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2015年度作家奖】传统文化带给海外游子的思念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    阅读次数:6919    发布时间:2015-11-20


作者:蒹葭

蒹葭,本名张昕,女,祖籍湖南长沙,居住澳大利亚悉尼。教育系硕士,曾为英文教师。现攻读双硕士学位,主修创作。 悉尼中华古典诗词协会会员。1987年开始诗歌创作并在《长沙晚报》上发表处女诗作。今年7月荣获“中外诗歌散文邀请赛”散文一等奖,《太阳的剪纸艺术》入围2015大学生短诗比赛。曾有诗词散见于悉尼中华古典诗词杂志及《人民日报》海外版欧洲刊网。


传统文化带给海外游子的思念

——我要做一个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使者


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就是上天所赐给中华民族的,一脉相承几千年的一幅珍贵的,饱含着诗意、画意、建筑意的中国画:那清泉茂树间,亭栏楼榭,烟波浩渺,一望无际的水天一色。 一座座宝塔上的东方明珠,配以《兰亭序》那样的天生资质,风神潇洒,骨子里透着飘逸、灵性的中国人独有的书法;配以全世界最诗意灵性的,只有中国才有的《诗经》《楚辞》或《唐诗宋词》。 对于我们海外游子来说,就是拳拳爱国之心牵引出的情怀,殷殷切切地希望祖国母亲是如此强大的中华民族,她沉淀的历史,地理,美术,人文艺术之和成就的几千年的奠基石,能让站在这座奠基石上的每一个中国人,尤其海外华人都挺直脊梁,为中华民族骄傲与自豪。

来到澳大利亚15年了。来得越久,英文学得越多,越是想念自己祖国的汉字,语言,像《诗经》或唐诗宋词。为什么?因为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透着令人忧伤的,痛入骨髓的思念和震撼之美! 我经常读《蒹葭》,或唐诗宋词里的诗词,每每令我茶饭不思。 我参加了悉尼中华诗词协会,每周都会去听华人热衷举办的关于唐诗宋词的讲座,学着写仿唐诗宋词之类的诗词。 近段时间又说不上原因的,不依不饶地迷上了《水经注》。 为什么它们会让我茶饭不思,以《蒹葭》为例,让我一一道来。

我知道历来人们对《蒹葭》的内容有争议,就进行探索研究。 我少女时期读它时,就没有觉得《蒹葭》是针对爱情的。 但那只是直觉,说不出所以然来,只是觉得那么曲折,艰苦,漫长的寻找,是怀着一种执着的目的而来的,跟爱情的浪漫不太协调。 我后来一直都心存疑问,想找到《蒹葭》到底有什么秘密,让两千多年之后的中国人,还在为它兴奋,为它痴,为它狂? 这一探索不打紧,我还找出了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出自2500年前的中华民族诗歌的源头《诗经》,是秦地的一首民歌《诗经•国风•秦风》。 秦,秦谷,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之地,今天的甘肃天水。 相较一些书籍的解释和电脑上的搜索词条,我认为互动百科上对蒹葭的定义最令人信服:“葭是一种植物,指芦荻,芦苇。蒹,没有长穗的芦苇。葭,初生的芦苇”。 因为如果要将这首诗比喻为爱情的经典故事,那么蒹葭作为成熟前的植物,比喻情窦初开时期的少男少女最为恰当不过。 这么说来很多书籍或电脑词条的注解就不那么贴切了,因为它们并未提到芦苇“没有长穗”或“初生”。 将《蒹葭》比喻为对爱情的追求,至目前为止,这是一种最popular(受欢迎)的概念。

诗人赵缺在他2013年出版的《那些年,我们读错的诗经》里的解释让我释怀很多。 并未有过高等教育经历的赵缺,他对《诗经》有着丰富渊博的知识与独一无二的见解引起文艺界强烈的反弹。 他的书旁征博引,考证严密,语言风趣幽默。 他的话引起“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于耳”的震惊:所谓伊人,并非女子。 而是西周名臣,垂钓渭水的姜太公,以及贤士百里奚。 像东汉大儒郑玄所说,《蒹葭》是一首求贤诗。 秦国经常处于战争状态,他们最需要“伊人”像姜太公与百里奚这样的智者。 它并非爱情诗,先秦民风朴实,哪里会有女子出现在那里,等待男子的追求。 赵缺还指出《诗经•邶风•击鼓》中“执子之手”并非执女子之手,而是执男子之手,是男子之间的约定。 他的书因为与当代专家意见相背而论,文艺界遂戏称这本书为“无码《诗经》”。

