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文坛资讯 >> 域内 >> 正文

行走湄潭,感受黔茶之华美——“绿宝石”发现之旅系列报道之四
信息来源:贵州日报    作者:袁小娟    阅读次数:2907    发布时间:2014-03-03

  2月24日,贵遵高速路。一个气定神闲的广告让人久久回味:湄潭,一生只等一壶茶。这壶湄潭茶浓缩的大约是一生的华美——是茶的,也是人的。
  湄潭是唐代陆羽《茶经》中提到茶“味甚佳”的地方,抗战期间开启现代茶工业大门。现在是全国茶园种植面积第三的产茶县,去年被评为全国茶叶十强县。
  茶的历史丰厚,茶的如今昌盛,让这话,底气十足。
  行走湄潭,方知黔茶之华美。
  湄潭建起了国内唯一的茶文化博物馆、茶工业博物馆、茶水利博物馆和中央实验茶场博物馆。
  目前正在同时建12个以上的茶博物馆和茶文化机构,到今年底,全部投入使用。这些茶文化博物馆将大力推动整个贵州,乃至中国的茶文化发展,为茶文化的构建提供更加具体的文化模板。
  湄潭县湄江镇贵州茶工业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1944年至1945年期间,民国中央实验茶场扩大茶叶生产加工,制造的全木制出口红茶生产线茶机具。那是全国现存唯一一条木制生产线。以木头这样古老的材料进入现代工业,让人感受到当年人们发展的渴望和追求的热烈。
  古茶的标本收集,茶工艺的细致研究,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一群国内高手耐心炽热地投入茶产业——茶叶与丝绸当年都是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主角。他们推广先进的种茶和制茶技术,研究培育了一批适合湄潭气候土壤环境的优良品种,为新中国成立后湄潭茶叶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当代著名茶科学专家吴觉农先生认为湄潭县是世界茶树原生地之一。人们在湄潭编织中国现代茶产业的华美,成就了个人生命的丰厚。
  茶场老工厂高大的车间,锈迹斑斑的机器,无一不宣泄出当年制茶的盛况:新中国成立后,贵州省湄潭茶场、贵州省茶叶科学研究所相继在湄潭建立,在全县推广先进的制茶工艺和优良品种,推出了以湄江翠片、湄潭翠芽,遵义毛峰等为代表的优质名茶,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湄潭成为全国重要的红茶出口基地,茶叶远销10多个国家和地区。湄潭茶出口的铁罐上骄傲地印着中国的象征——礼花绽放中的天安门。
  眼下的永兴茶场如碧波荡漾。这里曾是贵州茶叶种植加工出口的重要基地之一,国内最大的三大农垦茶场之一,如今是全国最大的茶海公园。万亩修建齐整的老茶树顺着缓缓的山坡起伏,如同宁静地在蓝天下呼吸。
  因历史的积淀,现实的推动,湄潭农民以茶而富。著名的核桃坝村在种茶前是有名的穷山沟:“十年就有九年干,顿顿红苕沙沙饭,吃水要翻几座山。一年辛苦无收成,大田变成放牛山。”如今这个中国茶叶第一村茶园面积4200亩,其中优质茶园3800亩,人均拥有茶园1.3亩,亩产经济效益是全国名茶基地之首。每年国内参观者数以万计。
  因茶,湄潭农民豪情万丈地在自家白墙上刷一行字:走,到湄潭当农民去!
  县委书记魏在平说:“我们除了生产出好茶叶,也在不断延伸茶产业链,实现资源综合利用。”湄潭目前已经研发出茶多酚饮品、食品和药品,茶籽油、茶皂素、茶树花和茶工业品等。
  到“十二五”末,湄潭将努力实施“六四五六大战略,建设两地三区十强县”的发展目标。魏在平介绍,“六”是指实现六十万亩茶园,力争成为全国数一数二的茶园;“四”是产量增至四万吨;“五”是茶叶产值达到五十个亿;“六”是农民人均收入达到六千块。“两地”,是红绿茶生产基地和茶旅一体化目的地;“三区”,指茶叶高效示范试验区、茶叶综合利用示范区、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

 

  【编辑:黄先兵】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7841622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