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2015年度作家奖】带一本书去水乡(外一篇)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    阅读次数:6845    发布时间:2015-11-17


作者:林肖

林肖,福建福清人,1973年9月出生,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福清市作家协会顾问。历任福清市文联专职副主席、福清市委文明办副主任。散文作品发表于《红豆》《海燕》《福建日报》《福建文学》《福建乡土》等报刊,著有散文集《秋灯拾影录》,曾获福建作家协会、福建文学社主办的“五店市海内外散文奖”。


去水乡的目的当然是风景,不是书,但临走前我还是从书架上抽下周作人的《鲁迅的故家》,郑重地塞进包里,拉上了拉链。

携带书籍出行,对我来说不是第一次,有时为了消磨时间,有时为了温熟某种文学记忆。我相信每个地方都有它最初的魂魄,只是在时间悄无声息垒起的壁障前,淹没了也就无闻,气弱了就如游丝,但有幸运者,也只是探出满是风霜的脸苦涩地笑着……像这个江南小城,在与历史、文学数以千年计的牵扯不休里,就这么嘴角挂着一丝苦笑走到了现在——有文化的生命常常如此,只需浅得恰到好处,便胜过浮艳的古意。

我有时惧怕“想象”,它的反生命克生命的荒谬每每使我止步于失望,但我仍禁不住要想象,让水乡的前前后后里里外外在想象中一一成全了自己:随便往哪个桥头上一坐,看斜雨落在两岸青黑色屋顶上,淡淡的水腥气漫了上来,远处的柳色轻得像一团烟。这时打开《鲁迅的故家》,便有乌篷船、石板路、石桥、茶馆、酒肆……像一道道缓缓扩散的涟漪,托起了淡淡的思虑和流转千年的滋润文气。江南的情怀总是这样,似在纸上扫过一笔淡墨,素雅、轻灵、氤氲,但只是烂熟于心的味道,如果没有文字的烘托滋养,黛瓦粉墙、古桥石驳也势必陷于浮泛。好在这个江南小城从来不缺文气,它与金粉楼台无涉,向来才子佳人的喁喁私语,不免无病呻吟之讥,与之一比,比出了令人频频回首的须眉气概;就连咿咿呀呀的社戏也质朴得多——摇着乌篷船去听戏,两岸豆麦和河底水草的清香不知飘进了几代人的梦。我赞赏这样有骨的江南,同是弥漫六朝的烟水、承载实际需求的人生,却不会软媚得让人直不起腰,愧对了自己所属的世纪。粉饰的太平,自有凌厉的鞭挞;深讳的歹毒,更有义士的悲吁,即便“人面桃花相映红”,也是汗漫历史中人与自然的同褒贬共荣辱。这似乎已是过去的象征,如今一经推想,皆以为是霭霭晏晏的事,于是只道江南处处风景好,眉开眼笑地啜饮几经历史蒸馏的酒,就此把小城的风骨当成了满街飘浮的臭豆腐和霉干菜的气味。

小城的建设者确实也用心挽留水乡固有的格调:垂柳、樱花、孔桥、斜斜的屋顶……错错落落,款款依依,匠心不可谓不独具,但只有在老街巷,不分深浅地走,才能感受到人与水前定的冥契。河道匀净无痕,两岸多是上百年的老屋,以排列的形象参参差差簇拥着,透过挂满薜荔的古桥,远处是飘渺迷濛的江南的天……莺声和花瓣是诗意的矜持,现在却只有乌篷船静静地泊在乌桕树下,浓墨一般,从局部呼应着整体色调,让柔波也接受这凝定的倒影。繁华的江南从不担心寡色少彩,却只用最廉价的煤粉和着黏腻的桐油,把船体刷得乌黑亮泽,水乡人家的审美性情就是以朴素粉碎华丽和空洞,在坦然实在中承载日复日年复年的生计需求——缆绳一抖,轻轻荡开,随着粉墙的缓缓移动,渐行渐远,水声橹声犬吠鸡鸣,也就应对了春花秋月夏雨冬雪。

老屋里似乎没有人,但确实住满了人。临河的窗子晾着各式衣裳,主妇在河岸边洗洗刷刷,石板路上踱过几个老者,深巷逼仄而破敝,三轮车慢悠悠地踩过,小店里热气蒸腾,伙计忙着招揽生意。人们轻轻走动、做事,没有喧哗不安,白昼和黑夜一样安静,仿佛一片平静的海滩,潮来无声,潮去无息。如果还钩沉于过去的怀想,芳草萋萋、绿树浓荫、白鹭蹁跹,这些六朝诗文里惯用的笔调,便会阻碍无数过逝而寒却的细节的掇拾,像是目睹两种容貌,前种终于褪净,而后种愈见其老,纯然是疲惫的容貌。这种容貌不需诗文的矫揉造作,又非圆明园夕照般的供人凭吊不忍卒睹,其含义原本清晰,足以凝定于时间的罗盘针上。幸亏草木不语,石桥无知,否则在跨过一段命题模糊的距离后,听凭风中送来泛溢的南腔北调,难免不大声嘲讽迷失其间的人们。朝阳渐渐升高,有风掠过河面,波光潋滟而碎,乌篷船显出几分寂寞。与时间相渗透的生命其实澶漫悦目,这样静静悄悄的倒也好,声响如果大了,就不是水乡了。

