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校园 >> 正文

反省(外一篇)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李威    阅读次数:3218    发布时间:2014-02-18

当你看到翠绿的小草刚冒出嫩芽时,你是否会反省今年的春天你也会像它一样不息呢?反省可以使人奋发向上;当你看到大自然中又盎发出新的生机时,你是否反省自己今年也可以像它一样从失败中苏醒,重新走上成功的道路呢?反省可以使人增添自信;当你看到那群大雁又飞回来时,你是否反省自己要从失败点找起呢?反省可以使人找回弱点。

当你看到那粉彤彤的月季又亮出眼前时,你是否会反省这个季节的你是否也光彩夺目呢?反省可以使找回亮点;当你看到那倦倦不劳的知了又开始工作时,你会反省自己尽了应尽的责任吗?反省可以使人学会负责;当你看见那昙花又是一瞬间中来了又去,你是否反省自己在一瞬间中留下了什么呢?反省可以使人认清自己。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世道纷纭,熙熙攘攘,心为外利所动,几乎失去真我;物欲横流,乃至人心不古;求诸外欲,而忽略了内存的诚信。如何对待浊世横流?孔子主张人应在人世间寻求与他人的契合,在求诸他人之时首先求诸自身:我是否做到了?以此感化世人,引导世人。

在儒家,拥有存在的概念并非空洞,是个体的真实存在及其对整体的真诚关怀。正是因为社会的整体意识,人们才能时刻感觉人类和人性,感觉一种历史的和社会的使命感;因为仁的道德基础,使人的人格能形成博爱的集体意志,由集体意志驱动个体的不停反思。故儒家的对个体人格的追求是在集体人格的完善中得以完成的。

现在的我,不知是由于叛逆心理还是什么,抱着老长的脸和一句一句的为什么,冲着他们大吼了几句便冲进了房里,但在周围静无一人的时候,我又会想到他们被我吼时的心情,便反省起了自己:自己的烦恼怎么可以发在家人的身上呢?这对他们会有多大的影响了?想到这里,气便消了。

在反省中我成长着:因为反省,我学会了小心;因为反省,我学会了认真;因为反省,我学会了自信;因为反省,我学会了关心。

如果是一只鸟,就要反省自己,怎样让飞得更高?

如果是一尾鱼,就要反省自己,怎样让游得更深?

如果是一个人,就要反省自己,怎样才能变得更好?

在反省中我成长,成长在继续,反省也一样。

 

做人要张扬个性   

 

世界是一个万花筒,丰富多彩。年轻人应该活出自我,活出个性,给生活抹上自己的颜色。

也许我们有“大一统”的“优良”传统,生活也习惯了整齐划一,一刀切。我们有四书五经,我们有八股文,我们有蓝布中山装,我们有全国上下一句话的过去……我们有太多太多的模式。

我们的先人生活在各种条条框框中,那是什么?是山吧!那是人们付出了鲜血和生命的山。焦仲卿自挂了东南枝,陆游也只能惋惜“……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我们的先人是在重复人生,后代过着前一代人的生活。千篇一律的苍白啊!

然而古时也有个性之人,“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踏上时间的飞轮,你是否看到了那位慷慨悲歌的昌黎先生呢?面对苍茫秦岭,皑皑白雪,他不由得“涕泪满衣裳”,他怀着一颗“欲为圣明除敝事”的赤诚之心而上的“一封朝奏”,换来的却是“夕贬潮州”,绝望之余,他含泪嘱托侄孙韩湘收骨“瘴江边”。但正如松不会轻易倒下,韩愈在潮州并没有颓废,他励精图治,化腐朽为神奇,把一个蛮荒、民智未开之地治理得“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青松将枝条纵情地伸向远处,身后崛起了一片森林,郁郁葱葱。诗人把命运与诗歌紧密结合起来,闪耀着“个性”的光芒。

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个性张扬着爱国报国之心,于谦的“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个性张扬着纯洁正直清白之心,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个性传递着“要和平不要战争”的夙愿,孙中山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个性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革命党人前仆后继。

现在春风吹过,神州大地千奇百艳,生命展露出自己的本色。人们开始按自己的想法活着,再也不用看人眼色,活出个性,成了一代人的追求。

张扬你的个性,也许你会发现,你的生活更精彩,你的能力将变强,你会发现,你变得越来越有魅力,你会发现,个性是生命的标志。没有个性,你在别人的眼里就像白开水一样平淡无奇,没有个性我们只能活在影子里,慢慢老去真的很乏味。

社会因个性而丰富多彩,生活因个性而有滋有味,生命因个性而绽放异彩,活出个性,留下生命中那朵最美的花。

 

(作者系萧山十中花雨文学社203班学生,推荐:张旺)

 

【编辑:黄先兵】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7919253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