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专题策划 >> 访谈 >> 正文

钟硕:我离诗歌更近了
信息来源:金黔在线-贵州都市报    作者:陈艺    阅读次数:7660    发布时间:2013-10-01

  9月26日,被誉为华语诗歌圈参与度最深最广的诗歌奖——北京文艺网国际华文诗歌奖揭晓,我省女诗人钟硕获“诗集奖”,钟硕是这个奖的两位获奖者之一。

  前些年就听到文学圈内提到钟硕的名字,说是写诗很棒,可惜一直没有读到她的作品。后来又听说她向佛修行。我心下想:难怪低调,原来是远离尘世。今年夏天,在一次聚会上见到钟硕,算是真正认识了:她是一个聪慧的人,且健谈,思维敏捷,对文学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钟硕的获奖作品《绮语》,其实是电子文档的诗歌集,参加比赛是因为山东诗人白垩的推荐。钟硕说:“对于这次获奖我感觉很意外。我知道这是一份值得终生纪念的荣誉。它让我觉得远离所谓的诗歌圈以后,我其实离诗歌更近了。”

  组委会授奖辞

  钟硕的诗集《绮语》,并不给人以强烈的表面印象,其所处理的题材相对传统,聚焦自然、情感、内心生活等常见主题。然而,这不等于说诗人的写作,仅仅遵循了当代抒情诗的一般套路,在看似疏散、随性的书写中,钟硕发展出一种“既入又出、逾出逾入”的能力,既能沉入世俗生活的内部,穿梭于人生错综的花叶,枝蔓,又能瞬时跳脱,不断从某种更为扩大、深远的视野中回看,多角度呈现自然与人生的超现实轮廓。这使得她的作品,虽多为短制,却也伸缩自如,气象非凡,包含了相当复杂的层次——执着又超然、细腻又狡狯、在正与邪、文与野、出与入之间,浑然造就一份通脱与练达。阅读钟硕的诗,相信读者会一次次确认:诗歌语言并非只是表达与刻写的工具,更是一种款款深情中敏锐洞察的器官。

  大赛是华语诗歌的“福音”

  文化周刊:请简单介绍下你的获奖诗集《绮语》。

  钟硕:我从没有出版过个人诗集。这个电子文档的《绮语》时间跨度较大,收录有1989年的《魂不守舍》,也有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写的《五月的大地》。估计占我诗歌创作量的一半。取名“绮语”,一是世俗意义里指“美丽又奇幻的语言”;佛学则是指“无意义的花言巧语,只能增加散乱和邪思,不能增加智慧和善根的语言”。我综合此二种意义,是希望诗歌说出来的部分应该很漂亮,能更好地为“没有说出来的那部分”服务。如果美丽的语言不能做“奥秘”的载体,它将毫无意义。所以此“绮语”包含某种更为深广的创作期待。

  文化周刊:这次进京领奖,和各地杰出的诗人相聚,有何感慨?

  钟硕:这次赛事被喻为30年来华语诗人参与度最深最广的一次。领奖对于我来说算是长见识和进一次“孝道”吧。本来我这次只是陪父母青岛和北京长线旅游,他们得知我获奖后感到很开心,并执意要陪我领奖,由此长达半个多月的旅行变得更有乐趣了。我是个很平庸的人,一直没有什么可报答年迈的父母,见他们很高兴的样子,我走下领奖台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鲜花、证书和水晶奖杯递给他们。

  非常感谢山东诗人白垩,没有他的推荐,这一切都将和我没有任何关系。远离诗歌圈的我更不会如此直接地进入像杨炼、西川、唐小渡、秦晓宇、翟永明、杨小滨和姜涛等7位方家组成的评委视野。感恩他们仅以文本出发,以很纯正的动机在为诗歌做事。这次有许多草根诗人浮出水面就是最好的见证。许多诗人都说面对时下许多小圈子和暗箱操作的诗歌奖,这个大奖的设立堪称华语诗歌的“福音”。

  这次大赛,有很多名家和实力诗人参与,像臧棣、于坚和马永波等也报名参赛,他们的出现,更多是为了推动华语诗歌的良性发展。除此许多实力诗人的参与,则是想通过7位高规格的评委的评审来印证自己的创作。我近期集中读到了很多优秀的参赛作品。我只能说我能获奖更多是出于运气好。作为这个大奖首部诗集奖的获得者,我除了能拿到10000元奖金,还能获得公费出版个人诗集。这令我非常开心。同时也很惭愧,和7位评委以及许多为诗歌付出辛劳的人们相比,我为诗歌做得太少了。希望有机会报答他们。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杨炼、秦晓宇二位老师的豁达和才情,以及对我个人的鼓励和认可,都将为我日后的坚持产生非常良性的影响。

  只要通达,一定有读者

  文化周刊:你最初开始写诗是什么时候?触动你创作的缘由或者动机是什么?

