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专题策划 >> 访谈 >> 正文

促进中华历史文化精神的有效传承
信息来源:中国作家网    作者:黄尚恩    阅读次数:9718    发布时间:2014-01-28

——访《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丛书编委会主任何建明

 

由中国作家协会主持的《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丛书工程从2012年年初正式启动至今,一直被全国广大作家和文史界人士热切关注。这项共有120余位传主、100多名作家参与创作的国家级文化工程,经过近两年来的努力,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首批10部作品去年年底正式与读者见面。这10部作品的反响如何,对未写完的作品有何可借鉴之处?编委会如何对每一部作品的质量进行把关?丛书工程的进展情况如何?记者近日就这些问题采访了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丛书编委会主任何建明。

记  者:丛书首批10部作品推出之后,得到了怎样的反馈?

何建明:丛书首批作品刚刚进入图书市场,反响十分热烈,成为今年北京图书订货会的一大亮点。这套丛书,作家们花了这么大的心血来写,国家用了这么大的力度来扶持,我们一定要把它做成精品。既然是精品,我们就要宣传好、推荐好,让它有很好的市场效应。按照我的设想,这应该是一套既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的丛书。我们既要对得起读者,也要对得起作者,争取让作者能够获得更多的稿酬。所以,对于这么大一套丛书,我们要求出版社认真做好宣传。随着更多的作品出版,我们的宣传力度还会加大。

对于图书的质量,读者在阅读之后给予的评价比较高。大家最认可的是这套书的作者阵容。我们在选择丛书作者时严格把关,要求作者对传主所属领域相对熟悉,而且要有创作实绩、有思想力、有责任心。其次,作品不戏说、不图解,体现了作家们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现在的传记作品非常多,但是很多都缺乏权威性。对于这套丛书,我们要求作品“文须出彩、史求真实”,这些要求在首批作品中有着很好的体现。

记  者:有专家称丛书中的一些作品是“泣血之作”,怎么理解?

何建明:作家们对这项原创工程十分投入,许多人放弃了手头的其他创作任务,全身心地投入到这套丛书的编写工作中来。丛书的每一位作者,在创作过程中都会仔细地阅读材料,有很多人还亲自到传主生活过的地方进行调研。通过仔细比对各种信息,解决一些存在争议的问题,在史实上有新发现。比如王充闾先生已年近八旬,仍前后3次花费20多天时间,往返于鲁南、豫东、皖北之间,重点踏访了与庄子有关的5个县区。在察其川泽丘阜、遍览府州县志的同时,还与当地的一些学者进行座谈,掌握了许多新的线索。还有很多作者,在保证史实准确的基础上,在文学性上也精益求精,塑造出了一个个立体的文学形象。

另外,一些作家是用生命来完成这部作品的。比如周汝昌先生,书还未修订完成,人已经离我们而去。诗人韩作荣接受李白的传记后,倾心投入,当他呕心沥血完成李白传记的全书创作之后,向我们交稿的第二天就住进了医院,却再也没有出来,永远地离开了他热爱的文学事业和这个世界。他们最后的作品就是这套丛书中的一本。

记  者:作为一套丛书,对每一本书的风格有没有统一的要求?

何建明:我们给这套丛书定位为原创的纪实体文学作品,而不是评传、不是考据、不是文学史式写法。其创作的总体要求是:必须是在尊重史实基础上进行文学艺术创作,力求生动传神,追求本质的真实,具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性和可读性;反对戏说、虚构和颠覆,严禁抄袭照搬;对传主要有客观的价值判断,作家要有对人物精神概括和提升的独到心得,新创作传记的水平应当高于已有的同一人物的传记作品;每部作品的篇幅掌握在25万字至40万字。另外,还特别强调作家在材料挖掘上要有新的发现。这是对每一本书提出的统一要求。但是在写作的风格上,我们不给作者任何限制,应该怎样写不应该怎样写,完全由作者来定。

当然,我们倡导每一位作家充分发挥自己的写作长处,同时也提出必要的规范。比如徐刚以前就写过梁启超的传记,但那是一种诗人式的写法,很敞开。专家组认可这种诗意性,但也提出要理清楚线索,细节要更加扎实。徐刚在丛书创作会上谈到,他在创作《梁启超传》时替梁启超写了一副对子,后来越来越觉得这不合适,再版时赶紧把这一处删了,一下子如释重负。何香久写纪晓岚,洋洋洒洒写了60多万字,专家组要求他删减了20万字,不能漫无边际,只要把纪晓岚最主要的文化精神表达出来就可以。郭启宏原来是写剧本的,他写李煜写得非常精彩,读起来非常有趣味,我们就原封不动。可以说,首批10部作品在风格上是多样化的,它由作者根据自己的写作风格和传主的性情共同来决定。

记  者:丛书编委会如何对每一部作品的质量进行把关?