今年 7月第一版的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诗经》对《蒹葭》另有说法。 这本书对蒹葭的解释为:“蒹,荻,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长条形,跟芦苇相似,秋天开紫花,与芦苇皆水边所生”。 但这本书并没有明确指出蒹葭意喻爱情,也未强调意喻爱情不可,只是引经据典它为“牛郎织女”早期传说的反映。《日书》秦简中有两简写到牵牛织女的情节,一为“牵牛以取织女,不果,三弃“, 一为“牵牛以取织女而不果,不出三岁,弃若亡”。 书中是这样解释的:“是说他们夫妻在一起只有三年,女的便离去,丢弃了他们,就像从来没有一样。 这个传说在民间流传很久,才有可能成为民间嫁娶选择吉日的参考或忌讳”。

每次读《蒹葭》所带给我的震撼都是不言而喻的。 基于我不信奉《蒹葭》指爱情的观念,我对“求贤”说也是半信半疑,因此我觉得这首诗是广泛地指我们中华民族的先人对生活,包括爱情与幸福有着生生不息,轻易不言放弃的追求。 我曾坐火车经过甘肃天水区域,它的自然景观极具“天苍苍,地茫茫”的沧桑荒凉之感,由此可以想见生活在当时的古人会有何等艰苦岁月。 但追求又是何等的艰险,生活中的困难有时达到令人难以想象,难以超越的地步,“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带给我们怎样上下求索,却绝不轻言放弃的想象空间。

《蒹葭》一共有三阙。 整首诗一共才九十九个字,却大量反复使用同义词或近义词,层层叠叠重重推进至意境深处。 烟雾飘渺中秋日的早晨,画面有蒹、芦、霜、露。 画中写实之处,是蒹芦有根,在水中央,或水旁;而画中写虚的地方,却是霜露夜晚打在蒹芦上,等到早晨太阳出来,它们就像小鹿般受到惊吓,绝尘而去。 从“蒹葭苍苍”,到“蒹葭萋萋”,再到“蒹葭采采”,抑或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沚”,涳濛灵性的诗意在意与象中得到极尽幻化的渲染。 再加上诗的本身历史与来源已不可考证,朦朦胧胧的情与意,叠与韵使这首诗焕发出断臂维纳斯的独树一帜、不可多得的神秘之美。

《蒹葭》同时使用少量反义词。 反义词却在人们读它和顺着它思路的时候来一个不经意的大转弯。 “溯洄从之” 到 “溯游从之”,如果人们没有亲身经历过这样的场面,哪里会想得到从“洄” 到 “游”这样曲折的,简直是对立面的情境? 哪里又会得到如此不同的结果呢? 来做一下比较:“溯洄从之” 的结果是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求索的道路既长且险;“溯游从之”出现的结果却是“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离求索的目标似乎近了一些,却又是怎样在虚无缥缈中时远时近,扑朔迷离啊! 这一反三折,一叹三咏,在短短的九十九个文字之间,高潮横亘迭起,意象横生,令人心灵蔓生出无止境的挂念与幽思。 尤其在有秋雨的时节,读《蒹葭》而听雨,你会突然觉得,祖国的秋意更浓,诗意更浓,幽思更浓, 是因为《蒹葭》这样的传统文化在祖国与异地之间,牵出难以言喻的,思念的由头。

“水”的本身就有一种灵性,它在诗里体现出更进一层的灵性,让人更加感受到一种触碰心灵之美,痛且忧伤,同时又洒脱着。 有“中国比较文学的开山鼻祖”之称的王国维,就曾指出《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 他同时将它与晏同叔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作为比较,指出《蒹葭》洒落,晏同叔的《蝶恋花》“悲壮”。 虽然王国维并未指出“水”会让读者觉得《蒹葭》篇才会有“洒落”之感,但这是我自己读这首诗千百次以后的感受,好像我每次在道阻且长,且跻,且右之后,灵魂就会穿越到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接受它畅快淋漓的洗礼,并且好像“伊人”,一刹那间回头,其实发现她就是“水”幻化出来的魂灵,“水”仙子。