暮春的阳光还是没有热度,多几缕也不致陡乱了人间烟尘。坐在咸亨酒店的条凳上,要一碟茴香豆,端一碗黄酒,人人都开始像孔乙己那样慢慢啜呷。和小说描写不同的是,喝酒不再靠柜外站着喝,而可以像踱到里间的长衫主顾一样,“慢慢地坐喝”。黄酒是地道的,以浅浅的土碗盛之,琥珀般的色泽,劲道不小,喝急了便有昏涨之感,故只能一口,一口,连同散淡的时光一道细品。这是种有闲的酒,散工的喝了休息,消日的啜上半天;若是在微雪寒村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便可温了酒对雪而饮,也有说不尽的潇洒。一种酒如此贴近水乡的生存,其本身也变得不能自持;是只有在这样质朴的土壤上,逶迤千年的酒分子才迫不及待地涌出,香破了寻常人家低调的日子。

酒店的光阴算起来有上百年了,若不是门口立着一座孔乙己的塑像,招牌上题了那四个大字,许多人就会面无表情地走了过去;是文学的机缘使一座古旧建筑鲜明起来,否则泥墙草舍早已付了时间流水。旧物和机缘,似乎是两回事,再想想其实一回事,只有机缘极高的旧物才把价值判断推翻、重估,于是二者相视莫逆而笑。所遇仿佛皆熟稔,但仍不免加重了怀想过去的心机,只是不知该撩起哪块幕布,才能走到时间的背后。同样的店堂格局,同样的酒香飘溢,不同的人间情怀,如同眺望满街神色不定的人,却找不到熟悉的那一个。

这个小城所有的名人故居都被充分利用了,就连小说中的人名、地名也可以巧妙地取来装点一番,时间长了,人也就习以为常。名人早就不在,老宅几经易手,也就任由厅堂、书斋、园子置于商业灌输和人为导引而莫知归途;虽然人去楼空,却不会定格为古意盎然的黑白老照,人来人往中,早就缀满了五颜六色。游人的选择法则其实要简单得多,步子在走过老宅的瞬间,往往不需要另一种气象招引。

没有鲁迅的小城将是寂寞的,虽然人人看上去都快乐无畏。这并不使我诧异,我所诧异的是寂寞无处躲藏还要想方设法以免屈死。写不出情诗乃因日夜相伴耳鬓厮磨,不晓得寂寞乃因声色悦耳悦目,世界每每忌讳如此却每每如此。单论寂寞,是黑夜中闪动的烛火,不需舞台不需演员不需观众,闭了眼走过,黑夜依然是黑夜;一群人围住呆看,必是惫极而去;只有亮起辉煌的灯光照着那烛火,才感到裕然卓然,于是众庶皆赞美灯光,唯独不见烛火。少数被时代逼成的强者,总以思索、批判的姿态营构而超越时代。问题是,超越了又如何呢?时代不过是历史的一枝一蔓,曾经的信谳终成茶余饭后的谈资,而人一样苟且营生。一百年前,鲁迅对时代发声,世界却是没有回音的空谷;一百年后,灾难多得淹没了文学,扰扰攘攘中,人们拼命捂住耳朵,一代文学便铸为“沉钟”。伟大而深刻的文学其实挺像孩童吹出的肥皂泡,彩色的,悠悠忽忽,一触即破,破了就忘,文学家也就此被逼成了“形象大使”,否则期待谁呢?

带去的那本书还躺在包里,在水乡的日子,始终没有打开。


炉边老话


南方的冬天真是越来越像冬天了,冷得近乎无情;尤当深夜灯下枯坐,听窗外寒风呼啸,那声势竟也好似北国冬夜的凄凉。所不同的是,北方室内皆安有水暖,即使外面滴水成冰,屋里也是一片暖洋洋;南方房屋没有统一供暖,屋里冷如冰窖,就算蜷缩在被窝里,还免不了手足生起冻疮;如若逢着冻雨天,湿湿的寒气更是直侵入骨髓,那种冷,南方人难熬,北方人也抗不住。

这样的寒夜,是极易使人想起火炉的。火炉之于寒夜,犹如摇扇之于暑天,冷与热,正与反,乃互为先后,互为映衬,是种自然的匹配。寒夜带出了火炉,火炉是寒夜的语言,却又甚于语言,已然是某种意象的表征,它唤起的一丝淡影永远近在咫尺。很多时候,在与寒夜的默默相对中,我就想象着墙角有一只烧得很旺的火炉,火焰在里面袅袅起舞,天花板的一角被映得发红,屋子里渐渐温暖起来。这时,可以对着火烤烤手,或盯着火苗出神;也可以架上一只白铁壶烧水,听沸水呼呼作响,那确乎是冬夜里不可多得的一种悠闲。如果关了灯,只剩炉火忽忽闪动,像炯炯的明眸,四周沉入无边的黑暗,于是一炉便是一个世界了。

炉边,是个古老的所在。自古以来,人们围着炉子有忙不完的事,却不外乎“营生”和“暇思”两种,无闲的忙于口腹之需,有闲的对着炉火神游,总归是将物质和精神都笼括了去,足可见火对于人类的重要。依希腊神话之说,人类使用火种来自神的赐予,普罗米修斯盗天火而被囚于高加索山上,虽酷刑加身,但看到人间炊烟缭绕,也就倍感欣慰。但是人渐渐发明了炉子,将火储藏在里面用以做饭、取暖,从此野火篝火变成家火,人类文明又进一步。人如此聪明,这恐怕是神没有想到的,而万物之灵又自有这般智慧,否则异于禽兽者几希呢?

