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短篇 >> 正文

高坡:跳洞节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最后阵地    阅读次数:34268    发布时间:2021-04-30

 

我阿爸阿妈就是在跳洞节上认识的。阿妈老家在田园村,二十年前,那时候大家连摩托车都没有,她和同伴们走了七八里路,来到衫坪村参加跳洞节,然后认识了我阿爸,最后她人回去了,心却留了下来。

一年后,他们举办了婚礼,从此阿妈成了衫坪村新的一员。她想回娘家倒是很方便,来回不到一天时间。不过,姥爷和姥姥几年前相继去世之后,阿妈已经好久没回过娘家了。

姐姐去年就明确说过,她想好好念书,以后到大城市读书和工作,未来的丈夫也打算在城市找,她不会考虑我们本地苗寨的青年。

“你看姥姥和妈妈她们劳累一辈子,连山区都没出过,我不想过她们那样的日子。我要翻过大山,跨过大河,我要看这世界上最美的风景!”

姐姐说这话时候,慷慨激昂,两眼放光,似乎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这些话她只是私下跟我说,她不让我告诉阿爸阿妈,否则不理我。

因为生活习惯、精神信仰等等差异,我们村寨的姑娘通常是不嫁外族人的。

可见我姐姐骨子里是一个很叛逆的人,只是平时不会表现出来。

她读书相当刻苦,成绩一直保持年级第一。我相信,也希望她的愿望可以实现。

就算她以后到了天涯海角,成了什么了不得的人物,我终究还是她的弟弟,想到这一点,我就释怀了。

 

 

4

偌大的溶洞中央点着一小堆篝火。

这个溶洞足有一个足球场那么大,有三米多高,空间足够宽敞,另一端有四五个小洞穴连通,通风良好。

只有靠近洞口附近的光线比较明亮,所以在其他角落都安装了可以充电的蓄能灯。记得我小时候没蓄能灯这东西,大家都是举着火把。

有两条队伍组成内外两个圈,围绕着篝火在做环形转动。

外圈是由少年们组成的芦笙乐手队,内圈则是由少女们组成的舞蹈队。

两支队伍是面朝面的。

乐手队一边手捧芦笙演奏,一边踏着简单的舞步;舞蹈队一边手牵着手跳着传统苗舞,一边唱着山歌。

要是哪个乐手看中了某个少女,他就会搁下芦笙,对着少女唱起山歌来,如果唱得好,足以打动芳心,少女就会热情地回唱……

简而言之,就是一个大型相亲现场。

“记得拍我跳舞的视频!拍得好看一点!还有,注意一点,不要摔到我的手机!”

这是姐姐交给我的重任。

最好的拍摄位置,就是篝火附近。我挤过去,然后用手机给跳舞的姐姐拍了十分钟左右的视频。

姐姐跳得很投入,脸上一直挂着灿烂的笑容。老实说,她笑起来牙龈露太多,并不是很好看。

来的路上,她对我说过,这可能是她这辈子最后一次在跳洞节上跳舞了,因为明年她就高三了,在人生最重要的考试面前,任何节假日都要为之让步。

任务完成,我把手机还给姐姐,然后到处乱转,偶然发现了帮帮。他瘦瘦高高的,长着三角脸,在人群中很容易辨认。

他此时和我一样穿着深蓝色的传统服装,抱着芦笙,混在表演人群的最外层。

我叫住了他。

“帮帮,你也来找媳妇啊?”我打趣。

“说什么呢,我就是来玩的。”帮帮打量了我一眼,说:“叶子,你怎么空着两手来啊,你的芦笙呢?”

“放家里呢,我吹的又不好,所以就不带了。”我苦笑。

“就是吹不好才要多练啊,你在外边读书就没什么机会练了,现在回家还不练,以后更不会了。”帮帮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

我拍拍手,说:“我今天当竖摆就好,你继续当你的逗摆吧。继续吹啊,不要停!”

“竖摆”和“逗摆”是我们这里的方言,在最外圈当观众的叫“竖摆”,在内圈当表演者的叫“逗摆”。

我又说:“对了,等一下三点整,村口大钟那里见。”

“好咧!”帮帮点点头。

我之后又在人群里找到当竖摆的天元,同样约他下午三点在村口大钟处见面。

天元和帮帮都没有问我到村口大钟那里干什么,这是我们之间的默契,反正到了自然会知道。至于做什么,其实来来回回也无非那几样,我们几个干不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来。

我到摆食物酒水的桌子旁倒了两杯热茶,回到阿爸阿妈站的地方,端茶给他们。

阿妈喝了口茶,感慨地说:“哎,现在来参加跳洞节的人越来越少了。以前这个时候,洞里的人早就挤满了,来晚的人连站的地方都没有。”

“很多年轻人在外边打工没回来,还有一些都进城玩去了。”阿爸抽了一口旱烟,看着阿妈,缅怀地说:“记得咱们年轻的时候,初四的跳洞节,全村人都来了,只有腿脚不便的老人会留在家里。外村也基本是男女老少都跑来。那时候多热闹啊!”

