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征文 >> 正文

【中国梦•文学梦】芙蓉花下话金沙(散文 外一篇)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姜皓雪    阅读次数:6773    发布时间:2014-04-27

  在“千林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的晚秋,我一人来到位于成都西面的金沙博物馆。来成都五年有余,却未从源头上认识这历史上被称作天府之国的沃土,甚是憾事。趁芙蓉花开之时了却这桩心愿,也算得上诗意盎然了。作为蓉城,无论馆内还是馆外,芙蓉花定是少不了的。大朵大朵的木芙蓉娇艳欲滴,花团锦簇。于是在芙蓉花的陪伴下,我拜会了3000年前古蜀国的风姿与韵味。

站在摸底河上,我已感觉到历史的气息在我体内回旋。遥想蚕丛、鱼凫创国是何等艰辛,居岷山,入平原又是如何的不易。虽然时间将那段类神话般的事迹已遮掩得缥缥缈缈了,开国也确实成了茫然之事。然而金沙遗迹的发现却将这段本是若隐若现的往事,又渐渐掀开了些神秘的面纱。

进入祭祀区,能清晰地感受到古蜀国祭祀场面的恢弘。大量的象牙、野猪獠牙及鹿角是金沙遗址中最早时期的祭品。在古金沙人的眼中,只有这些最难得到的与最珍贵的东西才能奉献给神明,以祈求风调雨顺,天地庇佑。沿着古河道走去,看着两旁的祭祀品,庄严与神圣跃然心间。仿佛远古的石磬之音在我耳边奏起。万物生灵在这肃穆的乐声中,不再喧哗,内心只怀揣着对神的虔诚。大祭司在滨河的“古蜀大社”上手执象牙向神灵祷告,务使洪水作祟,镇水求安。而先民手舞足蹈,以歌舞献神,期盼神能为之愉悦,因此普降惠泽。《礼记•祭统》说道: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祭祀承载着治国之道,因此古蜀地的统治者对于祭祀也丝毫不敢马虎。不管是早期大型动物牙角的祭品,还是后期精美的黄金制品或青铜雕塑,都是呈献给神祇的礼物。而这些礼物又恰恰表现出古蜀人充沛的力量与无尽的智慧。

祭祀体现了古蜀先民对天的敬畏,那么他们的墓葬却有着对先祖的追思之意。在金沙遗址的墓葬群中,发现他们的墓葬均为西北--东南朝向,头向西北或东南,以东南方向为主。而传说古蜀人的祖先来自西北面的岷山之中。他们迁徙到这曾经为海的盆地之后,通过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与聪慧睿达的头脑开拓了这方水土,生活也因此日益富足。然而他们却不敢忘记自己的根在何处。于是他们希望在肉体消亡之后,灵魂能再次走回故里——那曾经孕育祖先并使族人生生不息之地。这或许就是古蜀人对祖先的缅怀与追随吧。

早在《左传》就有:“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的说法。认祖归宗的情结,无论是中原之地,亦或是偏于一域的西南蜀国都一脉相承着。说到一脉相承,就不得不提到古蜀与神州诸方那千丝万缕的关系。除了《山海经》记叙着黄帝的儿子昌意封于若水,娶蜀山氏之女昌仆为妻,生颛顼之类神话来说明古蜀确与中原同为黄帝之后外。从交流层面上讲,于金沙出土的玉器也印证了这一事实。在金沙遗址的陈列馆里一件十节玉琮与良渚文化中的多节玉琮相类似,而玉琮又正是良渚最为突出的文化现象。同时,有领牙壁在金沙遗址发现之前,并未显露于四川一带,而多是分布在华北地区兼辽东与陕北。这不正是古蜀与中原地区交流最有力的证据吗?然而多元一体的九州文化,也有赖于古蜀人对外界的渴望。

鸟,通天地之使者,越高山之能手。在古蜀国鸟作为图腾而被供奉着。从三星堆青铜神树上的九鸟到金沙遗址的镇馆之宝太阳神鸟金箔饰,都书写着位于盆地的四川对于鸟的顶礼膜拜。古蜀人生活在四面高山的盆地内,由于交通不便,所以对于外界知之甚少。连李白都曾感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然而古蜀人并没有放弃了解山外世界的心,期盼通过鸟之双翼带回各方之消息。在金沙出土的另一类器物,则将古蜀人这一心愿表达得更为淋漓尽致。古之蜀人在制作祭神用的立人或面具时,总是夸大眼睛与耳朵的造型,以求“千里眼”与“顺风耳”。除此之外,在金沙遗址中还出土了一批眼形器,这使得眼睛崇拜与鸟崇拜在某种意义上也算得上是相互辉映了。的确,在信息资源闭塞的盆地里,古蜀人试着以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企盼交流之愿望。

