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文坛资讯 >> 域内 >> 正文

原道--国学在贵州特别报道
信息来源:贵州都市报    作者:陈守湖    阅读次数:2445    发布时间:2014-03-25

将“传统”分而析之,如下含义显而易见:传,世代传习;统,凝聚共识。从这样的视角来理解传统,我们或许更容易回答这个问题:为何传统在现代性的总体语境下依然举足轻重?

文化的共时性与历时性并存。共时性决定的是文化的当下。历时性决定的是文化的源流。每一个民族,只有理解了自身文化的历时性与共时性,“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样的终极追问才有可能求得正解。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探索,无非向外借力和向内聚力两大路径。向外,以开放的胸襟接纳吸收世界一切文明的优秀成果,这是毫无疑义的。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实践已经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而在全面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传承民族传统,同样需要国人破题。因为它最终决定了现代中国的气质和内蕴。

经济之于文化,有紧密的关联度,但并非简单决定论。否则,我们就无法理解牂牁边地为何出现尹珍这样的大儒,无法参透王阳明的龙场悟道,亦无法解读清代沙滩文化的绚烂。如果说历史呈现的文化景致是自为的。今天,作为公共管理的重要职能,谋划传统文化复兴,为文化传承助力,则是政府的应履之责。贵阳孔学堂的建立,正是基于这样的考量。

国学在贵州,除了公共文化层面的倡导,来自于民间层面的热情尤为让人欣喜。当我们深入到国学传播机构、国学热心人士中间采访,在谈经论典中,在琴音雅韵里,我们体会到的不仅是兴趣与爱好,更有贵州文化人对于传统的共识与行动。传习经典,润泽当下,早已成为一种执著的文化实践。

显然,今天来讨论国学,我们不是要去故纸堆里返古,而是在历史与现实纵横轴的交汇点上去建构传统的当代价值。或许,这才是传统文化之于现代生活的本来意义。国学是崇高的,其实也是日常的。

 

【编辑:黄先兵】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7844095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