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长篇 >> 正文

唐末五代奸雄多 第十六章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杨光先    阅读次数:16874    发布时间:2021-10-16

第十六章  京城有肉就赶紧伸嘴去

 

半年后京城再次传来消息,需要朱温到长安去处理事务,这又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原来在朱温转战黄河北岸的时候,宰相催胤趁消灭宦官刘季述的机会,想要一举灭掉阉党的祸害,于是多次向唐昭宗上奏要求彻底清除太监,这当然是唐昭宗做梦都想做的事情,于是君臣密谋彻底清洗宦官。

此时宦官韩全诲继刘季述之后又开始把持朝政,已经成为尾大不掉的麻烦,知道这件事情之后在昭宗面前哭诉:希望陛下给老奴们一条生路,我甘愿当牛当马侍奉陛下。唐昭宗表面答应,回头训斥催胤:以后做事要机密些,不要张开嘴巴到处瞎嚷嚷,准备周全再下手。韩全诲确实不简单,为以防不测还培养自己的势力,其中就包括凤翔节度使李茂贞,因为凤翔离长安最近,如果救火来得及。李茂贞为了在朝廷获得更多利益,不惜和这些阉货狼狈为奸。

催胤于是谨慎起来,平时与皇帝沟通只写不说,免得身边的太监去告密,因为太监不识字。韩全诲实在聪明,在民间找得十来个识字的美女充入宫中,专门看催胤的奏折和信件写什么,随时掌握动态。随着催胤在京城与朱温之间的信件来往不断,清除宦官的工作准备差不多了,韩全诲知道再这样下去,自己的脑袋估计快搬家。有一天早上,他突然率神策军进入宫中对昭宗说:朱温和宰相催胤勾结,马上要率军前来长安劫持陛下去洛阳,然后逼迫陛下把皇位禅让给他,密探来报已经做好了各种准备。请陛下马上移驾到凤翔去,号令天下兵马征讨他。

昭宗一看又要跑路,前面都已经跑过两次啦,想想这些年来当这个皇帝实在窝囊,难道自己是当逃跑皇帝不成,愤怒到了极点:这个皇帝你们谁爱当谁就来当,今天我哪里也不去,要死也死在这里,看你们能把我怎么样?说完提起宝剑登上乞巧楼,韩全诲一听,嘿!你今天要耍横是吧,示意了一下左右。同党张彦弘心领神会马上点火烧宫殿,浓浓烟火把昭宗和嫔妃们呛得站不直,只得在韩全诲的挟持下奔向凤翔投靠李茂贞。这下李茂贞捡得一个大便宜,不费一兵一卒皇帝在自己手上,往后的好处自然少不了。

催胤手中没有兵,只能快马催促朱温赶紧来,晚啦就被李茂贞把好处全占了。于是朱温率大军浩浩荡荡奔长安而来,一路上还和沿途的官员们拉拢关系,声明自己是去帮忙皇帝的,不是去劫驾的,大家纷纷支持朱温马到成功,诛灭阉党,有的州县官员还拿出一些钱粮来赞助。在政治上取得舆论支持以后,朱温用7天的时间赶到长安,宰相催胤率百官迎接朱温,并准备好钱粮马匹让他去凤翔把皇帝救回来。李茂贞白白捡得一个大便宜当然不肯放手,因为他也想挟天子以令诸侯,就像当年的曹操一样号令天下。于是派兵在武功县拦截,汴军前锋部队一战就把武功县守军打得溃不成军,狼狈逃窜。

韩全海一看朱温这架势不对头,看来他要来讨命,马上假传昭宗的诏书让他退兵,诏书上说:

是朕自己想到凤翔来视察,没有那个逼迫我,朱爱卿忠于朝廷朕是知道的,回汴州去管好当地政务吧。

朱温一看当然便知道是韩全诲的主意,理都不想理,继续率军前进。李茂贞这时也慌了神,亲自率军在歧州城防守,站在城头上对朱温喊话:

朱公误会了,是陛下自己来凤翔视察,没有人挟持他,我会权力保护陛下的安全,请朱公放心就是。您一定是听信催胤的挑拨才到这里来,请回吧!