从殷商时期古蜀地与华夏各域的稀疏交流到战国时五丁开山通秦塞之壮举,都记叙着川人与九州文化的来往。如今的成都已不再是古时的井底之蛙。她乘着改革的春风,驶着科技的帆船快速起航。“顺风耳”与“千里眼”也不再是昔日古蜀人的梦想,他们带着历史的梦在新时代的中国成为了现实。成都以四通八达的交通、电网连着全中国的任何地方,当然也连接着世界各地的心脏。作为中国西部的中心城市,成都已经成为世界级的IT产业基地和中国软件名城。有数据显示,目前全球20%的电脑在成都制造、50%的笔记本电脑芯片在成都测试、70%IPAD在成都生产……与此同时,“2013年《财富》全球论坛在成都成功举办,这不仅说明成都经济在腾飞、在与时俱进,更是显示出世界在关注这片生机盎然的沃土。

当我穿过博物馆摸底河,红白相间的芙蓉花似姊妹一般相互依偎,在绿叶的衬陪下更是妩媚动人。古时金沙与现代化的成都恰似两颗镶嵌在四川盆地内的明珠,遥相呼应,熠熠生辉。

 

情话长安

 

经过秦岭,从车窗望出去是一片茂密的松树,它们笔直、坚韧地屹立着,正如巍峨的秦岭一样,让人肃然起敬。在这延绵的秦岭中,时不时有鸟儿在树枝间飞来跳去,生机盎然。坐在列车里张望,想看看秦岭的春,不料却看见那孤峭的山上还有未融化的积雪。想我离开时,蜀国的桃花与樱花都快飘零殆尽了。四月,春的气息在南方已停留得差不多了。然而,秦地的春似乎有些羞涩,缓步移趋,将至未至。

到了长安,我便在姑婆家住下了。姑婆就住在离城墙不远的地方。护城河的水环绕着城,似乎经历千年还是在保护着这座城池。姑婆是我外公的姐姐,年轻时由于工作上的原因,很早就离开了四川,来到了这古老的城市。近九十岁的姑婆仍然乡音未改。我刚进屋,她便拉扯着我的手,老泪纵横。从出生到现在二十三年,这还是姑婆第二次见我,上一次见我都是十八年前的事了。她哽咽着声音对我说道:“外公身体可好,我年纪大了,恐是有生之年都不得与我那唯一的弟弟相见了。自小相依为命,老了秦岭便成了我们最大的阻碍了。”听着姑婆的絮念,我的泪水也打湿了眼眶。我赶紧安慰着老人家,说着外公一切都好。家乡到西安的动车马上就会开通了,以后坐车就不会那么累了,见面的机会有的是呢。所以您和外公都要保养好身体呀。姑婆点点头,从厨房里端出了她用一上午时间为我准备的饭菜,看着她颤抖的双手,内心充满了内疚与不舍。我连忙接过她手中的盘子,在她跟前忙活,希望能借此减少她手中的事儿。吃饭时,姑婆让我坐在她旁边,使劲儿给我夹菜。吃着带有四川味儿的陕西菜,听姑婆细数着小时候与外公一起成长的不易。姑婆说他们从小便失去了父亲,母亲有做不完的农活儿。因此她带弟弟成了不可推卸的责任。然而,年幼瘦弱的弟弟却让她伤透了脑筋。外公由于先天缺乏营养,从而身体孱弱不已,这让她不得不包揽所有的家务,并将家中稍好的食物都留给这唯一的弟弟。说道这儿,姑婆揉了揉她已不清澈的眼睛,能感觉到她泪水的气息。转过头,又接着和我说,外公每次都吃不了多少东西,所以身体老是病怏怏的,也不见得长高。每次他们上山砍柴,他都只能拿一小把枯柴。更多的时候外公由于身体太差走不了山路,老是对姑婆说,“姐,我走不动了。”这时,仅比外公年长两岁的姑婆便要将弟弟背回家。从姑婆的眼里看出了她对弟弟的疼惜,那种感情只有经历过这般苦难才会深深地留下痕迹。姑婆拍拍我的手,轻轻地舒了口气,用欣慰语气说,现在好了,你们这些孩子们都是在蜜罐里长大的,不用受这些苦难啊。姑婆的感叹,让我不得不陷入深思,在现代化的今天,我们新生的这些青年们是应该回报老一辈为我们付出的艰辛努力,正是因为他们的苦难,才将我们从苦难中解放。