如今是渐渐不需要火炉了,火炉由是从“形而下”转为“形而上”,还常在冬夜勾起人们关于审美主义的臆想,将已逝的流光唤回到眼前。但是火炉在它的旧时,却始终是和柴米油盐酱醋等厮混在一起,浑身炊爨之气也就不可免;或者不妨说,火炉是沉默的“载道者”,承载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之道。它没有起伏的心绪,更不会有十千幻梦搅乱了火舌的吞吐;它无关国家民族命运,与所谓“月夕花朝,风细帘轻”也是无干,只是一家一人的悲欢,抑或死水一潭,却都细细碎碎地将人情世事捉摸了个遍。

相比南方人,北方人更离不开火炉。在没有采暖装置的年代,风紧天寒的冬夜,是必得有火炉来取暖的。北京靠近产煤区,煤价低廉,块煤也不贵,生活好点的就生“洋炉子”,至于煤球儿,那是至贱的,就是穷到捡破烂的,也会搞只煤球炉子来烧烧。冬夜拥衾围炉吃涮羊肉,总是透着一股浓浓的暖意。晚饭过后,炉子一生,棉门帘一拉,屋里就暖似三月天了。一家人围着火炉,炖上一壶热水,闲聊家常。孩子们忍不住嘴馋,把花生、馒头架在火上烤来吃。男人管喝酒,女人则在一旁打点羊肉锅。酒香、大蒜味、羊肉香味溢满一室,窗子上挂满了白蒙蒙的水汽。屋外风狂雪骤,屋内守着炉火,炉火便是照耀北方寒冬的不灭灯盏,是只有傍着它通热的身体,一家人的心情才安实下来,看来只有炉火静静地燃着,希望才不会落入虚空。由此想及,人和炉火原是一条生长链上的果实,隔不断彼此,但即便简单如此,如今想以一点“闲”情,追寻那贫瘠中的质朴,都已是奢求了。

欧洲的壁炉与吃食无关,除取暖外,更多用以装饰客厅,于是在欧洲众多生活场景中,壁炉总是忠实的道具、优雅的旁观者,朝朝暮暮地在无数细节上与人相连绾:客厅里,木地板闪亮,火焰在壁炉里欢腾,烛光闪烁,照得小提琴锃亮,乐曲如脉脉的流水漫溢开来。穿长礼服的男人和穿连衣裙的女人端着酒杯,轻轻走动,谈笑;女主人则在钢琴上弹她心爱的曲子。无数个如此美妙的夜晚,傍着炉火的一闪一烁,已被文学化印象化,甚至纯然是从小说中得出的印证,就这样悄然中来,氤氲不散。更不消说壁炉与童话本就连襟相带,孩子们始终记得炉边坐着一位边织袜子边讲古老故事的老奶奶,而王子和公主住的城堡里也始终有一座高大优雅的壁炉!源远流长的奥秘半解不解,或根本无解,既与童话莫逆顾盼,就已超越了快乐主义和悲观主义之间的无数个来往,不论外头经历多少盛世凶年,壁炉边都将成全最原始的梦。许多童话一经推衍,就连壁炉之火也变得身不由己,随之幻化出许多习俗和预言供人感知:火苗若是苍白,则预示下雨;若嗡嗡作响,则预示暴风雨即将来临;若是烧得更为猛烈,那就会有霜冻了;而在壁炉中挂一块烤面包据说来年将五谷丰登。是人的意志取代了火炉的意志,还是火炉对人施行了催眠术?孰主孰宾?或许无从分辨,但炉火是欧洲人绕也绕不开的话题,这点必是不差的。

成语有“炉火纯青”,源出道士炼丹,据说当炉火燃至纯青色,则炼丹成矣。不过,纯青之炉火大约无人见识过罢,倒是文学中的炉火形色幻变,一闪一烁中传递的都是人对事对物的即兴反应,如声色之醉人,属纯主观的感受,若不经文学笔法和意境的点染,几乎不能理喻。《简•爱》一书,炉火处处安插有度,与小说场景、意旨相呼应共默契,或为叛逆之火复仇之火,或为温暖之火幸福之火,总是在最恰当的时候,成为不期然而然的意象。所谓“会说话的火”,大约如此。也许是英国太阴冷,火炉拖慢了英国人的生活节奏,连文学都是在炉边一个字一个字地烘焙出来。《呼啸山庄》也是一部炉边小说。阴惨凄冷的炉火从未熄灭过,无非暗合山庄外的风啸雪吼以及山庄内令人绝望的恨,虽未下得一语,会意者尽可从其凌乱的火苗中辨而知之。中国文学关乎炉火的,多是十足读书人口吻,着意于出世情缘,以此应付人生的得意之乐和失意之苦。李白是够潇洒的了,“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想来浪漫主义的最高境界约略如此,胸无丘壑,收放自如,非一物一念所能囿。白居易诗云:“绿蚁醅新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很平易的诗,到底是“向晚欲雪,炉火正红”的情景不错,而世人难得者正是此趣,若入理深了,去趣反而远。更有如《三国演义》中的石广平、孟公威,于风雪天的乡村野店里围炉饮酒作歌,寄意玄虚以为清,脱迹尘纷以为远,叫乡村炉火于野趣中见出洒脱,真是羡煞人!

