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评论 >> 正文

放下书架子,让我今后做一个有知识的打工人。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杜举飞    阅读次数:17027    发布时间:2023-03-18

有位研究生曾这样说:我要是没有上过大学就好了,没上过大学,我可以去心安理得的去当服务员,就可以找一份没有学历、门槛低的平庸工作,我真的很想去当美甲师,可是我上了大学,读到了硕士,家里人肯定不会接受,旁人也会说我没用,拉不下脸,我现在就不会进退两难,不像现在这样很憋屈的找工作。

大学生打螺丝没什么不可以,打螺丝可以增加社会实践,更接地气,聪明人应该走基层。企业家董明珠这样说。那么既然选择了打螺丝,为什么要花十几年的光阴去读书,早早打螺丝岂不更好。站在企业家董明珠的这个角度来说确实没问题,但她所说的“打螺丝”和我们的“打螺丝”,完全就是两个不同概念的“螺丝”,现在的大学生去打螺丝那完全是没办法了才去打螺丝的。

某研究所招硕士保安,研究生铲酒、踩酒渣,北大毕业后小学当教师,大学生回家干农活,大学毕业进厂打螺丝……近些年来,大学生就业话题成了热议话题。

不管是国家还是社会还是家人,对孩子的教育可都是下了血本,没有上不起学的孩子。所谓教育兴民族兴,教育是发展的基石。孩子的教育从小抓起,我们的教育初衷没有变,反而更加牢固。然而,人人都能上学,人人都能圆梦大学梦,这仿佛降低了大学生的价值,同时又让就业竞争压力变得更大。

转理念。少年不懂孔乙己,读懂已是书中人。念了大学,却找不到心仪工作的困顿和苦闷。央视网曾用“孔乙己文学”来评论如今大学生的一种现状,孔乙己之所以陷入生活困境,不是因为读过书,而是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

我们要尊重和接受这个现实。长衫是衣服,更是心头枷锁。转变就业观念,不能认为我是大学生,我就应该坐在办公室,那是多么腐朽的想法。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知识改变命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念,这些道理放在十多年或者二十年前还说得过去,但时代不一样了。

二十年前,那时候就连一个中专毕业都包分配,完全不愁找工作难,读书确实能改变命运,但近两年来,每年都有上千万大学生毕业,现在甭说本科生了,就连很多研究生毕业也找工作难,物以稀为贵,大学生多了,自然也就不香了。

现在我们的思想上更加自由,地位得到提高,没有压迫何来改变命运的说法,只是人们心中的书架子放不下。所以,我们要转变书架子的理念,父母要接受孩子的平庸,转变就业观念。

降台阶。有人说不是我们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而是放不下十几年来日夜苦读,更是放不下家人眼中的期盼,尤其是像我们这样来自农村的孩子,村里的人都知道我是一个大学生。每年大学生毕业上千万,竞争越来越激烈。看到别家的孩子在学习算数、书法,于是我们也跟着早早的将孩子送入各种培训班学习,为了不让自家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们的小孩从学龄前就开始各种培训学习,虽然时不时的出现了一个个的学霸,但我们又培养了多少科学家、拿了多少诺贝尔奖、为社会做出了多少贡献。反而一个个的将孩子教育的台阶抬了很高。

但我们要知道,很多比赛为什么只有一个第一名,就算人人都在努力,人人都是天才,那第一名还是只有一个。

增本领。有大学生说,读了大学,好像什么都会一点,但是好像什么都不精,缺乏精髓,对专业知识不精。现在的大学很好考,又好毕业,甚至连有些工人都能成考一个大学文凭,学历成了一张通行证。这也就导致现在大学生从学校毕业后,好像什么都会一点,但又好像什么都不会,也就导致很多岗位招不到所需要的人才。所以重数量的同时更应该重质量,大学生不能只有大学生的文凭,更要有大学生的本领,要不然就是为社会培养搬砖的。

有人捡过易拉罐、洗过盘子、打过螺丝、送过外卖、干过保洁、当过酒保,而现在的他有车有房,有妻有儿,也并不是一事无成,并不一定非要用书架子才能创造价值。学历的价值,只有在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自身潜能的情况下才能得以体现。

有技术、有知识、有能力。我们只有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本领才不会被社会所抛弃。

高保障。所谓没有底层人的建设,何来高楼大厦。有网友说,如果年薪百万,我去打螺丝又何尝不妥。基层锻炼固然是好,尤其是提高一个人的能力,不是大家不愿去,关键还是基层的待遇保障太低,不仅待遇低,地位也低。如果像茅台酒厂踩酒渣的岗位,那谁还不愿意去呢。

一时的困境不等于一生的失败,未来属于青年,希望也寄语青年。读书的真正意义是为了明事理、知善恶、长内涵、促行动,而并不是穿着读书的外衣自视清高,能抗下生活的重担,既能脱去孔乙己的长衫,也能拿起锄头干活,让我们今后都做一个有知识的农民工。

 

 

(编辑:黔州)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7941135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