阿妈点点头,抿嘴一笑:“是啊。”摇摇头又说,“现在不一样了,全都不一样了。”

其实,不只是老一辈人,连我都觉得现在跳洞节的气氛大不如前了。村寨里的房子越来越多,人口越来越多,节日却越来越冷清了。

表演只持续了二十分钟,人群就纷纷往洞外走。

大家鱼贯而出,移步到外边绿茵茵的平坝上。

平坝更加宽阔平坦,可以容纳几千人。而且在户外,空气和光线都更好,也没有呛人的烟雾。

过去是因为溶洞里装不下那么多人,才不得不转移到户外,现在人没满,为什么也要出去呢,其实主要是为了方便记者和游客拍摄录像。

近年来,村里每逢重大节日,都有记者和游客光顾,有时候外来人甚至比我们本地人还多。村里的民宿、商店和饭馆在这种时候往往全部爆满。

这时,天上有几个小小黑影飞来飞去,不是蝴蝶,也不是飞鸟,而是用来航拍的无人机。

小孩子大都对无人机很感兴趣,一个个仰着头张着嘴,两眼盯着无人机不放。

无人机低空掠过的时候,那个“嗡嗡”的噪声实在太吵了,能把音乐声和歌声盖过去。

我挺厌烦的。

感觉我们不是在过传统节日,而是在参加电视台的节目拍摄。

还没到三点,我就自己一个人先到村口大钟那里,坐在石椅上等人。等得有些无聊,我去附近的商店买了一个香蕉口味的冰淇淋吃起来。

三点一到,帮帮和天元两人勾肩搭背地走过来。

“叶子,我们来了!”天元说。

“接下来去哪儿啊?”帮帮问。

我振臂一挥:“咱们寻宝去!”

 

 

5

寻宝是在我三年级后才兴起的一个外出项目。

我说的是真正的寻宝,不是过家家的那种。

那年夏天,有一个电视台节目组,共二十来人,跑来我们村寨拍摄节目。我还记得那个节目叫《历史遗失的宝藏》。

为什么千里迢迢来我们这种穷乡僻壤拍节目呢,因为我们高坡苗乡曾经发生过一段真实的历史。他们是追寻着历史遗留的线索而来。

解放初期,国民党有一支部队和解放军交战,他们节节败退,逃到高坡一带躲藏起来。解放军部队追过来,和我们苗人合作,找到了国民党部队躲藏的洞穴。

双方发生交战,国民党死伤惨重,上千人的部队,最后只有几十人活下来。

听被俘虏的国民党士兵说,他们带了八箱金条进山,后来藏在一个山洞里,至于到底藏在哪个山洞,只有军官知道,他们这些士兵只是听闻而已。

后来,解放军清理战场,并没有找到那八箱黄金,可惜国民党军官都死了,线索从此中断。

这件事就不了了之了。

有历史学家知道这事,就带着电视台来我们这里进行研究和拍摄。他们采访了我们当地几个老寿星,那些老寿星确实曾听说过类似的传说,只是更加具体的内容,他们也不说不上来。

最后,电视台和专家没有找到那八箱金条,他们拍完节目就离开了。

专家曾经在“国民党死守的洞穴”附近发现周围的石头上有很多子弹孔,在周围的土壤里也挖出了不少残缺的弹壳。说明那段历史是真实发生过的。

这事在我们当地传开后,大家都很意外,谁能想到我们这种穷乡僻壤,竟然藏着这么一笔巨大的财富。

我听大人们说,八箱金条,就算是那种书包大小的箱子,搁现在也能换几千万,对我们山里人来说,那是天文数字。

寻宝热潮由此兴起。

大人们有事没事就钻山洞,经常钻到很深的位置,连那些悬崖峭壁上的山洞,也有人敢冒险上去。甚至连外村人也跑来凑热闹。

我们这些小孩无可避免地受到影响,也三五成群地组成了寻宝队,一有时间就约出来,到野外进行洞穴寻宝冒险。

或许在大人看来,我们只是在玩游戏,但在我们心里,对于这事的态度一直都是认真的。

我们获取金钱的欲望没那么强烈,只是单纯觉得寻宝的过程非常刺激有趣。

如果你平时只是到洞穴里转一圈就出来,你不会觉得那有什么意思,但是如果他认为洞穴里可能有宝藏,带着一种期待感,心情就完全不同了。

这三年来,村里村外大大小小的洞穴,我们都探索过了,结果一无所获。其他寻宝队也一样。

那八箱金条,现在应该还安静得躺在某个黑暗角落,期待着重见天日的那一天。

一想到这里,体内那股寻宝的冲动就变得无法抑制。

帮帮说:“为什么偏偏今天要去寻宝啊?跳洞节还没结束呢。”

天元说:“咱们什么准备都没有,就这样去?穿这身衣服也不方便啊。”

我说:“反正跳洞节也没什么好耍的。现在大部分人在平坝了,老虎口那边肯定没什么人,不会有人拦我们。”

帮帮怂了,说:“叶子,你想去老虎口那个鬼洞?那个洞太恐怖了,连大人都不敢随便进去,所以才叫‘鬼洞”啊!”

我问:“有什么恐怖的?”

帮帮说:“听人说,鬼洞以前住着邪祟,进去探险的人好多都没出来,就算有命出来人也疯了,谁知道那邪祟还在不在!”

天元也怕了,颤声说:“咱们还是换个地方吧。”

我从口袋里掏出装备,撺掇说:“你们看,我已经准备了两把强光手电筒,还有备用电池,可以连续用四个小时。村寨周围的洞穴,咱们基本都去过了,没去过的那些大人也去过了,唯独鬼洞,没人敢进,指不定那八箱金条就在里边呢!”

帮帮还是摇头:“就算真有金条在里边,那也不能进,人出不来有什么用。要钱不要命啊?”

天元点点头:“对呀!”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7599211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