就思想而言,炉火有理由嘲笑阳光,虽然二者都带来光明和温暖。我一向认为,阳光下藏不住思想,一切坦裎无遗,毫无隐秘可言;而炉火,在黑暗的掩映下,闪闪烁烁,沉沉浮浮,慢慢熨暖的绝不只是空气,更有大脑和心灵。故而炉火载负了伟大的思想、高尚的情操,当然也有庸琐的谬见,参参差差重重叠叠倒映于火光之中……生命逝去,庸琐的谬见随之而去,伟大的思想却凝定如故,于后世纷纭中观之,已然是钟楼塔尖。是故“我思故我在”只能诞生于炉边,离开了火炉,爱睡懒觉的笛卡尔先生也只是平庸的哲学家。十九世纪的俄罗斯精神,或可称为“炉火精神”,几乎没有一个文学家艺术家哲学家社会活动家能摆脱炉火的映射。有炉火,即有真理;继之求真理,即以炉火为神。那些俄罗斯的翘楚们,都虔信炉火之神,炉边之通宵达旦纵论天下,乃以探索俄罗斯命运为己任,而又凭思想伟大了自身。便又想到炉火旁、油灯下的知识青年,除了一腔热情几乎一无所有。不说“岁月贫寒”、“昨日卑微”,炉火旁、油灯下,毕竟有一株茂盛的精神之树。他们阅读,谈论,满是老茧的手摩挲着残破的书本,有人泪光闪闪……

许多过逝的陈迹仍为我们所怀念,是因为尘世喧嚣万物俱荣中,唯独失却了那样的炉火。世界大,人微末,理想不是专业,凭了肉体去思想,倒是把生命认真当一回事了。老生常谈的话拿来做结尾,颇让人嫌惫懒,却又无奈而知:当炉火渐渐熄灭,精神的寒冬也随之来临。果真不再有炉火了么?我不知道,只知在炉边,我们还有许多未做完的梦。


【编辑:与文为邻】

已经有 65 条评论
最新评论

伊水 : 2015/12/1 16:57:16

林肖在>中曾说:我赞赏有骨的江南!我读了他的文想说:我赞赏有质感的文字!读林肖的文,如品浓酽的茶,需慢慢啜饮,慢慢品味,回味中却说无法说出其味,这就是林肖文的特质,内涵外延尽在可味与不可味间!

伊水 : 2015/12/1 16:42:17

我喜欢读林肖的文,冷洌中的微温,绮郁中的怅惘,馥郁中的凋零,行文流韵中,处处皆见一代文宗郁达夫的忧郁美,凋零伤的遗韵,正如另一位文友的评论:他需要的是批评家对他接下来创作的风格及思想不断地凝结和梳理。确实,我们并不缺乏智识的眼睛,缺乏的是真正出彩的作品!这是一个用生命高度在写作的作家,我们有理由相信他的作品必将芬香四溢,我们热切期盼并拭目以待!

江少英 : 2015/11/30 22:48:18

林肖的散文是有禅意的,在半悟不悟间,去参透喧嚣的现代尘世与传统的炉火边转换的故事,去参透人来人往充溢着商业气息的水乡与没有了鲁迅的水乡间的架构。

江少英 : 2015/11/30 22:26:08

从《带一本书去水乡》文中可见,林肖创作时的心态是平和、娴静的,来到水乡,带着淡淡的忧伤,又充满向往,虽无撕心裂肺的悲怆感,却让人沉迷与深思。

江少英 : 2015/11/30 22:19:40

时间不会倒流,但心灵却可以在回忆中重温过去,对于《炉边老话》来说,炉边的写作是对过去时光的记忆、修复与重建,这也是艺术的还乡形式。

江少英 : 2015/11/30 22:14:10

“鲁迅”作为一个“象”,是触动林肖内在意蕴的心灵的栖息地,是林肖生命历程中向往的精神家园,是林肖心仪抒写的对象……在这样纯粹的情感渊源牵挂下作者来到了梦中的水乡。

江少英 : 2015/11/30 22:02:25

《带一本书去水乡》还是空间位移感的感喟与抒发,从一个地方移步到另一个地方对我们的心理情境转换会产生影响的,从熟悉的居所来到梦中的水乡,却发现没有鲁迅的小城是寂寞的。

江少英 : 2015/11/30 21:55:36

林肖对“江南”这一区域的特殊喜爱,从其字里行间、点点滴滴中张显出来,在“江南”的这几天,有一种时序错置感,百年的光阴是五颜六色的五味杂谈的。

浅唱 : 2015/11/23 23:20:31

炉边老话让我想起1933年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的炉边谈话~

余君子 : 2015/11/23 16:04:25

喜欢江南是因为一段缘。流连过乌镇和西塘的水乡。一排排错落有致的白墙灰瓦,一座座守候千年的古桥,一棵棵随风裁剪的碧绿细流,素面朝天的原本色调,不用任何的修饰就是一幅自然的山水画。一只咿咿呀呀的乌篷船、一坛醉人的女儿红、一道古朴的小巷、几个匆匆的行人,生活的画卷就这样在眼前慢慢打开,时间在水乡是这样的从容不迫,变成了一首舒缓的歌谣。跟随《带一本书去水乡》,水乡的旋律,始终没有走远。

