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文坛资讯 >> 域外 >> 正文

余华、欧阳江河驻校北京师范大学
信息来源:中国作家网    作者:李晓晨    阅读次数:3484    发布时间:2014-03-17

  3月14日、16日,北京师范大学先后举行驻校作家余华、驻校诗人欧阳江河的入校仪式。继莫言、贾平凹之后,他们也成为了北师大的“一员”,其中,欧阳江河还是北师大首位驻校诗人。入校仪式后还举行了“先锋的道路:余华创作三十年”研讨会和“历史记忆与文化书写:欧阳江河创作三十年”研讨会。莫言、李敬泽、董奇、劳马、张清华等参加了活动。

  在3月14日的活动现场,近30位作家、评论家由余华的创作谈及先锋小说的演变,以及先锋精神在当下文学中的存在和体现方式。并排而坐的莫言和余华曾是同学,上世纪80年代,鲁迅文学院和北师大联合举办研究生班,当时两人在一个宿舍住了3年,用余华的话说:“我的毛病他都知道,他的毛病我也都知道,就是打死都不说。”

  对余华来说,成为母校的驻校作家自然有些特殊的感受,当年的导师童庆炳也带来了新的“教诲”。从《十八岁出门远行》《在细雨中呼喊》的先锋姿态,到《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的现实主义写法,再到后来受到争议的《兄弟》《第七天》,童庆炳认为,虽然余华的写作看上去变化明显,但不变的是他一直纠结于文学与现实的关系。为了佐证这一说法,他还带来了余华的硕士论文,写的就是对文学真实的理解。在论文中,余华认为文学的真实与现实的真实不同,它是精神的真实、内心的真实,而文学的真实才是深刻的真实。

  余华笑言,感谢老师当年罩着他们“胡作非为”。莫言“告诫”,正是大家的“讽刺”才使余华有了这么多的作品,他请在座的评论家多批评批评余华,因为自己有这样的雅量,相信余华也差不多有此雅量。张新颖、洪治纲、陈晓明、程永新等一开口,就把场景拉回到上世纪80年代:作家和评论家为了别人的小说争得面红耳赤,编辑“冒天下之大不韪”把风格诡异的作品按小说发表,作家之间暗自较劲又把这力气玩命花在创作上。先锋小说正是在那样的氛围中诞生的。那一拨先锋作家的自由精神和艺术坚持,也改变了当时的社会思想氛围。30多年过去,“先锋派”或许终结,但先锋的精神和探索仍然存在。

  这种先锋的姿态也存在于欧阳江河的诗歌创作之中。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从《悬棺》《玻璃工厂》《傍晚穿过广场》,到《最后的幻象》《雪》《透过词语的玻璃》,再到《凤凰》,他以自己的诗歌创作建构起庞大的体量和景观,用独特的视角处理人与自然、时代、社会的关系。李敬泽的几句随感是谈欧阳江河,也是谈诗歌。他说,马航客机失联事件让我们再一次觉得世界是这么复杂,我们揪着心寻找飞机的踪影,开始以为是大海的事儿,现在又好像也关沙漠的事儿了。这就是世界的复杂,小说、诗歌该怎样去把握?难度很大,似乎任何一种叙事所能做到的都只是对事物筛检。希望诗歌能有这样一种能力,把这个碎片化的、异质化的世界表达出来,给人们的心灵一点安慰。“这种安慰我在读欧阳江河的《凤凰》时曾有所感受,诗歌应该对人们产生持续的精神意义。”

  接受聘书时,欧阳江河有些严肃,西川打趣他“坐下才会放松下来,因为太看重这个名分”。而学校请来欧阳江河也特别划算,因为他是诗人,也是编剧、画家、书法家、评论家,请一个等于请了四个。欧阳江河也说,今天有种圆梦的感觉,自己从小就希望能当一名大学教授,结果阴差阳错连正规的大学都没上过。他想把自己30多年来写诗的经验和教训跟同学们分享,作为一个诗人,他坚持相信和传播真理,坚持写作和真理之间的联系。他说:“这种坚持让我觉得,有一种东西始终在我身上生长。”

  写作30年,欧阳江河始终坚持对诗歌艺术的纯粹、执著的探索。正如张清华所说,面对当代经验不可回避的问题,他以自己宽阔、深厚的方式处理了中国经验的复杂性,对历史、文化进行了精妙的处理,对一个民族文化乃至文明进行着别样书写。欧阳江河诗歌中的思想艺术,对当代汉语诗歌的创作也具有重要意义。

 

  【编辑:黄先兵】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7813939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