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竹林深处有板屋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湖南郴州 张贵付    阅读次数:15292    发布时间:2024-02-09


初冬时节,我们一行3人从湖南郴州城区驱车向北蜿蜒行驶25公里,前往郴州市苏仙区许家洞镇板屋村。

107国道板子楼村进入Y541线,眼前便是一片片茂密的竹林,一排排农家别墅,一家家客栈酒店,均与西河乡村振兴示范带有关。什么聚贤客栈,兰王庙驿站,荷叶坪酒店……挺有意思,公路边宽敞处是时下的阳光玫瑰水果摊位和苦笋、干蘑菇之类的土特产。

小车继续前行。改革开放初期那些我记忆里的茅草屋,破旧的瓦屋已没了踪影,时而这儿一座,那儿一幢,稀稀疏疏的不同风格的楼房从竹林深处探出头,让我们不得不时时顿足,去细细欣赏那青山绿水间别样的殷实。

板屋村与九子仙隔河相望,西河由西向东贯穿,流经板屋直转90度急弯,奔腾而下。南与北湖区华塘、同和毗邻,西与桂阳县团结、东城接壤,沿河而下,北可出永兴县到长沙,南可走古城郴州达广州,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道,兵家必争之地。

古时陆路交通不发达,外界的盐产,石材,瓷器、丝绸、布匹等物资,由耒水运往本地,本地的木材、茶油等特产通过短途运到板屋村阜头沙,再用木排水运,经栖凤渡镇到永兴县达耒水西河口交易(九子仙山上有墓碑记载,石碑白石来自湘潭,就是有力物证),板屋的阜头沙是当时的重要码头和物资货运集转中心。

沿河两岸堆放着各式木材、石材、食盐、瓷器、丝绸等货运物资,村旁庙背搭建戏台、商店、酒店、棋牌室等配套设施,平日商贾云集,歌舞升平,人来人往,十分热闹。

板屋村地势低洼,来自各地的商人众多,人口复杂,都在河边庙背搭建简易木板房临时居住,水涨时一波客商搬走,退潮时另一波客商搬来,几百年来无永久建筑,只住活动板房,板屋因此得名。

板屋村位于郴州市苏仙区西北面,辖16个村民小组,人口2200余人,耕地面积约2000亩,总面积19.7平方公里,美丽西河水生态风光带延绵7公里依村而过,武广高铁与S212线贯穿全境。四周群山环绕,神岭寨、狮子岭、人形山等名山拱卫,风景优美,可谓是风水宝地。明朝开国元勋刘伯温的惊世预言《烧饼歌》曰:“上至九子仙,脚踏板屋滩,若中一穴地,代代出朝官”。

永兴县的曹氏先祖曾在清朝任太学士,相当于现在的中科院院士。告老还乡后游历西河,发现九子仙风水甚好,便在九子仙买了块墓地,死后就葬在山上。迄今,曹氏后人每年清明时节都要来九子仙祭扫先祖。

到达板屋竹海公园,弯弯曲曲的狭窄的水泥卵石路延伸在一片崇山竹林之间。竹海公园游道于2017年初建,长3公里,贯穿郴州西河水生态风光带板屋村3个组。公园栈道设了吴家组、杨家组、新田洞组三个进出口,园内设有2个竹海休憩亭、5张座椅,竹林面积达3000多亩。

据说数百年前,吴氏先祖刚刚迁移此地。在一个清风徐徐的夏夜,吴太公路过这里,听到林子里传来阵阵笛声,悠扬顿挫,时而高吭时而低沉,让人陶醉。吴太公寻着笛声进入林中,却未见人影,只看到月光下一口耀眼的山泉眼,泉眼身边横亘着一丛细竹。当风吹动的时候,泉眼里冒出的细流就从竹叶上漫过,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好奇的吴太公停留在那里,久久不愿离去。后来,吴太公认为这是一块风水宝地,便带领家人,在山坡上开荒种竹,在山脚的泉水流下处修建了一口水塘,灌溉着山坡下的一百亩多农田,繁衍着一代又一代的子孙。

我们从吴家组沿着小路悠然漫步竹海公园,阳光透过竹叶洒在身上,斑驳的光影随着竹林的晃动而晃动,偶有点点绿光在闪动,好像灵动清澈的眸子,又若繁星飞舞。穿过一片竹林,又是一片竹林,再往前,还是一往无际的竹林。

吴家组就是这样一个被绵延的竹海包裹着村子,四周倚着山势,中间傍着西河,深深浅浅的绿把这一方水土染得如一颗晶莹剔透的绿宝石。

置身竹海公园,我们便被一片绿浪淹没了。这里山是绿的、水是绿的、风是绿的、空气也是绿的。进入竹林深处,真是一步一景啊!我们在竹海里边走边歇,一路相隔不远就有凉亭、石凳、竹椅,阳光碎碎地照在身上,让人感到心旷神怡。我坐在山腰的休憩亭,忽然发现竹林里不像其它树林中那样杂草丛生,只有落下的竹叶均匀地铺垫在山中,犹如淡黄色的绒毯随地展开,起伏有致。竹子不与其它杂木为伍,竹林中很少看到别的树木,上是竹叶遮天,下是落叶成毡,地底里竹根盘根错节,容不得其他树木生长,可见竹子的团结精神和不随众的品格。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以前,勤劳的板屋人农闲时扛捆竹子到市场上去卖,聪明的手艺人把竹编农具、厨具等挑到集市上叫卖,老弱妇孺挖些笋子到市场上去卖……换来的钱称盐打油、割肉买布,家里的一些小开支基本上有着落了。

那年月,大家都会管护好生产队的竹林,经常可见人垒土护根。尤其是地上的竹叶和笋壳常被收拾得干干净净,那可是上好的引火柴。可以说,竹林经济作为副业对于湘南板屋的村民增收,在一定时期内还是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7574159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