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柏杨坪的抗争(外一篇)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陈金虎    阅读次数:19530    发布时间:2023-10-19

 

石碑高近3米,宽约0.9米,仍然完好无损。它刻在一块体积约50余方的天然丹霞巨石上,这块长方体巨石正好位于古道边,因形似豆腐,群众称为“灰霉儿石”(川南黔北称豆腐为灰霉儿)。石碑上只刻了“皇清勅授征仕郎岁进士郑公奇珍神道”16个大字,每个字高约18厘米,字体端庄沉稳。

该巨石的另一面刻有一块高约1.2米,宽约0.8米的“募修豆腐石前后道路碑记”,记载了捐资修路者的名字,以及刻碑时间“大清同治六年”。小碑还有对联一副:“不骞不崩坚如磐石,无偏无陂坦若康庄”,横额“平易道路”。碑文由郑奇珍之子郑文田撰写。

据三佛村支书黄顺伦介绍,他爷爷曾居住在大碑石旁边,并且在碑石顶部晾晒粮食。如今,碑石已经被浓密的竹林掩盖,连阳光都透不进来,旁边的石板古道也已荒废。

这条被称为“神道”的石板古道曾是丙安通往元厚镇、两河口镇泥河、马鹿,乃至四川古蔺县的主要通道。石碑距丙安古镇约6公里,距元厚镇、泥河、马鹿约20余公里。

显然,该石碑是为纪念修缮石板路的重要捐资人郑奇珍而刻。

郑奇珍家境殷实,亦通文墨,在1838年获得“征仕郎”即“岁贡生”虚职。成书于1841年的《仁怀直隶厅志》,在选举志岁贡部分对此有记载。在远离京城的丙安,哪怕是一个“征仕郎”虚职,也足以在当地引起不小轰动。凭借这点,从复兴场搬迁到丙安猪下扒的郑奇珍收获了乡民的仰慕。况且郑奇珍还是一个乐善好施的暖男,为这条路捐了拾千文钱,并教化乡里,止讼息争,于是乡民唯恐不能表达尊崇和感激之情,在碑刻上不惜使用“神道”两字。

这条石板路隐没在山林荒草中。历史抛弃了它,唯有石碑原地坚守,向大山讲述着石板路曾经的车水马龙,守护着丙安昔日的辉煌。

类似这样的功德石碑和摩崖石刻,在丙安还有60余处,现存大多数是清朝和民国时期所刻。比如刻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的“永垂不朽”碑,是为纪念瓦店子至梯子岩修路工程;清光绪十三年(1887)所刻的“德傲泛舟”,是为颂扬仁怀直隶厅同知刘星阁善行;刻于民国十一年(1922)的“畏威怀德”,乃纪念黔陆军第三混成旅旅长易筱南;刻于民国十一年的“出民水火”,是纪念定黔军右路前敌指挥官袁光辉,以及黔陆军第三混成旅步十一团团长程万里;民国五年(1916)的“福荫黔黎”和“威德服人”,分别纪念赤水县县长吕筱仙、赤水县警备队队长舒俊卿。

这些摩崖石刻,表明丙安曾经收获过不少来自上层人物的关注和惠泽,包括军队、警察、政府。

关于丙安,史册中少有记载,碑刻便成为丙安历史的坚强实证和石头方志。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7896713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