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喜迎红军参与者刘伯庄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贵州遵义 陈守刚    阅读次数:53093    发布时间:2025-02-26

1935年的元旦刚过,家住遵义城南忠庄铺堰坎的张鑫华老人如往常一样,提着一筐蔬菜来到龙井沟巷口陈燮斋茶馆前卖,他把菜放下后,跟茶馆的伙计说了一声,便急匆匆到凤朝门找好友张二公,他想跟张二公讲一讲红军要来的事。张二公见是老友张鑫华,便给张鑫华说,正好我与桃园山古寺巷的刘伯庄先生有约,我们一起去找他,他是有知识的人,见多识广,听听他的意见吧!此时,刘伯庄正在家中与赵乃康先生交谈着外面的所见所闻,商讨有关红军的事情。两位都是遵义很有声望的知识分子,对国民党的宣传持有不同的看法,刘伯庄还特别说:他一直认为红军信奉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而且以民族大业为重,主张全民积极抗日,一定与国民党宣传的不一样。何况红军在江西、福建、湖南等省建立了根据地,陕甘宁、湘西、黔东、川西也有红军的队伍,朱毛有那么大的影响力,肯定是受群众欢迎的队伍,一定是有识有志之军。因此,主张联合城里的同仁,把红军迎进遵义城。

刘伯庄,字书阁,生于1880年,出生在遵义城南忠庄铺后槽乡,后居住桃源侧背古式巷内。家境极为贫寒,自幼养成勤奋好学之信念,因学习成绩优秀,被朝廷保送至成都师范学校学习。毕业后遇知府袁玉锡施新政,故向其建议创办百艺厂,受袁重用,聘其为遵义贫民百艺厂协理。宣统三年,袁玉锡调离,刘伯庄自主经营百艺厂,先后办起了木工、陶瓷、竹工、制纸、制革、缫丝、制绳等工业,工人达到300人,几年中为遵义的手工业培养了不少人才,生产的产品远销贵阳、重庆,影响较大,所产陶器有小泥金瓷之称,百艺厂成为黔北主要企业,奠定了遵义轻手工业的基础。1916年遵义发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百艺厂被冲毁,无法恢复生产。

1915年创办育成学校,是遵义最早的两所私立小学之一。为1931年,刘伯庄在桃园山上江公祠内筹创城成小学奠定了基础;1942年又以刘将军祠为基础升为中学(遵义一中的前身)。他办学严谨,当时有卢开熹、冯明远、吴开治、徐芳长等多系老三中高材生及久有经历于教育事业者。重师资、重校风教风、重社会实践,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爱憎分明,自觉勤奋的品德和艰苦朴素的精神。他把赵乃康先生书写的一幅对联,悬挂于学校礼堂,作为学生行为的准则:

正其衣冠,尊其瞻视;

行为士表,学为儒宗。

他按此而提出的统一服装头式,遵守校规校纪、注意言谈礼仪等等一系列对学生言行举止的要求,对建立良好的校风,对规范学生的行为,对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与习惯,其作用是十分明显的,曾就读于城成小学的陈福桐先生在年近古稀的回忆中就说:“今天看起来,这样的训导未免迂拘,多少带一些封建教育的形式,但一回忆当时的桃源山上书声琅琅,琴声悠扬,活泼游戏,健勇打斗的情景,也是令人终身难忘的少儿乐趣。”教学上,他非常注重教师的教学质量,对教师不认真备课的,及时批评,对讲授不认真的,也会个别谈话诫勉;老师若不批改作业,就会及时不顾情面当众质问;对学生生活食堂细查入微,要求一定要让师生吃饱吃好,保证身体健康。除课堂教学外,还重视纪律礼貌、卫生教育、品行考核等。课程设置除教育部规定的国文、英语、数学外,也重视历史、地理、自然 、图画、音乐、体育,还加有商业知识,工业、农业基础等,他不主张把学生关在学校内,“一心只读圣贤书”,要学生走到社会这个大课堂体验生活,增长知识,可谓具有远见卓识。尤其还开设了时事讲堂,聘请外籍老师讲“三民主义”、“五四”运动、“抗日形势”等,彰显爱国之心。他爱生如子,为学校呕心沥血,办学效果显著,很受家长拥戴,成为远近闻名的教育家。贵州著名的文史学者文化老人陈福桐等均是城成小学的学生。“九一八”事件发生后,城成学校连夜组织高年级学生提灯上街宣传抗日,开展抵制日货活动,为全民抗日助威。

1929年,与牟贯三、王筑山等地方人士一起,倡议兴建了纪念有功于遵义的清末知府袁玉锡的袁公祠。

1933年为举办职业班一事与当局发生矛盾,遂辞职,另任湘山寺主办的孤儿院(亦称“贫儿学堂”)院长,关怀照顾、精心教育几十个孤儿学文化、学手艺,与孤儿们同吃同住,体现了高尚的道德情操。刘伯庄体恤孤儿,奉献爱心的风范,一直受到家乡人民的尊重和爱戴,其精神沾溉、影响着遵义这块文风朴实的土地。

赵乃康给刘伯庄说:书阁老弟,你没见这几天城里城外风声很紧,县衙门口戒备森严,驻军调动频繁,柏公馆、易公馆人进人出,都在搬运东西,侯之担的“双枪兵”到处抓人抢劫,侯汉佑派人到处张贴宣传“赤匪”的布告,城里的许多人都在往乡间躲避,恐怕这仗是非打不可罗!刘伯庄点头说:先生说的极对,我三弟开的绸布庄被侯家军抢了,我已经在门面写了“溃军抢劫,暂停营业”的牌子。王家烈、侯之担的宣传只能说明,他们是怕共产党的,我们一无田地,二没做亏心事,经商也是公平交易,良心经营,我已经给家里人说了,不要跑,不要躲,红军是由穷人组成的队伍,我们应该欢迎才对。

两人谈兴正浓时,刘伯庄见凤朝门张二公领了一个银须老人来家中,便起身招呼。张二公即把张鑫华老人的想法作了陈述,刘伯庄说:看来你们二老比我们更高明,更值得学习。于是就把他与赵乃康先生的想法讲了一遍,张鑫华老人听了甚为高兴:“我一直在想,我这么大的年纪了,做不了什么事罗,一个人的力量也有限,要是有你们来撑头,那就太好了。”张鑫华老人此时已近耄耋之年,但身材魁伟,一把银须洒满前胸,精神矍铄,颇有点老神仙的味道。他因性格直爽,好打抱不平,又能说会道,时常为邻里乡亲调解一些纠纷难事,得到城周围农民的赏识和依赖,成为远近都很敬佩的一个老人。他见赵乃康和刘伯庄已经有了很多想法,就说:城里的人由你们组织嘛,我把乡下的穷人吆喝起来一起迎接红军。赵乃康则道:听说共产党在遵义有地下组织,他们一定会起来组织迎接红军的,如果我们能与这些人合作,力量就更大了。刘伯庄虽赞成,但觉得还是自觉行动较好,他自告奋勇担当组织商界的人士,请赵乃康组织文化教育界的人士,乡下的和街坊的人就交给张鑫华老人和张二公去落实。并强调:多买些火炮,多组织几套锣鼓,多写些标语,或做成三角红旗更好。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80453143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