  钟硕:大概在高中,十五、六岁的样子,不时去书店闲逛,无意中翻阅到梅绍静和顾城的诗,当时对他们一无所知,只是感觉读着很舒服,觉得这样的文字自己也应该写得出来。

  文化周刊:诗歌是小众的,这说法你认同吗?你写诗是从自己的内心出发还是考虑到读者?

  钟硕:诗歌乃至整个文学的客观处境的确是小众的。但这不等于刻意为之。我觉得人类是有共性的,一滴水的秘密就是所有水的秘密。只要通达,一定有读者。因此无论书写个体还是个体之外的,肯定是从创作主体的内心出发。读者只是世界的一种组成。创作过程的本身不必刻意考虑读者。

  文化周刊:除了写诗,你也写散文吧?写小说吗?相比其他文体?是不是更钟爱诗歌?

  钟硕:我什么都写。谈不上更钟爱诗歌。文学就是探究、发现和命名,世界的内在属性或所谓的“奥秘”,可以理解是“未知和表象后的另外的存在”,文学就是不断触及天地万物的真相与法则的“本来”,诗歌只是方式之一。若无生存的压力,时间足够宽余,我或许更想多写点小说。

  贵州80后诗人整体实力不错

  文化周刊:不知你对贵州诗坛诗人有否关注?评价如何?

  钟硕:对贵州诗歌和诗人我一直都很关注。出于种种原因,我只是极少与圈内人打交道。我觉得贵州80后的整体实力都不错。像这次大赛80后的罗霄山、钱磊、木郎、陶杰都获得了优秀奖。在外省的“刀”也获得优秀奖,卢苇岸和90后的蒋在则都进入了初评。我逢人就提到贵州的这些“成就”,并乐意推崇他们。有很多外省诗人都说,这个大奖的诗歌奖和诗集奖名额都那么少,哪怕是获得优秀奖和进入初评,甚至落选都不意味比获奖诗人写得更差。因此许多人把初选公告和优秀奖公告转载到自己博客上,视之为难得的荣誉。文无第一,见仁见智,这多少与7位评委的诗学理念和审美倾向有些关系。这个大奖一年一次,希望有更多的贵州诗人参与,一是可以和7位评委老师以及众多优秀诗人在线互动,加强学习和交流。二来可以通过比赛来印证和检阅自己的创作。记得何锐老师说过,就全国影响力来看,贵州诗歌比小说强。祝福贵州诗人。

  文化周刊:在你看来,新诗的未来和希望在什么地方?

  钟硕:思考大于诗歌。在这样一个信奉物质主义的时代,只要愿意,会敲回车键就能写出诗行。诗意地生活,或自娱自乐一把当然也很好。但作为对纯文学概念下的诗歌我将有另外的期许。我觉得眼下的诗写更倾向于散文式的分行,或光滑的唯美和自恋、造境,这多见于女性创作;或新闻学的特征过于明显,这多见于愤青的诗写趣味。能自觉地触及生命,生存内部空间的不多。总的来说诗人应该不时与自己的浮躁和临时感觉、情绪的泡沫较劲。自觉剔除诗歌读写活动中的“非诗因素”,这样更利于诗歌的进步。这次和评委之一的杨炼老师交流,他曾提到“不破不立”的所指,一个诗人应该“立”在先,立好了,自然就破掉了刷新了。如果只有“破”,就是泡沫和碎片,很快就会被取消和覆盖。眼下,大家都仅停留于寻求豁口,以宣泄和新闻层面的表达为主,破很多,立很少,究其根本就是深层次的思考太少。写1万首和写1首毫无区别。若能自觉地克服这个,华语诗歌将能更上一层楼。

  文化周刊:在文学创作方面,有没有对你有影响的作家和诗人?

  钟硕:我曾经喜欢过海明威、卡尔维诺和苏童。诗歌方面西方的东西我读得很少。当今的华语诗人则较为偏爱陈先发和臧棣。应该说有喜欢就有影响吧。我的才华和学养都很有限,加之也不够勤奋,我的定位是绝不做第一。力争做唯一。

  文化周刊:你的阅读趣味是什么?有特别喜欢的作家作品吗?

  钟硕:我的阅读趣味较杂,总的来说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极为有限。相对佛学论著的涉及较多,这个习惯延续近20年了。我曾特别喜欢苏童的《灼热的天空》。这部作品让我学会了该怎样去打量生命和存在。

  钟硕,女,创作过小说、散文、诗歌和评论等。有作品在省内外发表。曾被多家刊物推出,并多次获奖。部分作品被一些重要选本录入。曾被评为“中国十大影响力女诗人”。现居贵阳。

 

  【编辑:黄先兵】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7416044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