何建明:从编审这个角度看,我从事编辑出版行业已有20多年,主持的图书出版工程达百部以上,但没有哪一套丛书可以同《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相比。因为我们在实施这一工程一开始,就狠抓了各个环节、每道程序。比如在作者确定之后,每个人的写作大纲通过后,为了确保整套丛书在创作风格和基调上有统一的标准、各自的写作风格与创新挖掘等,我们先后有针对性地召开了3次专题创作会。其中,有一次创作会我印象非常深刻,从早上到晚上一共开了10多个小时,大家畅所欲言,是一次真正的学术会议。会议中,每位作家在现场要讲出自己为什么这样写而不是那样写的原因,然后专家们在现场“集体诊断”。稿件出来后,又有文史专家和文学专家共同对书稿进行审核,每部书稿至少有三四位专家看初稿,再提出修改意见。

可以说,我们的工作是非常细致和严谨的。此次参与创作的作家中,多数是知名作家,但对他们依然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几乎没有一份书稿是一次通过的,有的甚至改了三四次。以前编别的书,我们很少这样做,因为都是成熟的作家,我们不好意思这么要求。但是这次我们做得极端认真。一些作者,平时见面我们都得叫他们老师和前辈,但是在审稿时,我们也不客气地指出稿件在史实和文字表达上所存在的问题。作者们也非常虚心地听取专家组的意见,最后作品出来都写得非常好。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专家组的成员们,他们认真看稿子、提意见,一点也不含糊。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当代文化人的优秀品质。

记  者:所有传主都有作者认领了吗?工程目前的进展如何?

何建明:作家们对这项工程给予了充分的支持,纷纷来认领自己所愿意书写的传主。整套丛书120余位传主,已经基本都有作者认领了。目前有几位传主,原先的作者领了任务之后,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完成,我们还得继续寻找别的作者来写。在这项工程中,一些地方作协给予的帮助特别大。比如山西省作协对此非常重视,一共有10多个作家参与到这项工程中来。还有江西省作协,一些与江西有关的文化名人,他们主动提出由他们来完成。对此,我们编委会成员都非常感激。

从工程的进展来看,去年推出首批10部作品,第一个阶段的任务基本完成。第一阶段的标杆已经立起来了,我们后面的作品要达到同样的质量。今年还要推出二三十部,现在稿子基本上都有了,正在编审之中,有些作品还需要进行修改。在第二阶段,针对准备完成的作品,我们还要像之前那样,专门召开创作会,指出书稿存在的问题,让作者进行及时的修改。通过这样按批次地推出,我们要在3到5年的时间里,把这套丛书完整推出来。

记  者:请谈谈这套丛书出版的现实意义。

何建明: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年底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中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我们现在动员一批优秀作家,专门来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文化人士树碑立传、将他们的文化贡献和民族精神以文学的形式真实地反映出来,其意义就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那样,就是要将中华民族那些优秀的文化基因与今天的大众审美相适应,从而促进中华历史文化精神的有效传承。

现在,中国开始了实现中国梦的新航程。在这个时候推出这套丛书,也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这百位文化名人就是杰出代表。他们的灿烂人生就是中华文明历史的缩影,他们的思想智慧、精神气脉深深融入我们民族的血液中,成为代代相袭的中华魂魄,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必定成为我们再出发的精神动力。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一代代的文化人,他们都一直在筑梦,并不断地圆梦。虽然历史背景不一样,但他们作为文化人对于民族崛起的那份担当是一以贯之的。因此,这项丛书工程,不仅仅是这些作者的事情,而是文学界都应该关注的事业。我们当代作家为五千年文明史中曾经作出巨大文化贡献者写传,一方面是为了记录历史,另一方面是对现代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让年轻一代的读者更加了解中华民族灿烂的传统文化,从而汲取精神上的力量。

总之,无论是传主本身的巍巍壮观,还是参与创作的作家阵容之罕见——仅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等获得者就有几十位,都使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丛书将会是一项意义深远的文化建设工程。

 

【编辑:黄先兵】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7347866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