韩全诲冒天下之大不韪挟持陛下,我受朝中百官委托来接陛下回长安。我也知道这个事情和你没有关系,请你把陛下送出城来就可以了。朱温当然不听解释,在城下高声回答李茂贞。

朱温连续对歧州城发起多次攻击,但是由于城墙比较坚固,始终没有被攻破,双方僵持几个月的时间,由于远离自己的战略后方,朱温渐渐感到难以支撑下去。李茂贞这个时候也是在苦苦支撑,于是以唐昭宗的名义到处派出使者,号令其他藩镇领兵来攻打汴军,朱温和他同时都想到了西川的王建。

当两边的书信同时送到王建手上时,他嘿嘿一笑,这下有好戏看了,于是亲率大军向凤翔进发。李茂贞一看救兵来了信心大增,看你朱温多管闲事能有什么好处,这下你不退也得退。可当他刚刚高兴过后才知道,王建进入他的地盘兴元就不往前走,而是到处抢劫,发了一笔横财就回去,气得他差一点吐血。不过该是他命大,李克用知道朱温西去长安之后,率大军来攻打刚刚被朱温占领的河中,想要夺回他女婿的地盘。

当年年底,朱温看一时还难以消灭李茂贞,为确保后方不被李克用趁机捣乱,只得先放下凤翔的事情,率军东去救援河中,留下大儿子朱友裕率军继续与李茂贞对峙。他走之后李茂贞的压力明显小得多,于是派自己的义子李继辉多次率军出城与朱友裕交战,后来朱友裕因为身体不适应生病,不幸死在围困凤翔的前线。

朱友裕从小没有享受过一天母爱,而是饱一顿饿一餐与奶奶生活,直到5岁才第一次见到自己的父亲。后来朱温和他团聚,确实渡过了一段人生难得的天伦之乐美好时光,在他父亲的亲自调教下,朱友裕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武士和军事指挥将领。常理来讲如果他不过早离世,应该是继承朱温事业的不二人选。当他死亡的消息传来,对朱温的打击实在太大,也是继二哥朱存去世之后再一次伤心到了极点。不过对于一个战场上的主将来说,现实没有太多的时间给他悲伤和回忆与儿子相处的美好时光,而是把眼泪擦干之后继续挥剑冲向战场。

此时晋军大将李嗣昭、周德威趁河中空虚之机,半个月的时间占领了大片土地,挥师直指晋州和绛州。朱温立即调动各路兵马迎战,经过十来天的调度和准备,集中十几万军队向晋军杀奔而来。周德威仅有的几万军队根本无法抵挡,被杀得狼狈逃窜,丢盔弃甲。之前被晋军占领的土地全部被收回,李克用的一个儿子李廷鸾也被斩杀,幸好李克用儿子多,不然非被朱温绝后不可。

李克用得到前线败退的消息,命令他的王牌大将李存信前来迎战,汴军也派出王牌大将葛从周迎战。双方在清源大打出手,最后在葛从周占有优势兵力的情况下,李存信只得率部退回太原城。朱温果断下令:直捣太原城,彻底结束李克用割据一方占山为王的生涯。

李克用这次捅了马蜂窝,十几万汴军如潮水一般涌到太原城下,昼夜不停攻城,他真的害怕了。这一次围困太原的兵力比上一次还要多,而且经过这些年来的较量,汉族士兵的单兵作战能力并不亚于自己的沙陀兵。于是发动全城百姓参加太原保卫战,自己日夜不停巡查鼓舞士气,可是看着城外黑压压的汴州军,心里逐渐没有底气。随着汴州军攻势不断猛烈,他坚守太原的决心开始动摇,随后召集部将商议:

看来汴州军的战斗力远远超出我们的估计,眼下太原不保,我想听听大家的意见。实在不行就退往云州(今陕西大同),大家以为如何?

