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水滔滔日夜流,沿岸史话传千秋:当年红军古渡口,赤水声名扬九州。”
千年古镇土城,北宋大观三年始建为滋州,辖仁怀、承流两县。到宣和三年废滋州后改为武都城,遂降仁怀为堡,以承流县并入仁怀,归武都城,隶属四川泸州。南宋端平二年改武都城为古滋。元代建古滋长官司,明万历二十九年平播改土归流,又建仁怀县,改土城里。土城历史悠久,无论是清王朝、中华民国统治时期,还是新中国成立后,均属仁怀厅、赤水厅、赤水县管辖。直至1965年底,土城划归习水县管辖。
土城自古以来不但是兵家必争之地,而且也是川盐入黔设置趸售站的水路码头和物资集散商埠,四周建有“四囤”,分别为:1590年建金子囤,位于土城五云山(儒溪长官司袁宝台所筑);1594年建九龙囤,位于土城二层岩后山(设头、二、三关隘设防);1598年建七宝囤,位于土城对河轿子山,与九龙囤对峙;1599年建天赐囤,位于离土城较近的唐朝坝附近一山巅,因地势险峻而筑。这“四囤”始建于明代的军事设施,是完整的一组囤堡古迹,均为避兵乱之处所。
相传,在若干年前,这渡口镇上有一个财主,绰号叫“独眼狼”。他家中有个长工何水生,一天,水生闲暇无事在河中捕鱼,无意中拾得一颗夜明珠。独眼狼知道此事,如获至宝,硬逼他交出来。他急中生智,迅速将宝珠塞入口中,随即与独眼狼的手下展开了激烈的搏斗。不料水生把宝珠吞进肚里,顿觉唇干舌燥,口渴难忍,直扑浑溪口河边饮水不止,霎间头上长角,身上长鳞,变成了一条蛟龙,遁入河中掀起惊涛骇浪,淹没了不少田园和村庄,造成极大灾难。正在土城周围金子囤、九龙囤、七宝囤、天赐囤云游道人王伯迹(王伯基)闻听惊天动地之事,为拯救苍生、造福黎民,急忙腾云驾雾亲临土城官山山顶。见状,施展擒龙降妖法术“聚水功”,将这条孽龙镇在火星山观音庙下面的深潭——“血沱”。为叫它永世不得翻身,并在黄金岩庙宇旁边的岩壁上嵌入石符一张。所以千百年来就有“水淹石符,王伯迹显灵”之说。
又一传言,在宋朝大观年间,平播首领袁世盟的后裔袁良知(十七世祖),请一位阴阳先生撵了一穴墓地,位于土城官山垭口。这穴地,当时被阴阳先生封赠为:“白日千人拱手,夜晚万盏明灯。”人们视其是招财进宝的福地,其子袁裕、袁泰、袁和,房房富贵荣华。袁良知死后,迁葬时敞开墓穴,众人见棺木完整无损,被黄桷树根密密缠绕,“绣”出了龙凤模祥。大户袁姓求高官厚禄心切,顾不得这般景象,便砍掉黄桷树根。瞬间,从树根里流出一种色如血液一般的汁水,连续三天三夜,从山上流入黄金岩溪沟内,血染小河,浑浊整个溪口,注入赤水河。之后,人们便叫这里为“浑溪口”,沿袭至今。
土城“浑溪口”官渡是赤水河上最古老的渡口之一。渡口边上有一古镇,名叫土城镇。镇长魏财甫,长期抽大烟,成天泡在烟赌场上,和姨太太缠绵鬼混。此人横行霸道,欺压百姓,敲诈勒索无所不为,私下里,人们无不畏惧地称他为“魏狼虎”。
话说一九三五年元月,遵义会议以后,红军军威大振,挥师北上。众人听了笑逐颜开,可是地主老财吓得闻风丧胆。国民党军队慌忙向赤水河一带集结,妄图阻止红军北渡长江,到川西北建立根据地。
听着这消息,“魏狼虎”坐卧不安。他的二十几只盐船,无一敢驶入合江装载盐巴。他精选五六十名身强体壮的船工,编成两队。再加上原有的保安兵一排,合编为一连,每日于小学操场加紧操练。他又驱使剩余的船工及街民至河边挖掘战壕,前往官山修筑碉堡,妄图负隅顽抗。
一天夜里,“魏狼虎”靠在床上,接过他小姨太递过的烟枪,准备往嘴里塞。突然,狗腿子袁猴三儿一声“报告”,闯进屋来,窜近床边,凑近他的耳边低声说:“镇长,小的刚才巡逻,走到二排住房外面,听得里面叽叽喳喳地在说话。我悄悄走拢仔细一听,几个新兵在屋里悄悄商量。一个叫袁铁牛的说:弟兄伙,我听说红军要路过这里,北上去打日本,沿路劫富济贫,对穷人好得很。他们来了,我们怎么好跟他们对着干呢?有几个人问他,铁牛哥,那你说该怎么办呢?只听袁铁牛说:依我看,等红军来了,我们拖着枪投靠红军去!镇长!是不是这帮人要造反啦!
“魏狼虎”像触电似的,一下从床上跳下来。那黄眼珠射着幽灵似的凶光,扯着沙哑的嗓子吼着:“快!把袁铁牛给我抓到镇公所!”
袁铁牛本名袁从军,是“魏狼虎”盐船上的舵工,三十岁左右,中等身材,长得肩宽膀圆,虎背熊腰,平时在江湖上行侠仗义,是一条不睬祸事的好汉。在船员中,袁铁牛备受弟兄们的喜爱与尊敬,每逢关键时刻,大家都愿听从他那响亮的哨声指挥。
袁铁牛被带进了镇公所,他见“魏狼虎”没在,气呼呼地一屁股坐在一条凳上,头也不抬地问道:“噫!你不是说他叫我嘛!”袁猴三儿说:“你莫忙,他自然会来嘛!”话音刚落,便传来“魏狼虎”的干咳声。袁铁牛见“魏狼虎”迈进门槛,双眼立刻燃起仇恨的火焰,死死地盯着这个干瘪的身影,心中忐忑不安地揣测着即将到来的命运。他见“魏狼虎”不出声,就怒气冲冲地问道:“你要干什么?有话快说,有屁快放!”说着呼的一下从凳上站了起来,双手叉着腰,怒视着这吃人的豺狼。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