余君子 : 2015/11/23 15:57:11

喜欢江南是因为一幅画。画中一位温婉的女子,一袭印花布衣,一把锃亮的油纸伞,踩着碎石,款款细步,回眸浅笑。仿佛遥远的幸福就展开在眼前。又读《带一本书去水乡》,文中江南的灵动一如女子清澈的双眸,江南的秀气一如女子妩媚的脸庞,江南的风骨一如女子冰清的气节。水温山瘦的江南用它那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温润着美丽优雅的江南女子,讲述着不老的故事。

余君子 : 2015/11/23 10:28:05

喜欢江南,是因为一首歌。“草青青,水蓝蓝,白云深处是故乡,故乡在江南。水茫茫、桥弯弯,白帆深处是故乡,故乡在江南。不知今宵是何时的云烟,也不知今昔是何夕的睡莲,只愿能化作唐宋诗篇,长眠在你身边。”于是梦里便有了醉心于湖光潋滟,石桥静立的画面。细读《带一本书去水乡》,文中勾勒的便是那一抹流连在水乡的清欢,世间的喧嚣,都被那旖旎在凡间的轩窗,镌刻成水乡的灵秀风骨,就如是自己去了的一般。

腾采 : 2015/11/22 7:22:44

林肖散文佳作《带一本书去水乡》在结构上有一个特点,题中有“书”,开篇就“携带书籍出行”,并道明带书出行的目的,文末以“带去的那本书还躺在包里,在水乡的日子,始终没有打开。”结篇。 但细细品味,我们就会体会到作者这样布局,不是简单的扣题点题、首尾呼应什么的,而是有其独特的深意的。 作者带着《鲁迅的故家》去水乡看风景,在这次大概不是“为了消磨时间”,也不仅仅“为了温熟某种文学记忆”,而是要借助书,来一趟书里书外看风景。而“在水乡的日子”,那本书却“始终没有打开”。这是为什么呢?这正是作者匠心独到的妙处。 作者在告诉读者,这水乡风景本身就是一本生动的书,它装帧精美、画面秀美、意境幽美,入眸入心,全身心浸润在风景中,看也看不够;对《鲁迅的故家》里所描述的景象,也许已经很熟悉了,无须再去印证什么,也许书中所描述的跟眼前所见所闻在色彩、情调上有太多的不同,作者无暇再去回味书中的情景,只是用心地去欣赏展示在眼前的一幅幅画面。这水乡的风景爱也爱不够。再说,“伟大而深刻的文学其实挺像孩童吹出的肥皂泡,彩色的,悠悠忽忽,一触即破,破了就忘”,作者仿佛是在提示读者,对“破了就忘”的文学不要有太多的期待,我们自己看风景去。

腾采 : 2015/11/22 7:21:58

作者在《带一本书去水乡》里理性而包含深情地说:“我赞赏这样有骨的江南”。 “有骨的江南”?在作者看来,六朝早已浸没在遥远的历史长河中,而江南水乡虽经千年风霜牵扯不休的冰冻依旧流水潺潺;江南水乡诞生了鲁迅这样的一代一代的伟人,更滋润养育出了一种“汗漫历史中人与自然的同褒贬共荣辱”“义士的悲吁”的骨气;连江南的酒也是有“骨”的:“黄酒是地道的……琥珀般的色泽,劲道不小,喝急了便有昏涨之感,故只能一口,一口,连同散淡的时光一道细品。” 如今,小城的建设者也在“有骨”地保护着“小城的风骨”,“用心挽留水乡固有的格调”;如今,在江南水乡里,六朝“软媚”已成为历史的陈迹,人们不会“愧对了自己所属的世纪”,“不会软媚得让人直不起腰”…… 文中,作者没有沉浸在江南水乡的秀气里,而以“有骨”点缀,一路走来,让人们在尽情欣赏江南水乡灵性秀美的同时,更领略到江南水乡风土人情的风骨气度。这正像江南水乡小城的建设者那样,“错错落落,款款依依,匠心不可谓不独具”。

开心997 : 2015/11/22 17:28:43

林肖散文的语言功力是丰沛的,是我钦佩的作家之一,他的文中的不仅有作家哲思,而且文章旁征博引,没有好的知识储备往往不好看懂。在文章中,他写道,在水乡的日子里,带去水乡的那本书躺在包里,可是到最后“始终没有打开”, 意味深长的,着迷于水乡的人文景观?着迷于水乡的文化底蕴?无暇拿出?或是期待的东西非所愿?亦或是自惭形秽不敢拿出来?如那水乡古韵悠长,值得回味。。。。。。

