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评论 >> 正文

日月星辰,诗意回响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湖南 邹中海    阅读次数:24783    发布时间:2023-06-05

一一许峰老师组诗《辰之韵》赏析

 

一、

中华民族传统的宇宙观和人生观的基础是“天人合一”。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在农耕文明时期,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开始仰望星空。儒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等诸家学说就天体的运行与地势的走向曾表现出强烈的“顺其自然”“天人合一”的文化倾向。汉代董仲舒曾把构成天的基本要数归结为天、地、阴、阳、人、金、木、水、火、土十端。浩瀚宇宙,星辰大海,一直支撑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尽管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不管哪一派的说法,都提出了遵循自然规律、以便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佳状态。《庄子.让王》中说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礼记.月令》中规定:“孟春之月,命祀山林川汉泽”。孟子也说:“天地之道,不违农时。”表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强烈愿望。

对诗人来说,日月星辰更是探索未知的神秘之旅。那些飘浮不定的云烟光色和相对恒定的日月星辰,寄托了人们多少的心灵奔放与宁静,显示着生命与自然、心灵与宇宙的交契,我们最为熟悉的中秋圆月,就是取团圆象征之意。有学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诠释,人生最高境界就是“天地境界”。人们喜欢在大地上行走,相对静止理想的状态就是“诗意栖居”,而天则代表着岁月的运行和轮回,比如一天一夜,“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等等,都闪烁着天体运行的规律,暗示着人类的发展轨迹。因此,九天之上的日月星辰,也被赋予了太多的诗意与神话。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一直是老百姓的人生诉求。故而天文和地理,是构成人类社会的重要基础。

许峰老师组诗《辰之韵》,以诗的维度,蕴藏着特有的精神指向,写出了不一样的精彩。这组《辰之韵》,见他由羊城晚报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主题诗集《四季如歌》第18一20页。全诗立意不凡,意境独到:

辰之韵

/许峰

撕开夜幕天际红,昀照山河万物茏。

纵有隆冬寒窑冷,难挡羲和暖意浓。

 

一轮玉盘挂苍穹,皎白原野携晚风。

暮色沉沉疑无路,素蟾清鸣引仙踪。

 

珍珠撒遍银河中,荧光点点缀太空。

不争月辉甘自守,相伴相随共衰荣。

 

在写这篇评论时,我曾把这组诗发给了我的朋友们欣赏,有朋友反馈回来的信息说:“这组诗的题目是“辰”,却只写了日、月、星,不知是我少发了一首,还是许峰老师少写了一首?”

这是朋友们没有深入体会,或许是被“日月星辰”这个表象的词组误导了。日月星辰,准确地说,“辰”就包括了“日、月、星”,就像“真善美”的“美”字,包括了“真、善”一样。这是汉语独有的魅力,是我们华夏子孙最值得骄傲的地方。这组诗以“日”开头,“星”为结尾,把“辰”当作标题,有统领全篇之意。在这里也可以看出,诗人为学为文的严谨,以及广博的文史知识。据有关解释,“辰”就是日、月、星的统称,只不过在我们的习惯用语中把日月星辰看成了级别相同的元素。著名诗评家古井先生,在对许峰老师这组诗的评价中,就有非常详细的解释,他说:

“‘辰’作为天文学术语时,一般指宇宙的天体,日月星的总称。也有一说,‘辰’是指夜晚的那层黑色的帷幕,《五运历年纪》载:“首生盘古,垂死化身……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发髭为辰。”此外,辰还可以理解为计时。

许峰老师不是普通的诗人,他见多识广博学多才。小时候干农活都是一把好手,后进入解放军这所大学校锤炼,从军十八载,是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的首届学员,当代著名的军旅诗人,笔力自然不同凡响。他回到地方,也是从事文职工作。多年的修为日积月累,让他的知识与眼界、格局与胸怀日渐扩大。所以他笔力强劲,意境开阔,很少作虚妄之语。他对古典诗词大胆改革创新,融进时代元素,抛弃教条独树一帜,如今已自成一派,创立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古韵新风,是诗学史上的一次里程碑式的突破,颇得各界人士的喜欢。他的古韵新风自出道以来,读者以几百万计,稳稳妥妥守住了诗歌星空的高峰。很多老前辈都评价他的诗格唯美,不落俗套,是难得的好诗。他的诗看似随意,实则经过了缜密的推敲,如果不仔细一点,就会与诗里的万千气象擦肩而过。他对意象的选择尤其重视,特别工整广阔。表达手法又多种多样,娴熟自如:隐喻、引申、讽刺、调侃、暗示等修辞或手法样样精通,令人叹为观止!纵观洋洋洒洒几百首诗,每一首结构相同,七言四句,内涵却无一相同,这个可不是一般的诗人可以达到的。由于诗意宽广,语言新奇,大显张力,生活中的头头道道挟裹着磅礴大气的语言播洒着闪光的时代思想!

这组诗《辰之韵》,说实在话,如果不是有古井先生的点评加持,我可能也会在无垠的诗意中迷失方向。但尽管如此,我发现,这组诗的内涵意蕴是解读不尽的。我只能抛砖引玉,尽力为之!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7559877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