李存信也赞成他的意见:现在朱温兵力雄厚,太原已经成为一座孤城,长期消耗对我们不利,应当提早作打算。

但是李嗣源、李嗣昭、周德威等部将不同意弃城:放弃太原城我们就失去和朱温抗衡的优势,眼下四面八方都是汴州兵,出城之后我们根本抵挡不住他们的围攻。只能固守等待时局变化,我们在支撑,朱温也在支撑,谁支撑到最后谁就是胜者。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争论了一个下午没有结论,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李克用已经害怕。

众人散去之后李克用的夫人刘氏劝道:李存信不过是一个放羊的村夫,他懂什么。现在我们的兵力处于劣势,一旦出城士兵就四散开,根本控制不了,只要到了外面你的处境和当年王行瑜是一样的,恐怕被敌方擒获。现在只有利用太原城坚固的城墙继续坚守,等待时局变化。

李克用这才坚定固守太原的决心,日夜不停在城墙上来回巡查,鼓励士兵们坚守。并慷慨激昂的对士兵们表明了自己的决心:就算战斗到最后一个人也不放弃太原城,如果失败这里就是埋葬我们的地方,哪里也不去。同时不断派出李嗣源、李嗣昭带敢死队出城袭扰,汴军在对方敢死队的不断袭扰下,搞得鸡犬不宁。

攻城的第三天,朱温为了鼓励士气,亲自来到城墙脚下指挥攻城,当汴州士兵像蚂蚁一般爬云梯上城墙的时候,太原城的守军用桐油浇满城墙点火,顿时爬墙的士卒一个又一个掉下来,全身着火狂喊乱叫,不一会儿就倒地身亡。一支流箭射中了朱温的大腿,顿时血流如注,可是他却对左右的亲兵低声说道:不准声张,违令者斩,说完继续指挥攻城。城中的百姓也加入保卫太原的战斗,来到城墙上帮助士兵搬运木棒、石块等等,只要家中的能作为攻击武器的全部都捐献出来。在军民同仇敌忾的抵抗下,汴州军不得不停止攻击,休整再战。

就在这时候,军队里面开始流行瘟疫,不少士兵纷纷倒下,由于医疗条件差,患病的士兵不到两三天就死去。面对突如其来的瘟疫朱温无可奈何,终于撤军离去,共围困太原城7天时间,李克用又躲过了一劫。为了鼓舞士气,李嗣源又率军趁机从后面掩杀过来,汴军慌忙撤退,损失不少兵马和物资。

自此李克用深深领教到朱温的厉害,确实惹不起,再也不敢和朱温正面交锋,能避开就避开,逐渐变得沉默寡言。儿子李存勖看到老爹慢慢消沉的样子,鼓励他说:胜败是兵家常事,父王不必如此自责。我们可以趁朱温去和其他藩镇争抢地盘的时机,养精蓄锐,等待时局变化再战朱温。李克用听他儿子这么一说,精神状态好了许多,同时也欣慰自己后继有人。便对儿子笑了笑:父王知道了,你已经长大啦,以后再多加锻炼,日后一定能够匡扶社稷。

朱温虽然没有彻底铲除李克用,但是在中原及山西、河北已经没有对手,湖南、湖北等南方各藩镇也在忙于兼并土地扩大地盘,不敢轻易打中原的主意。于是朱温又把眼光转向京城,和李克用交手只是为了地盘,伸手向长安可以得到地位和权力。这就好比在北面即便打赢了,只能得到一碗汤喝,而在西面打赢了可以得到一块肉吃,当然得赶紧到长安去。

打趴李克用解除后顾之忧之后,该是去京城捞好处的时候了,因为那个逃跑皇帝已经撑不了多长时间,晚了别人都把肉吃光,连汤都不剩。

 

 

(编辑:黔州)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7662401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