殊筠 : 2015/11/22 11:47:08

特别喜欢有水的地方。可惜!在你的文字里感受感动感触。

起舞弄清影 : 2015/11/21 13:33:24

我钦佩的作家之一,他的文中的不仅有作家哲思,而且文章旁征博引,没有好的知识储备往往不好看懂。

江少英 : 2015/11/21 12:06:15

炉边谈话是七0后这一代人儿时欢快的时光,是“围炉夜话”温馨的回忆,现在已不复存在。文本中隐藏着林肖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对消逝了的美好事物的追忆,有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之感。

江少英 : 2015/11/21 11:53:54

《炉边老话》是一篇有浓度的散文,从南方的冬天到北方的冬天、到欧洲的壁炉,娓娓叙述,并由此衍生出道士炼丹的“炉火纯青”、《简•爱》《呼啸山庄》《三国演义》的炉火趣味等。

江少英 : 2015/11/21 11:42:20

林肖散文的语言功力是丰沛的,“垂柳、樱花、孔桥、斜斜的屋顶……错错落落,款款依依,匠心不可谓不独具,但只有在老街巷,不分深浅地走,才能感受到人与水前定的冥契”,娓娓道来,才韵悠长,古朴而有温度,就像是余光中《听听那冷雨》一样的迷人。

江少英 : 2015/11/21 11:29:34

在水乡的日子里,带去水乡的那本书躺在包里,“始终没有打开”。是意味深长的,着迷于水乡的自然风物?着迷于水乡的人文景观?着迷于水乡的文化底蕴?无暇拿出?或是期待的东西非所愿?亦或是自惭形秽不敢拿出来?这本身是值得探讨的有趣话题。

elegance : 2015/11/20 9:10:00

I appreciate his articles as a brilliant star shining the literary world!

一抹飞虹 : 2015/11/20 22:17:26

拜读了!对炉火,从不曾细思量过。作家笔下的炉火是那样鲜活,充满着哲思,竟与太阳比肩斗思想。是那样深邃,彰显着个性,生命和追求一同随着火焰升起,仿佛一个远行的思想者正对着炉火沉思。生命可以逝去,唯独心头的那盏“炉火”不能熄灭!在喧嚣中,我们何曾不是揣着炉火赶路,就像文中所说的“我们还有许多未做完的梦”。

鱼之乐 : 2015/11/20 16:58:54

纸上一笔淡墨,素雅、轻灵、氤氲;水乡固有格调:垂柳、樱花、孔桥。咋一看,皆以为旅者说的是“霭霭晏晏的事”。其实,只道江南处处风景好,不说“岁月贫寒”、“昨日卑微”,不提炉火旁、油灯下的掩卷沉思,茂盛的精神之树就像一株迎着寒风的梧桐树。笔触一换,且是作家带着书走向旅途,意味着“你在时你是一切,你不在时你就是一切!”阅读,谈论,泪光闪闪,草木不语,于是,在心中一个不落地记录下来,并装订成册,无论简约版,还是精装版,都可以作为自己的人生教科书,不是翻看,吸取教训。特别注意告诉世界:简单的喜欢最长远,书的陪伴最心安,能够读懂得人最温暖。

伊水 : 2015/11/20 16:39:13

因为林肖的荐识,我爱上了郁达夫的文,当我重新阅读这位写在人生零余边上的文章时,我惊讶地发现我在林肖的文章中也找到了似曾相识的感觉,并且随着阅读的深入,这种奇异的感觉竟是日益加深,因为在林肖的文章里总氤氲着一层浓得化不开的绮郁,忧思,深邃与怅惘,在喧嚣日深的浮躁当下,林肖执拗地收藏着自己内心的私语,并用他那县有非凡特质的文字呈现在诸君面前!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此具有审美张力,如此具有浓烈个性色彩的散文,必将在散文的百花园里大放异彩!我们可能创造不了美,可我们并不缺乏发现美的眼睛!

隐若尘 : 2015/11/20 16:22:49

文章中小说、现实交错辉映,透过作家眼中的水乡,通过作家的笔触,仿佛看到了鲁迅的故乡,乌篷船、石板路、石桥、茶馆、酒肆悠悠流转于眼前。文中一字一句饱含感情,看似信手拈来,实则让读者从中品味到淡淡的忧伤和寂寞。

求点主人 : 2015/11/20 15:56:24

林作家的作品算得上是散文中的臻品了。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信守拈来皆有生命,在平常人看似平静如水的琐事在作者看来仍然涟漪荡漾!就是这份心细、爱心,和对存在的不懈思考,文章流淌出如茗的香醇和如诗的律动,让人读后暂时忘了尘世的喧嚣和烦躁,心灵得到清净,精神得到片刻休息。

青木 : 2015/11/20 10:34:40

花冠,虎头,熊心,豹尾,驭文如驭马,所向披靡!

青木 : 2015/11/20 10:31:36

以小见大,化腐朽为神奇,发所未发!

