度和宽度,也是以前的作品无法达到的。我厚爱这部作品,还因为我对这部作品倾注了深厚的感情。之所以倾注感情,是因为我所写的这个群体,他们当年的经历,他们忘我的精神,带给我太多的感动。有了这种感动,在我下笔的时候,作为写作者,我的感情格外充沛。

这部作品中,写到了很多支前活动的亲历者,不少他们的后代都看得很感动,说我写出了他们心目中的“母亲”“父亲”。我想这也是得益于我多年扎根乡土生活,真实地还原了这些人物。得到后代人的肯定,我也非常高兴。

因为生活丰富多彩

报告文学队伍越来越壮大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今年是主题创作、红色题材的大年,不少报告文学作品出版。这些年报告文学也越来越受重视,你怎么看这一现象?大题材报告文学应该怎么吸引读者,吸引年轻人?

铁流:有评论家的观点认为《史记》就是历史性报告文学,认为报告文学可以往前推,有数千年历史。但是,报告文学真正开始活跃是在上世纪80年代,好多作家写出了一系列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进入新时代,更多的作家融入报告文学队伍当中。最近几年,更多优秀的作家开始创作报告文学。

但是报告文学不好写,它是靠双脚走出来的。虚构小说创作可以关在书斋中虚构、想象,报告文学也可以想象,但更重要的是“大事不虚,小事不拘”。报告文学创作的艰难性,让好多作家都望而却步。那么为什么更多作家开始报告文学创作呢?因为我们的生活太丰富多彩了,这会吸引众多作家加入到这个队伍中。

可能有时候虚构小说无法跟上生活的步伐,但报告文学能即时地反映当下,也能反映历史,它能很快地呈现出来。但报告文学写好也不容易,得用上脚力、手力、脑力、嘴力甚至耳力。把这些综合起来之后,才能写好一部作品。

报告文学是跟生活、跟社会、跟民族的命运紧密相关的,它独特的体裁,吸引了这两年出版社、读者、媒体等对报告文学的关注。报告文学正在四面开花,文体越来越成熟,创作队伍越来越大。

《靠山》首印三万册半个月已经快卖完了,编辑说读者中有大量的年轻人。创作时我也在想这部作品能不能被年轻人喜欢,目前来看他们非常喜欢。主题类创作文学作品只要写得接地气,只要具有温暖人心的力量,就会受到老中青读者的喜爱和关注。

阅读像春雨的滋润

让年轻人快乐成长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书博会在济南召开,迎来一波阅读高潮。你觉得在碎片化阅读时代,我们强调阅读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你给年轻人有什么建议?

铁流:好的文学作品内涵丰富,虽然部头很大,但很多人照样读得下去。虽然大家生活都很忙碌,但是也可以抽时间进行深度阅读。

这次书博会也给我一个很大的冲击,没想到有那么多的读者,在书博会上挑选图书。现在仍然有很强大的读者群体。只是时代太繁杂了,吸引每个人去做的事太多了,读书的时间可能被压缩了,但无论长短,只要想读书、喜欢读书就可以了。

书是进入人心灵的最好载体,书具有温暖人心的力量,有着一盏明灯的作用。我觉得每一个年轻人都应该多读书、读好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想对年轻人说,读书就像地里的庄稼一样,经过春雪、春雨的滋润,会成长得很快乐。少玩一点游戏,多去读一点书吧。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6752499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