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石顶山风云录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贵州赤水 伍恩群    阅读次数:16103    发布时间:2024-04-16

 

很多人对四渡赤水战役耳熟能详,但对红军四渡赤水期间,川黔交界处发生过的一场特殊的农民起义——石顶山起义却知之甚少。石顶山起义是长征途中唯一一次以策应红军为目的的武装起义,主要为了牵制敌人,减轻中央红军三渡赤水被追击的压力而发起的起义。

这场起义的指挥部,便是我刚走进的桂林园这幢三合院了。

石顶山桂林园的指挥部旧址,是打开石顶山红色历史的钥匙,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由此开启。

一进院里,浓烈的历史气氛扑面而来,刚在九支镇礼堂听过宋主席讲的《石顶山起义与中央红军长征》党史讲座内容像片段一样依次闪现在了眼前。

解放前,石顶山交通不便,人民苦难深重,同时又是反动统治相对薄弱的地方。为了响应红军北上抗日途经川南黔北,在中共党组织领导下,川南地下党于是发动了石顶山起义。这次起义的主要领导人有杨其生(化名何以弱。云南盐津人)、李亚群(化名李清泉)以及赵欲樵(又名余德彰)等人。

据《合江县志》载,石顶山起义于1935310日夜发动,有起义农民约200人。11日黎明,一部分袭击赤水大同区公所,其余各部同时在五通、石顶山、牛尾岗、牛王坳等处起义,各部均取得成功。

后来杨其生他们便以桂园林为指挥部,领导着游击队转战川南黔北。他们同仇敌忾、浴血奋战、誓死如归穿行于以石顶山为中心点的高山低谷、丛林竹海之间,歼散兵、杀密探,毁渡口、捣船只,使国民党军无法接近长江、赤水河岸,更别想过江、过河。

石顶山连通川黔二省,林深山险,游击队神出鬼没,打土豪、杀恶霸,开仓扶贫,威名大增,深得民众之心,让敌军甚是忌惮。

为了将其扼杀于摇篮之中,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川黔两省军阀纷纷调集部队与地方团防武装向石顶山聚集,从四川打鼓场、五通场和赤水大洞场三个方向对石顶山实施围剿。

面对强敌压境之势,川滇黔边区工农红军游击队召开反围剿会议,决定采取隐蔽措施保存自己,利用深山老林与敌周旋,伺机消灭敌人的方针,同时,安排非武装人员一律转入地下,便于部队灵活行动。但在转战中,伤员较多,因无人员粮弹增援,到了月底,游击队仅存50余人。

4月上旬,游击队在牛王坳被川军和泸州肖镇南清乡大队包围,游击队与十倍之数的敌军激战两小时。

这次战役中,游击队司令员杨其生不幸中弹,壮烈牺牲,血染川黔。政委李亚群、政治部主任赵欲樵等不足十人突出重围,分散潜伏,伺机再起。

在反动派残酷镇压下,石顶山起义虽败,但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此次起义不仅给国民党反动派沉重的打击,迫使反动派抽调数千兵力围剿游击队,从而减轻了红军的压力,支援了红军长征北上抗日,有效策应了红军四渡赤水战略行动,同时,还在川、滇、黔边区埋下了革命火种,带动和影响了川南地区的革命斗争,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力。

站在三合院里,阳光炽热,从屋顶的光投射在院里明暗分明。望着老屋尚存的一些木雕梁柱窗格,手抚着露台大圆木柱,仿佛能看到杨其生等领头人关在某间屋子里,围着地图密谋着牵制敌军的策略情景,也能看到他们站在碉楼上指点和布防战事的情景……

如今,指挥部旧址依在,碉楼上的枪眼仍在,春色无痕,英雄有魂,参加起义的大部分英雄在起义中血染川黔与石顶山同存,成了石顶山的英魂。

壮士未埋荒草骨,书生犹剩少年头。李亚群用这两句诗来悼念游击队长杨其生、政治部宣传干事黄崇璇、游击队总务向玉章等革命先烈,表达他对牺牲战友的深切怀念。

这二句诗也是李亚群感念突围中有的游击队员们牺牲后廹于当时严峻的形势被置之荒野,来不及掩埋,愧对烈士的内疚之心。突围后的他带伤东躲西藏,随时性命堪忧,根本无法顾及其他。

突围后的李亚群安全到达重庆后,写了首《过渝题壁》诗:

大江一夜雨,洪涛袭岸平。

山城疑荡谦,帆影似空行。

浩浩乘风意,悠悠远路情。

反诗题壁去,海上听潮音!

这首诗表达了参加石顶山起义的共产党人,在暂时失败面前,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坚信革命洪涛将再度高涨,冲击摇摇欲坠的反动统治。

石顶山起义失败后,与起义有关的人大都遭到了灭顶之灾,只要有线索的都被国民党和清乡队用各种方式杀害。

老红军、合江人贾若愚将军曾写诗缅怀石顶山起义:平地起波澜,步履维艰。英雄业绩有新篇,石顶晴岚红旗动,血染川黔。

血染川黔啊!据闻当时的突围现场,流出的鲜血,把周围的草木山林都染红了。突围出来的李亚群,赵欲樵等人满身是伤,他们分散后各自养伤,后远走他乡,重新投身进了新的革命战斗中。

正是先辈们不屈的信仰和顽强的革命精神,对正义的誓死追随,才有了如今石顶山人的安居乐业,有了现在的幸福生活。

任何时代,都需要信仰和精神。石顶山武装起义为后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长征精神,至今,山上年老的人,对当时游击队的传奇故事,记忆深刻。耳濡目染的革命火种,红色文化的传承精神,早已深深的刻进石顶山人的生活里,鞭策着他们,为建设更好的生活在新时代里奋进不止,短短数十年,石顶山便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7840632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