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征文 >> 正文

【中国梦·文学梦】“老背背”的公路梦(散文)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王宗伦    阅读次数:5779    发布时间:2014-04-02

一个大背篼长了两条腿,在城市的街道上移动。

这不是漫画,是我十六岁那年进城时真实的一幕。我个子矮,背着一个大背篼,从后面看,只见背篼和背篼下面的两条长腿在前进。

这是我第一次随父亲进城。我们一起进城的有七八个,都背着背篼,背篼里是鸡蛋、大红公鸡等土特产。

“你看那个老背背好小哦!”有人指着我说。“老背背!”像我们常喊的“老人家”“老先生”一样,在称呼前专门加着一个“老”字,尊称!可是,城头人恐吓小孩,说一声“老背背来了!”“你看,花秋老背背来了!”那啼哭的小孩就张着惊恐的眼睛,果真不敢哭了。这一幕让我想起小时候哭闹的情景,大人说一声“豺狗来了”,我们就吓得大气都不出。如此说来,“老背背”岂不成了城头人眼中的“豺狗”?

父亲告诉我,花秋是桐梓县南部的一个乡镇,地处偏僻,离县城远,没有公路,干什么都靠肩挑背驮,但花秋土地肥沃,人民勤劳,物产丰富,花秋人用背篼背的方式,把鸡鸭蛋、猪羊肉等土特产背到县城卖给城头人,又把盐巴、煤油等商品背回去。我第一次进城,就是这样,爬山涉水,九十多里山路,徒步整整一天。浑身臭汗,饥饿疲惫,破衣敝履,难怪城头人看不起,把什么坏事恶事丑事都往“老背背”身上描,越描越黑,自然一声“老背背来了”,三岁小孩就吓得哑声悚然。对“老背背”的恐惧,从小浸入城头人的骨髓,形成根深蒂固的歧视。花秋人却不以为然,仍然年复一年月复一月地把农村土特产背进城,把城市好消息背回去。城市和乡村,就在这些受着歧视的“老背背”脚下沟通交流。

后来我进城读书,还是免不了背东西这个苦差事。奔走在乡村连接县城的崎岖山路,我常叹息,什么时候我的家乡也修通公路,不再当“老背背”啊?

“公路梦”成了我们花秋人的共同梦想……

一九九四年,家乡通了班车。大家吃够了交通不便的苦头,政府号召义务修路,大家踊跃参加,每到农闲季节,人们还自发的维修公路。一条泥石路,在当地群众的不断维修中,家乡的班车终于顺利开通。“老背背”来回背东西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转投到农业生产上,各家各户的农业生产都有了明显好转。尝到了交通方便的“老背背”们思想转变更快,在政府的组织下,十几年时间,村村修通了公路,有的还修到村民小组。近几年,家乡兴起“四在农家”建设,原来修的公路,不够宽的加宽,弯道多的改弯,修好排水沟和边坎护栏,路面全部硬化,户与户之间的小路,也实现路面硬化。很多家庭买起了小轿车、小货车,村里的时鲜蔬菜、水果,个把小时就运到县城,成为城市人抢购的鲜货。

“老背背”成了历史,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记忆,只有老一辈的人,还会偶尔提起当年背东西进城的往事。每次回老家,看着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我常常思绪万千。我常想,城市和乡村,是检阅国人是否富强幸福的两束目光,这两束目光,盯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心灵之光;城市和乡村,是人类前进的两条长腿,更是承载祖国未来的两根铁轨,既能独自运行,又能交汇互通。

从“老背背”的公路梦中,我看到了“中国梦”的曙光!

 

【编辑:黄先兵】

已经有 1 条评论
最新评论

娄山关 : 2014-4-2 11:50:25

城市和乡村,是人类前进的两条长腿,更是承载祖国未来的两根铁轨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7876930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