亲情的凝聚的血缘纽带,让我内心久久无法平静。于是,在姑婆家吃完午饭后,我打算出去走走,将这浓浓的情消化于心灵深处。因此,我选择去看看那城郊那广阔的塬。

车在一户农家门口停下,我向主人打了招呼,在他家门口坐下。主人很是热情,从屋内给我倒了杯水,便和我闲聊了起来。听主人说,他们是前几年才从后面少陵塬上的窑洞里搬下来的。听他的口气,似乎很是怀恋住在窑洞的日子。“那里冬暖夏凉,很是舒适。就是生活上麻烦了点。我们住在这里各方面都要方便得多,包括孩子上学。”傍晚时分,吃过晚饭,我便上了他口中的少陵塬,想看看那带着历史典故与生活气息的圣地。塬,平原上的平原。对于久居盆地的我本应该很是陌生,而我并未因不识感到疏远。因为那儿有我一直向往的爱情,你若不离,我亦不弃。少陵塬上住着的恩爱鸳鸯是我对爱情的梦想。“南园遗爱,故剑情深。”刘洵即使万人之上也只独爱微时故剑。爱情有时候就是这么简单,一生只需相守一人。“一生一代一双人”,这种爱情是纯粹的,是完美无瑕的,就像一块美玉,晶莹剔透,不可拆分。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长眠在此的许皇后,我想她定不后悔她对爱人的选择。晚风吹着我的面颊,扬起我的发丝,我默默沉思:若能得知己如此,此生足矣!

然而,长安这博大而厚重的塬啊,他带给我的不仅是对爱情的思索,还有那斩不断的历史情丝。

几多朝代,几度春秋,时光虽无情的流逝,但那些永恒的旋律并不会因光阴的摧残而消失殆尽。时过千年,塬上的油菜花悠然自得的开着,灿灿地。时不时有微风吹过,花海轻摆,如流动的黄河。太阳快要落山时,我本要打算离开,可塬上茂密白杨林让我停住了脚步。那守护着这方美丽土地的树林,在夕阳的余晖下显得古朴而沧桑。沿着树林旁弯曲的小道漫无目的地走着,那穿梭在林子里的落日也不再耀眼。沐浴着霞光的塬上,也散落在我的睫毛上,鼻尖上,嘴唇上,肩头上,使我仿佛置身梦境。在树林的尽头,点缀着稀稀疏疏的村庄,古拙且意远。塬上的房舍单独而立,有院有墙,墙内只有一株树,能感觉到的是它已不再年轻。我在院外久久伫立,未闻院内有佳人欢笑,或许这家人也已迁下塬了。没多久阳光也就渐渐退出视线,晚风撩起了夜的眼,无声无息地爬上了树梢。长安的树跟盆地的树很不一样,川内的树叶多繁茂,将生命的活力展示在所有人的面前。而这里的树叶少枝密,树根虬劲有力地扎在这片土地里,就如同这塬的历史一样,貌不出众却源远流长。仰望天空,发现就连长安树梢上的月亮也同蜀国风格迥异。在蜀时,我总认为月亮在晚上是会躺在树冠上熟睡的,详和、静谧。你若能一个人安静地在月光下散步,便能嗅到野花的甘甜和青草的芬芳,时不时有蛐蛐和田蛙的吟唱,使人更是轻松惬意。而此时此刻的月亮,我不再觉得她是位温和的婆婆,而是一位历史的见证者,他冷眼旁观,无论人间富贵或改朝换代,他都记载在他的光阴里却一言不发。他冷峻,客观的站在树枝之上,看惯了古今的往来与岁月的沧海桑田。夜晚,一个人躺在床上,听雎鸠在原野上鸣唱,想着河州是否有君子在等待使他夜不能寐的淑女或是有佳人拥衾独卧思念着久别的夫婿。长安,遗留了太多的故事,太多的经典,让我不得不辗转反侧,思绪翻飞。

次日清晨,我用农家的井水洗了脸。那清冽的井水带着甜甜的味道,让我顿时清醒了许多。早晨的平原别是一番风情。太阳从塬上里升起,随着我轻快的脚步同样在白杨林里游动,如鱼儿在水中一般欢快,你刚想用手抓住它,却倏地一下从指间溜走了。我随着田间小路,留连在夹着黄土的河流旁。河水不缓不慢地流着,两岸形成了大片的淤滩。有时候一个不小心,就会在上面留下深深地足迹。河边的桃花还带着苞,由于这段时间气温比较低,大概她还不知道春已经来了。正准备回头去塬上的兴教寺看看,河对岸却传来了歌声,那声音浑厚有力,直穿云霄。那心旷神怡的歌声,洗净了心中一切的铅华,让人陶醉其中。我不得不感叹,真正的长安文化,不在喧哗的闹市,而在乡野,在那朔风回旋,夕阳残照,草木凄迷的摇曳中;在乡间路旁随声哼唱的小戏闲话中;在被语言学家称为“中原正音”的周秦方言中;在衰败的古庙颓墙中......

长安孕育着太多的感情,太多故事,与太多的美丽。沿着归途,经过了传说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故址。我来不及思考崔护所说的佳人去往何处,只叹任岁月蹉跎了历史,书写着人生,而不知事的桃花却依旧笑妍春风。

 

【编辑:黄先兵】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7874928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