青木 : 2015/11/20 10:09:12

这个简评也算短信吧,呵呵。 林肖兄,还是叫哥们亲切,我是军伟,细心品味了二篇散文,感触甚深。 一说为人吧,我觉得林兄是一个有特质的人。文如其人,他文中对古今中外“人物”的思想精神高低领悟,通达又有成见,这是一位用有高度精神在活着的作家,他已具备了杰出作家的条件,等待时间检验。 二说为文吧,说实话,也看了前边几位散文作家小品文,和林兄有境界悬殊的差别,林兄作品有中国文学代表的味道,批判精神有了,智识精神有了,唯美精神有了,张力也有了,他需要的是批评家对他接下来创作的风格及思想不断地凝结和梳理,进而形成自已的流派和新时代的语言形象。 三说共识吧,“水乡”再怎么浪漫,口说无凭,“火炉”再怎么温馨,也会灰烬,祖国大地四处,点点滴滴,都需要新的有感召力的人文精神不断注入,这样才能花开遍地,这样自立于的世界的精神和艺术思想,才会永不凋零。

elegance : 2015/11/20 0:12:07

林肖正是用细腻的手笔,慎密的思维,深隨的哲理把文学诠释得唯美唯肖。他的作品正是他的功力、意念、品格的真实写照。他将平淡的人情、事物进行艺术化的雕琢,给人意犹未尽却又豁然开朗的感觉!

[??V??I??P??]泛舟 : 2015/11/19 8:38:37

《带一本书去水乡》评论见http://user.qzone.qq.com/116240518/2

[??V??I??P??]泛舟 : 2015/11/19 8:28:41

读林肖的文章,那带点白话的文风,让人有复古的感用。用词独到,不似当代语言,又觉得恰到好处,非此不可。在他的文中,他从生活的小事,总能引起许多哲思,句里行间,不时闪出的智慧的火花,让人心头一亮,值得读者慢慢品味,细细咀嚼。

[??V??I??P??]泛舟 : 2015/11/19 8:10:53

作者心思细腻,在美丽的江南,他品味着散布在绍兴古城“气若游丝”的文化韵味。在伟人的坎坷足迹中,思索着出世与入世的艰难;在热闹的文化消费中,思索着文学追求与商业利益的纠葛。立意独到,让人耳目一新。

阿金 : 2015/11/19 23:28:49

炉边老话,从平常可见的炉火,联想炉火的来源,以及中外不同的炉火情节。最后升华到精神,层层递进。文章好像一本百科全书,不仅得到知识,也从作者那边得温馨的生活小情趣。

腾采 : 2015/11/19 23:28:03

“写得跟书一样,书跟写得一样。”这是鲁迅的故乡,也是作家笔下的水乡。究竟历史名城名镇的建设及其发展,传承与创新是否并行不悖,一代又一代的乌篷人用“梓风已识字,不必再翻书”的言行给予回答。这种快乐无畏的主人翁姿态,摒弃了“千城一面”的窠臼,延续了“一城不变”的韵律:格调,承载了日复一日的霭霭晏晏,乃至年复一年人与水的冥冥契契。相信新一代的江南人,对家乡的一山一水、一枝一蔓 ,定将一如既往地养护好,维持好,展示好,就像作家捎带的那本书,安然地躺在包里,又惊又喜的留在水乡的日子里。故不家》 鲁迅的故家》

十万嬉皮 : 2015/11/19 23:25:39

温润如玉,文字没有半点夸张的地方。处处充满了句子的张力,和初读张枣的诗的时候竟有些类似,心头一震,只可惜市面上想买书太难,不然一定到处推荐

腾采 : 2015/11/19 23:22:58

我以为已经识得他,但在他的笔下,他又仿佛是一个独立的存在。带着他的眼睛,他触摸到的古韵,也感怀到丝丝的意动。确实需要沉心阅读。

阿金 : 2015/11/19 23:16:02

旅游我也经常带书,书常常给我带来不少快乐。让旅游带了很多诗意。作者从旅游中所见之景色,联想到鲁迅年代的生活。古今行成对比,让人记忆深刻。文章描述很清新自然,朴实中有点不凡。

有点小资的感觉。 : 2015/11/19 23:10:20

我也是个爱书之人,也爱到处走走,看了文章,觉得很有共鸣。

有点小资的感觉。 : 2015/11/19 23:09:28

觉得写得不错,很朴实

XhuiLin : 2015/11/19 22:54:31

我跟林肖有着一段相似的经历,我也曾经在北方呆过数年,这篇《炉边老话》,让我回忆起许多那时的故事。北安河的午后烟囱、小院中淘气的二条(房东养的小狗)、颐和园公交总站卖毛鸡蛋的小商贩、经历一夜冰冻晾衣架上的衬衫...啊,岁月,你慢些走...

拾得 : 2015/11/19 22:53:06

作者文章突出南北风情!游历他乡特点!字中给读者如自玩游一般。

流年 : 2015/11/19 22:43:05

足以见得,作者不仅是爱书,更爱心中那一片净土。俗世烦躁,但是文字却有那魔力,看却便遗忘。

XhuiLin : 2015/11/19 22:40:36

这是一位渴望能够拥有独立书房的作家,只是现有的书房,被一家人分享占用,令他苦恼不已。不过,这恰恰造就了各种出走的机会,带上一本书,走一个地方,在思绪中与故人相会,也是一件无比惬意的事。

XhuiLin : 2015/11/19 22:40:25

我对散文欣赏的心态,受到生活和工作快节奏的影响很大。我记得我们曾经聊过董桥,这位散文大家的作品我至今仍没正式读过一篇。不过,这一次,我倒是很期待,有一天我也能够带一本《鲁迅的故家》,去水乡。