有一次我从悉尼去昆士兰的旅行途中,见到一片茫茫绿野,远远地连着一线天际,深绿浅绿将大自然隔出许多流畅的线条,阳光温暖柔和地照在草地上。 一群黑白相间的奶牛在静静徜徉,静静吃草。 旁边一洼水池,几只鸟在天上飞,一对鸳鸯在池内戏水。 我赶紧拍下许多照片。 当诗词歌赋或照片里出现水,不管它是一池,一洼,还是一塘,它的灵性都能带给人们通体舒畅洒落的感觉,让人们顿时卸下思想上的压力。 因此兼葭中“宛若水中央”这样的诗句总是给诗歌带来飘渺灵动,和无尽的遐想。 这水仙子就将眼前的绿树,草地,小鸟,和牛群,都缀上她的纱裙,然后她冉冉升起来,飞向对岸那个古老又现代的国度,给她披上这一层人间仙境的画面,将雾霾挡在云天外。 古筝曲《云水禅心》作曲者,一定有相似的感受,因为他/她自云水间生出的禅心,一定是听到这鸟语花香,流水潺潺后而发出的感慨。 这样的时候最能对自己的故乡生出思念之情, 尤其是身处异国他乡的游子。

回到家后因为有太多的感触,就写了一首诗《这是你的家》,后来发表在《人民日报》欧洲刊网第二十四期“主题诗选”上。

这是你的家

这是你的家 庭院高雅 红砖碧瓦

谁敢进驻你的家 赶走他


书房里 翰墨文香 琴棋书画

千年青花瓷 窗纱灯影 风雨梨花

客厅里 陈列摆设 穿越年华

沉淀历史 山河壮烈 雪月风花

卧室里 鸳鸯戏水 青梅竹马

培育后代 勤劳勇敢 智慧儒雅

厨房里 千秋万代 舌尖文化

袅袅炊烟 齐飞孤鹭落霞

院子里 梅兰竹菊 移月上栏杆

太阳恒久 雨水滋润 从冬到夏

篱笆墙外 桃之夭夭 灼灼其华

绿肥草长 苍穹骏马 采采兼葭

青壮年 少小离家 衣缝牵挂

道阻且长 意蕴江山 水湄天涯

老年人 儿孙绕膝 庆丰烹茶

锦瑟丝弦 和平盛世 旷世繁华

这是你的家 母亲叫中华

养育之恩 滴水穿石 难以报答


这是你的家 为这国土 把鲜血洒

谁敢进驻你的家 赶走他

就是这样一首诗,没想到却遭来一位朋友的质疑,他说儒家思想最糟粕的地方,就是把孝悌家庭伦理,扩展成忠顺这种社会和政治伦理,导致了中国的奴才文化盛行。 我回答说,我爱我的祖国母亲,跟爱我的妈妈没有两样, 爱得义无反顾。 中国养我育我三十年,哪怕她有许多的诟病,许多的不是,有毒的食物,雾霾,和腐败贪官盛行。 可是哪怕是这样,我也爱着她。 何况祖国还在逐步地治理、整顿,与进步。 是的,我也抱怨过她,就像每个中国人,都会有抱怨,都会有不满,可是我的身体里流着她的血液,我的根还在那里。 “蒹葭者,芦苇也,飘零之物,随风而荡,却止于其根,若飘若止,若有若无。 思绪无限,恍惚飘摇,而牵挂于根。 根者,情也。 相思莫不如是。”  我据此给自己取了两个笔名,一个“蒹葭”,一个“蒹葭采采”。

我知道《蒹葭》,是一次少女时代一个暑假期间,坐在父母所在的学校一个会议室内,一人静静地读着《长沙晚报》上琼瑶小说《在水一方》的连载。 她的同名诗歌《在水一方》将我的心紧紧地揪住: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

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绿草萋萋,白雾迷离,

有位佳人,靠水而居。

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

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

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方向。

却见依稀仿佛,她在水的中央。

我愿逆流而上,与她轻言细语。

无奈前有险滩,道路曲折无已。

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足迹。

却见仿佛依稀,她在水中伫立。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

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后来又隔了一段时间,因为电视剧《在水一方》在大陆大红大紫,关于琼瑶的介绍也越来越多。 这时才知道她的《在水一方》取自于题材《蒹葭》。 一直到现在,我冥冥中总是很感激琼瑶,是因为她极具东方魅力的诗词给我上了一堂中国《诗经》的启蒙课,《蒹葭》是我接触《诗经》的第一首诗歌。 后来我在18岁时,在《长沙晚报》上发表了处女诗作。 琼瑶也在她自己可能都并不知情的情况之下,在大陆文化大革命之后一段文化荒原的时间里,给我们这一代“文革后”带来一股清新的,东方美的文艺之风。 琼瑶的诗词让我们从经过文革的文化荒原,到认识《诗经》和其他中国传统文化,起到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

就像我们现在要消除雾霾,呼唤以前美丽的风景重现,我们同时也更应该呼唤传统文化出现。 我对古老文化的渐渐消失深感忧虑和不安。 2008年1月我回国去云南丽江旅游,有幸观看到纳西古乐的最后一场演出。 纳西古乐传自宋乐,集汉族的洞经音乐与皇经音乐于一体。皇经音乐已失传。 演出全部为老年人演奏(因为只有老人家懂得如何演奏)。 老人平均年龄70多岁,最长者为91岁。他们手中的乐器差不多都是百年老古董。当时小礼堂里仅有六十人左右,生硬的小板凳,瑟瑟寒风的冬天没有空调,与另外一条街能容纳三千人的现代大型晚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一边歌舞升平,一边落寞寂寥。 我离开时对最后一曲词牌名浪淘沙印象深刻,就像李煜的“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如此写照古乐的不堪命运,实不为过。当我在老人们集体起立进行最后一次谢幕的一霎那,眼泪在飞。

这件事情让我印象深刻。 从丽江归来后,如何传播传统文化好像成了我肩膀上不可推卸的责任。 我想像琼瑶那样,做一个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下去的使者,虽然我的职业不同。 我曾是澳洲移民学校的英文教师,可是由于我对中国古老文化执着的爱好与追求,也由于对它的逐渐消失而深感担忧,我想在不久的将来,做一名中文教师。 我一定要在课堂上给我的学生们传授《诗经》《楚辞》《水经注》《唐诗宋词》等等。 就像梁思成与林徽因,我们的祖国需要更多这样能对祖国做出贡献的爱国者。 如果我们生活在海外,那就让中国传统文化也在异国他乡熠熠生辉。


【编辑:与文为邻】

已经有 4 条评论
最新评论

九天雄鹰 : 2016/2/15 14:51:58

张昕,支持你,挺你,为你加油!

九天雄鹰 : 2016/2/15 14:31:36

支持并投票!

碧蓝若雪 : 2015/11/24 16:33:40

如你我这一代人,最早知道《蒹葭》的大约都是从琼瑶的《在水一方》吧,那时候正青春年少,对一切都只停留是事物的表面,对于《蒹葭》也一直把它作为爱情诗去读,并读得如痴如醉,也由此才知道了《诗经》并由此爱上了它。但不同的是,虽然后来听到也看到过许多人对《蒹葭》不同的争议,而我一直愿意停留在爱情的层面去解读它,而作者却抛却所有的争议更用心地去深掘狠挖,为我们开辟了另一片天地: “每次读《蒹葭》所带给我的震撼都是不言而喻的。 基于我不信奉《蒹葭》指爱情的观念,我对“求贤”说也是半信半疑,因此我觉得这首诗是广泛地指我们中华民族的先人对生活,包括爱情与幸福有着生生不息,轻易不言放弃的追求。”很佩服作者这种探索与求新的精神。 作为一个定居海外多年的游子,不忘初心,不丢本源,上下求索,发扬光大中华文化,更是值得人深深敬佩。刘昕,支持你,挺你,为你加油!

山水云间 : 2015/11/21 10:58:53

一篇深深的美文,一个依然憧憬着诗情画意的爱情的女子,一遍海外赤子之心。希腊梦能因我们成真,让文化再一次浸润或永远的浸润干涸了的灵魂。看着你梦想实现的那一天。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7525211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