XhuiLin : 2015/11/19 22:40:11

N年前的初中,林肖就能背诵梁山泊好汉一百零八将的名单,直到去年他重温俄国三大文豪的名著时,我才恍然这么多年的持续成长,让他成为了不一样的他。

流年 : 2015/11/19 22:40:07

《带一本书去水乡》:眼睛看完,心却回到数年前去往的水乡。虽说书未尝翻页,但人已然融入其中,一座城,一片地,文字的记载,散落的魂魄,都在有心人的指缝,掌中。

XhuiLin : 2015/11/19 22:39:33

我记得高三那年父亲住院期间,我在书店偶然遇见了《文化苦旅》,遂买下自己快读了一遍,然后推荐给病床上的父亲,让他消磨时光,他也很喜欢。那是我憧憬了解历史人文的开始,虽然书本中的很多典故我不甚了解,但也为此发起了博览丛书走遍大江南北的念想。遗憾的是,这些年少的雄心壮志至今没有全部实现。正感叹岁月蹉跎,物是人非之际,林肖带着《秋灯拾影录》撞进了我的旧梦。这位儿时的同桌,竟然在分别成长的几十年期间,饱览名著,走遍祖国大好河川,在遍布各地的历史沙场中与故人相会,然后在秋后的午夜,开启一盏灯,把这种绵长的思绪落在笔上,日积成集。这种成长与执着,这份闲致与才情,令人钦羡不已。

简 : 2015/11/19 22:36:38

对于从小就热爱文学的我来说,阅读此文简直就是一种享受,期待林老师更多佳作👻

东隶-- : 2015/11/19 22:33:49

作者笔下的绍兴是一座充满文化底蕴的小城,手法细腻让读者身临其境,就如在画中游荡。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作者的强大的语言功底,甚是独到

东隶-- : 2015/11/19 22:33:36

用词独到,不似当代语言,又觉得恰到好处,非此不可。在他的文中,他从生活的小事,总能引起许多哲思,句里行间,不时闪出的智慧的火花,让人心头一亮,值得读者慢慢品味,细细咀嚼。

东隶-- : 2015/11/19 22:33:18

垂柳、樱花、孔桥、斜斜的屋顶……错错落落,款款依依,匠心不可谓不独具,但只有在老街巷,不分深浅地走,才能感受到人与水前定的冥契。感觉身临其境

江少英 : 2015/11/19 21:43:49

林肖在散文创作上是严肃的、认真的,思想的丰沛与文字的功力于其文中随处可见,这是一位不俗的作家,是位令人刮目相看的作家。

江少英 : 2015/11/19 21:36:46

读林肖的散文是一种享受,享受岁月的风骨,享受典故的情趣,享受引用的恰到好处,享受文字带给我们的乐趣。在喧嚣的年代,这是一个可以让人静下心,思索社会、享受智慧人生的精品。

江少英 : 2015/11/19 21:34:56

林肖是一位真性情的作家,在其散文创作中亦为如此,还原真实的生活,提炼纯朴的感情,在爱与悲悯中思考。阅读后能让读者更加温热地热爱生活。

江少英 : 2015/11/19 21:27:24

多次阅读林肖的散文,其散文集《秋灯拾影录》于2014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在业界得到好评!其文写作不是急就成章,而是静思与梳理的结晶!

江少英 : 2015/11/19 20:52:11

读林肖的散文是一种享受,享受岁月的风骨,享受典故的情趣,享受引用的恰到好处,享受文字带给我们的乐趣在喧嚣的年代,这是一个可以让人静下心,思索社会、享受智慧人生的精品。

天使的眼睛 : 2015/11/19 20:50:47

林肖,是我的好朋友,他的作品我拜读了很多,比如他的著作《秋灯拾影录》就像他的衣着一样,朴素无华、但也不失雅气,文中的文字与他平时的谈吐没什么区别,给人以敦厚诚实真诚的感觉,不媚不俗,就像一副大雪过后夕阳下群峰的水墨丹青。

/heart边缘 : 2015/11/19 19:51:17

典雅凝炼的语言中,传达出作者淡淡的失落与无奈。作者在旧瓶新酒的二十一世纪的江南水乡中寻找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痕迹,文学的历史韵味与现代商业的浮躁功利在这里交融着、矛盾着。透过细腻的笔触,似乎见到一个儒雅的身影在拥挤的水乡小巷中踽踽独行。

伊水 : 2015/11/19 18:14:55

阅读林肖的这篇格致悠远的《带一本书去水乡》,仿佛又让我们身临水乡其境!好文章!值得品读!

伊水 : 2015/11/19 18:13:37

读林肖的文绮郁馥繁如秦准河的绿,深邃忧惋惆零如郁达夫的文!奇人!奇文!

伊水 : 2015/11/19 18:05:54

阅读林肖的这篇格致悠远的《带一本书去水乡》,仿佛又让我们身临水乡其境!好文章!值得品读!

未签收 : 2015/11/19 17:19:43

文字清淡有味,意境细腻,难得的佳作。

欣苑 : 2015/11/19 13:25:11

作者笔下的绍兴是一座充满文化底蕴的小城,手法细腻让读者身临其境,就如在画中游荡。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作者的强大的语言功底,甚是独到!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7357636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